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智慧课堂研究综述
——基于内容分析法*

2019-10-25李丽霞

山西青年 2019年20期
关键词:系统构建

李丽霞 卞 良

(宁夏医科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宁夏 银川 750004)

一、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信息化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智慧课堂成为智慧教育的主要活动场所和教学实施的载体之一,基于数据采集和挖掘的学习分析在智慧课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教学决策和学习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据。以教师教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正在发生变革,而以教学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伴互助、协作学习,基于证据的学习过程为主的智慧型教学正在悄然改变课堂结构、师生关系和对学生的评价。

为充分了解国内在“智慧课堂”研究方面的进展,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教育技术领域7个核心期刊的“智慧课堂”文献进行检索分析,以期对智慧课堂的研究现状进行厘清,并为后续深化智慧课堂应用提供借鉴与支持。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核心期刊的文献代表本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因此笔者选取教育技术领域的7个核心期刊,分别为《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杂志》、《中国远程教育》。

通过笔者检索,发现“智慧课堂”的文献始于2013年,故在选取的时候日期为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2019年1月1日至6月1日之前文献为6篇),共计检索到文献27篇,剔除1篇广告,得26篇,见表1。

表1 文献数量及年份

从表1可以看出:智慧课堂的研究文献始于2013年,并成逐年上升趋势,但没有出现“井喷”式的爆发研究现象,2019年截至6月1日之前的半年为6篇,与2018年的8篇相比,根据CNKI的预测,2019年全年“智慧课堂”方面的研究在10—15篇之间。可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智慧课堂伴随着智慧教育、智慧学习等一并兴起,并成为教育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根据CNKI的“计量可视化分析”给出的研究主题,结合文献关键词等。笔者从概念、教学与学习、系统构建、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主题分布,见表2。

表2 智慧课堂主题分布情况

从表2可知:智慧课堂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智慧教育、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以及基于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可见教学环境发生了“改变”的同时,教学本质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教学的基本要素的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知识等还是处于稳定的系统结构中。但任何哪怕是微小的改变,都对教学是一种“触动”,任何系统的要素细微的变化都对教学,教师和学生意味着一种新的“适应”,对教学理论的一种新的尝试与应用,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研究主题呈现出由概念讨论、模式应用,到关注课堂系统构建,再到智慧环境下的教学互动,智慧课堂的核心是要促进学生的智慧学习,最终实现智慧发展,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21世纪所需的核心素养。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智慧课堂”概念分析

“智慧课堂”始于电子书包在课堂中的应用,后随着智慧教室、智慧学习等概念一并提出,2015年由刘邦奇正式提出[1],并被学术界广泛使用。

刘邦奇认为:可基于教育和信息化两种视角来理解“智慧课堂”的概念:基于教育的视角,“智慧课堂”是21世纪初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提出来的,强调从注重知识传授的“知识课堂”向注重智慧发展的“智慧课堂”,而且从2015年以来,信息化视角的课堂发展超过了教育视角的智慧课堂发展[2]。这两个方面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有相互促进,也有延时,从目前呈现的文献来看,理论研究还落后与技术驱使的技术改革,本土化理论乏善可陈。

本研究虽然历时一年对来台州培训的基层农技人员进行了调研,但是样本容量仍然有限,数据采集在全面性上尚有不足。但研究样本中,已然反映出基层农技人员职业“亚健康”状态明显,应及时引起基层农技人员个人及相关部门重视,切实调整好基层农技队伍的整体精神状态。本研究以期经过这次抽样调查对当前的基层农技人员职业状态提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对智慧课堂的概念和内涵给出了明确的界定,那就是从传统到虚拟,从应试到素质教育,从被动学习向有意义学习,从知识接受式学习向知识创造式学习转变,“课堂”的环境属性没有变,但其附加的“智慧”因素将使教和学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人性化,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念,基于大数据支持的学习过程分析和结果评价,将更加辅助于精准化、差异化、层次化教与学。

简言之,智慧课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智能、高效的课堂[3]。智能的、高效的课堂也是教育者的美好期待。

(二)智慧课堂教学分析

教和学是课堂的基本活动,无论环境如何智慧,总是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以在智慧课堂中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和学的活动如何展开呢?

