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艺思想对建设新时代高等艺术院校的启示*

2019-01-15刘晓佳

山西青年 2019年14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艺术创作文艺

刘晓佳

(天津美术学院,天津 300141)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以及在写给文艺工作者的信中都表达了新时代加强美育的重要性。美育是构建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对高校美育工作的改革也提出了新要求。高等艺术院校是美育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培养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摇篮。所以,新时代的新形势为高等艺术院校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文艺发展的讲话、座谈、回信中,都明确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中也提出了一些对新时代文艺工作的要求和希望。

(一)在文化自信中滋养艺术创作

“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1]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和充分肯定。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在近代革命斗争和中华民族的觉醒中造就的革命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展现;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孕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力量的彰显。这些都是文化自信的来源,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文艺最肥沃的土壤。

(二)在以人民为中心中奉献人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同样,在文艺创作中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一是指文艺创作要来源于人民群众最为真切的生活实践,只有来自于人民生生不息、活的生活实践的文艺作品才会有血有肉;二是指创作出的文艺作品要再回到人民群众中,接受人民的品鉴和检验。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是滋养艺术的肥沃土壤,任何艺术的内容都应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三)在创新创造中与时代同行

文艺承担着记录时代生活、书写时代变迁、讴歌时代进步的使命。文艺要坚持与时代同向同行,最根本一点就是创新。文艺创新必须以变化的社会实践为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展变革。”[2]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条件赋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的实践基础。艺术创作应在时代变革中进行创新,在创新中引领新的时代潮流。

(四)在明德至善中引领风尚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3]文艺要传达真善美,塑造人心,是要促进人身心都健康成长。精神文化产品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不仅表现出技艺者精湛的艺术造诣,更关键的是它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即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文艺是沟通心灵的一种有效形式,所以无论是美育工作还是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凝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断给人丰润的道德滋养。

二、高等艺术院校文艺发展的现实困境

作为培养文艺工作者的高等艺术院校而言,面对新时代党对文艺工作的重视,既看到了机遇又看到了挑战。不同于普通综合类大学,高等艺术院校在发展中有其特有的困境和难题。

(一)“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现象严重

相比普通高等院校而言,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性质较强。出于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角度,高等艺术院校会因为重点发展优势专业而忽视文化基础课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文化基础课教育,对于厚植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科学的“三观”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专业艺术院校在考核时过分强调艺术专业成绩,导致学生“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出现公共课“出勤率低、抬头率低”的现象,培养文化自信的基础课程变成了一些流于形式的“水课”。

(二)学生意识形态的个性化

以我校艺术生的作品为例,从作品展现出的状态和表达的情感来看,个人主义在艺术创作中占据一定地位。他们追求绝对自由和个性解放,并且认为这两个因素是作品创新所必备的。他们认为作品中表达的善与恶,美与丑都是外在形式,主要给人以刺激的视觉冲击,并不会产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作用。殊不知艺术作品在引领思想、启发心灵上发挥的作用。当然这并不是要求艺术作品不能反映个性和丑恶现象,这就需要解决好如何反映的问题。

(三)艺术创作的“人民性”不强

一件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是深入生活的,只有这样才能有血有肉,才能深入人心。而在艺术院校的学生中不乏存在着一些在“象牙塔”里寻找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的学生。现在步入大学校园的“00后”,社会实践经验不丰富,在创作中缺少对广大人民群众真实生活的体悟。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这样的创作就好似“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1]这种乌托邦式创作排除了对外部世界的一切再现,与社会现实和人民真实生活保持距离。

(四)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弱化

“就艺术迎合社会现存需求的程度而言,他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追求利润的商业。”[4]艺术与文化实践被纳入了经济系统,被置于盈利与利润的指标之中。艺术院校部分文艺人才不能很好的把握文艺作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过分看重艺术作为娱乐消遣对象的量化指标,忽视文艺作品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样就造成了艺术创作与有关创作的艺术思考的步调不一致。充斥在文艺市场上的部分文艺作品成了商业消费主义时代的产物,过分谋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

三、习近平文艺思想为建设新时代高等艺术院校提供实践路径

习近平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高等艺术院校的建设和发展要始终以习近平文艺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艺术专业人才。

(一)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艺双馨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论有关教育改革问题时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5]对于高等艺术院校而言,就要明确艺术的道德教化和价值引领功能,育德于艺,学艺于德。

在推动文艺繁荣新征程中,高等艺术院校的站位是旨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艺术专业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应成为艺术创作的根和魂,艺术理想应在传播真善美、传递大美情怀中升华。一个有风骨有气质能被世人广为传颂的作品,背后必定会有高尚的道德做支撑。这就要求在培养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过程中,要以高尚的道德标准作为其创作初心和艺术理想,鼓励创作积极向上、带有正能量的艺术作品,真正承担起文艺在引领社会风尚中的作用。此外,还可多发挥老一辈艺术家的影响力,学习他们创作中的“大爱”“大美”“至真”“至善”。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特色艺术教育

“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1]人民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应有之义,同样也是发展中国特色艺术教育的生命线。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艺术创作中最鲜活的“元素”。往往那些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都能够体现这些最鲜活的“元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创作。

艺术院校应因地因校制宜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例如美术院校除了安排学生外出写生之外,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志愿者活动的形式走进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地域。这样既可以参与到社会公益中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勇于奉献的高尚品德,又可以使学生接触到人民群众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便于在其作品中表达出对生活、对人民的热爱。

(三)坚定文化自信,厚植教育根基

习总书记多次指出,艺术创作要坚定文化自信,要从中华文化这片沃土中汲取能量。在快文化的节奏下,高等艺术教育中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日渐式微。面对这种情况,高等艺术院校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魂”和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完善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并不断发挥公共文化课的教育作用。

首先,要构建科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避免为发展学校重点专业、学科,而出现“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其次,还需要在艺术专业教育中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将习近平文艺思想贯穿于艺术专业教育的全过程。最后,在高等艺术院校中要注意开发各类课程中的艺术教育资源,既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又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根据专业性质和学生知识需求,调整文化课的教学方式,使一些流于形式的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和三观的“硬课”。

(四)坚持与时代同行,鼓励文艺原创

文艺作品具有时代性,是某个时代的缩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艺术创作应根据时代变迁而不断创新。但是有些艺术创作在面对市场逐利性的挑战时被快速“产业化”,从而陷入一种“复制粘贴”的处境,失去了艺术创作中创新的价值和乐趣。

要确保艺术不被媚俗腐化,在高等艺术教育中要强调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提高作品的原创力。首先,学校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基地,用一些“优惠”的学分政策鼓励大学生进行实践创新;其次,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参展等形式将创新的思想“引进来”,将学生的眼界“放出去”;最后,艺术院校之间应该加强艺术专业交流,鼓励学生跨学校选修艺术课程,学分“共认”,实现资源共享。

文艺可“聚民心、凝民力、开民智、新民德”,“铸魂”是文艺最重要的价值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正是“铸魂”的“工程师”,高等艺术院校是培养“工程师”的主要“基地”。教育的首要问题是“为什么培养人”的问题,文艺同样面临“为什么人创作”的问题,高等艺术院校只有在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指导下才能保证其艺术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使文艺发展更符合时代的需要、祖国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艺术创作文艺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1942,文艺之春
艺术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效果——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
艺术院校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常见问题与学习对策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