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打和泰拳技术特点的比较研究

2019-01-15罗长青

山西青年 2019年14期
关键词:泰拳对抗性观赏性

罗长青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体战训学院,北京 100000)

泰国的传统搏击项目以泰拳为主,近年来在快速传播中受到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广泛喜爱。其注重实效、古朴纯真的特点是对泰国文化的充分体现。与此相比,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当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散打体育项目,其中所蕴含着的伦理、道德以及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出了我国的文明。尽管泰拳与散打来源于两种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但是二者在技术特点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本质区别,积极加强散打和泰拳技术特点的比较研究,对于不断推动我国散打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泰拳与散打拥有相似的技术体系

作为同一项群的对抗性搏斗项目,从技术角度来看泰拳同散打呈现出同源性的特点,即二者在产生过程中,都同冷兵器时代战争密不可分,在此基础上整个发展过程中还逐渐融入了自身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技击项目[1]。由于中华民族文化同泰国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导致两种体育项目会制定出不同的竞赛规则,“点数获胜”是散打竞赛中的主要技术特点,在竞赛中要求运动员拥有灵巧、快速的特点,可以结合实战灵活多变的组合战术;而“消耗对手能力”则是泰拳的主要技术特点,因此在竞赛中呈现出相对简练直接的动作形式,拥有明显的战术意图,同散打相比,其随机变化能力较弱,将重点放在进攻方面,注重在进攻中展开防守。

在运用攻防技术时,进攻是泰拳的重点,其所实施的防守措施只是为了强化进攻效果。拳击、腿踢、膝击、肘击等是泰拳典型技术手段,其中阻击、格挡以及截击为典型防守技术,由于泰拳更加关注直接对抗,因此要求运动员在日常联系中注重对自身抗击打能力的提升[2]。

与此相比,拳击、腿踢以及快摔为散打的主要技术,其中应用最多的为快摔技术进攻,技术应用中需要对膝和肘进行灵活应用;而躲闪和距离防守为散打的主要防守技术,在整个散打过程中,不会产生较多的直接对抗,并不要求运动员拥有较强的抗击打能力。

二、同散打相比泰拳拥有更加明显的战术意图

同散打相比,泰拳战术是由技术结构本身而决定的,为了突显实用效果,因此通常以简单战术为主。据有关调查显示,泰拳选手在竞赛中,都会使用极大的力量展开每次进攻,对进攻的准确性要求较高。这一战术意图是由泰拳竞赛根本规则所决定的,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合理攻击对手的有关身体部位来削弱对方的能力。

与之相比,散打更加注重技术的全面性,在实战中逐渐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战术组合,各组合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由于比赛规则中明确规定,将对手摔倒可以得到3分,因此多数战术组合的制定都是以防摔技术和摔来展开的,因此在散打比赛中缠抱和抱摔应用频率最高[3]。从比赛整体效果来看,散打不会形成较多的对抗,激烈程度同泰拳相比也相对较低。

由上述可知,同散打相比,泰拳拥有更加明显的战术意图,为了获取胜利通常以重力击打为主,在比赛中通常需要努力与对手靠近,并在给予对手重创的过程中需要对“内围”技术进行充分应用,因此多数选手在比赛中都会使用对攻的方式,距离防守的现象出现较少。而中国散打注重随机应用战术组合,比赛前选手通常会针对对方特点制定多个战术,并在比赛中灵活应用。因此,从战术意图的角度来看,泰拳更加明显。

三、同散打相比泰拳拥有更强的观赏性

在综合分析散打比赛与泰拳比赛数据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泰拳比赛中,运动员的供给次数非常多,可以综合应用多种方式作为进攻方法,因此能够对观赏者的视觉产生极大的刺激[4]。同包含散打在内的对抗性格斗项目比赛相比,泰拳比赛中双方选手攻击的次数是最多的,每场比赛中最少需要攻击近300次,而最多可以达到近600次。

泰拳比赛中,为了实现对对手的引诱与控制,通常以“长程武器”为主,在此基础上实施短距离攻击,给予对方更大的杀伤力;膝、肘是近距离作战中应用最多的关节,而腿和拳则是远距离攻击中主要应用的部位。从泰拳的进攻特点、进攻意图、技术特点等多个角度来看,同散打相比,泰拳拥有更高的观赏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散打和泰拳是被世界各国人民广泛喜爱的体育项目,二者在技术方面呈现出同源性的特点,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二者在技术特点上出现了互相融合和借鉴的现象,为不断完善泰拳以及散打的技术体系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比泰拳与散打的技术特点,要想不断推动中国散打的发展,应积极借鉴泰拳技术的优势,努力提升自身的观赏性和对抗性,为将中华民族的风格特点更好的呈现出来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泰拳对抗性观赏性
ACE MUAY 传承泰拳 开发泰拳健身教育国际标准
2019春节档观众满意度创同档期新高,《流浪地球》观赏性居历史调查影片第一位
观赏性植物在园林绿化施工中的应用
泰拳少年被打死令泰国反思
关于羽毛球教学中多球训练的探讨
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泰拳:最刚猛的功夫
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的“对抗性”解读的
怀念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