技术促进教和学的环境的变革,也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研究者普遍认为,智慧课堂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加民主,更加突出“学习者中心”和“学习中心”的双中心。

教学技术的智能并能代表教学内容的智能,课堂中如何进行知识的传递,使得知识的传递更具“智能性”,知识的建构更具“智慧性”,学生发展的潜能更具“生成性”,学生的思维更具“批判性”和“反思性”,学习的效果更加“客观性”,这一切都有赖于系统构建,并且要提高知识的传递性和建构性。

智慧课堂环境下突破了原来的物理空间的限制,也突破了原来课堂固定时间的“时间”限制,由物理走向云端,由课堂(课中)延伸到了课前和课后,时间的拉长和空间的拉伸是期望学生更多学习时间的投入和更多效果的产出。

(三)智慧课堂系统构建分析

对课堂数据进行抓取、收集、分析和反馈是智慧课堂的“智慧”关键。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及应用是“智慧教”和“智慧学”的重点。

研究着通常将智慧环境比作“生态系统”,这一隐喻的背后体现的是对智慧教学的美好期望。

(四)智慧课堂效果评价分析

如何评价“学习”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如何评价智慧课堂的教学效果呢?智慧课堂真正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投入了吗?智慧课堂真的促进学习者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了吗?智慧课堂真正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了吗?庞敬文等根据深度学习的理念对智慧课堂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经过专家咨询等程序,制定了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维度的智慧课堂评价标准[4]。

(五)智慧课堂案例研究分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智慧课堂的应用效果到底如何,要靠实践来检验。唐烨伟对四个智慧课堂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后认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还很大[5]。马勋雕等给出了一个智慧课堂的“学习任务过程”案例,给出了一个设计过程的模型,为中小学一线教师使用智慧课堂提供指导和借鉴,模型由三阶段、七步骤组成,三阶段包括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和评价阶段;七步骤包括学习活动成果分析、任务目标设计、任务类型选择、任务序列设计、拟定角色分配、学习支持设计、任务成果评价[6]。

目前,关于智慧课堂的应用案例还比较少,尚处于尝试和初步应用阶段,对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和应用还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和不断地实践应用。

四、研究结论及启示

智慧课堂经历了从概念、模型到系统构建,再到数据挖掘和应用,从概念上的智慧,走向环境上的智慧,逐步到应用上的智慧。智慧课堂的系统设计,本土应用及评价是薄弱环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更需要先进教和学的理论支撑,需要理论与技术和环境的融合。同时,技术驱动的智慧课堂占主导地位,教育驱动的课堂研究不足。技术发展的脚步远远快于教学思想的脚步,技术狂想与无奈的现实的距离并没有缩小,理论研究尚且不足,智慧教育任重而道远。

技术所建构的环境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应用上,也就是从物化智能要走向人化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辅助数据分析、挖掘,结果评价与反馈,资源的个性化定制和推送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效果。但人的改变和适应,对技术和环境的应用到创新需要较长的过程。改变教师的观念,学生的观念,教学的观念都很重要,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技术往往具有激进的因素,但改变人、发展人、创新人的教育活动是一项“慢功夫”,必须付诸于长期的实践教学,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根据能达到的平台和技术情况,以及人力资源情况进行“本土化”实践。

猜你喜欢

系统构建
略谈RBAC在民办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略谈RBAC在民办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产业竞争情报系统构建与思考
新时期配网自动化系统的构建探究
电视演播室系统如何提高安全性
多元与协同: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路径选择
高校图书馆资源发现服务系统体系构建探讨
企业集团财务金融服务系统构建及意义研究
一卡通模式下成绩自助打印系统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