“三全育人”体系下加强育人型学生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9-01-15殷昱伟
殷昱伟
(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4)
2017年教育部出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主要措施就是要推动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高校学生社区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区域,《实施纲要》中着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阐述了10条内容,其中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6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育人型学生社区开展和实施。
一、实现全员育人,需要加强高校育人型学生社区建设
全员育人的“四位一体”机制,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本人。学校包括党政管理干部、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两课”及专业课教师、后勤服务人员等,全员育人需要协调多方面资源。
现阶段,社区育人建设面临着较大挑战:学生个体差异复杂化,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相对弱化引发的寝室矛盾纠纷凸显;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因感情受挫、经济困难以及其他原因造成心里困惑或心理疾病,学生社区成为潜在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重灾区;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沉溺网络游戏变成常态,还有学生面对信息知识大爆炸和多样化社会思潮而无所适从,迷失自我,为安全稳定问题留下隐患。无论是人际交往带来的困扰,家境经济困难带来的自卑,还是缓解压力、化解心理冲突、激发自信、增强学习动力等方面,学生社区已经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不可或缺的地方,在积极引导和营造良好环境的同时,更需要个性化手段,加强因材施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二、实现全过程育人,需要加强高校育人型学生社区建设
全过程育人是指学生入学到离校,从每个学年开始到结束,从节假日到寒暑假,学校都在社区实施教育影响。
随着时代发展和高校发展,从迎新到毕业季,从新生适应性教育、到学业规划、职业规划的答疑解惑,从“五·四”、“七·一”、“十·一”、“一二·九”运动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到各类大型学生活动,学生社区已不再是简单为学生提供休息活动的物理空间,更是实现全过程育人的重要阵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新学期开始到假期留校,把握关键节点、总结不同阶段的学生面临的学习的疑惑和情感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科学设计育人型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把教育引导贯穿融入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
三、实现全方位育人,需要加强高校育人型学生社区建设
全方位育人是指运用各种教育载体和手段,主要包括资助政策与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学生社团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学风建设、诚信教育、社会实践之中。
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发展,社区日趋向由管理教师、思想政治教师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演化。学生社区自律委员会、群团组织进社区越发成为趋势,学生社区正在成为学生校内实践、校园文化传播、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理论教育以及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等的重要平台;将勤工助学纳入参与式管理,社区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不仅可以经济上帮扶学生,更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成为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感恩社会、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社区还是开展文化、学科竞赛的宣传、组织、发动与成果展示重要阵地,社区中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各具特色的育人文化,对于做好文化育人,培育学生优秀学风和先进文化底蕴意义重大。所以,实现全方位育人,需要加强高校育人型学生社区建设。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一个人不能够一部分一部分地来教育,而是由人所经受的种种影响的全部总和综合教育出来的。”实现“三全育人”,加强育人型学生社区建设,要区别于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紧密结合社区特有的优势和时空特点,努力创建具有学生生活特色的教育品牌,并与学校整体育人的其他要素协调配合、优势互补的工作局面,增强社区“三全育人”的实效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