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院校喜剧教育的改革探索
2019-01-15崔亚卓何聪
崔亚卓 何聪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21)
在文艺作品资源丰富的今天,观众的实际需求已成为喜剧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首要因素,通过喜剧的幽默形式传递创作者对时代、对事态的看法和关注,成为喜剧创作的主流方向。当今中国喜剧形式多样且变化速度快,在此环境下如何培养新型的喜剧人才是中国喜剧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喜剧文化的发展现状
公元前七世纪的古希腊时期,一种特别的仪式在酒神祭祀时进行表演,多以舞蹈和滑稽戏的表现手法进行,这是喜剧的雏形。喜剧是以调侃甚至蔑视的独特方式对生活及人性中的苦难和丑恶进行艺术表达,这也是人性的一种自嘲精神。“以笑的轻松方式来直指现实矛盾,表达人类的自信和自由。”[1]是喜剧所体现的美学观。喜剧具有使人精神放松和心情愉悦的功能,所以千百年来,喜剧的表现形式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文化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性产物,近年来我国喜剧文化迅猛增长的态势,就是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娱乐审美的不断提升而变化的。喜剧类综艺、喜剧电影和喜剧小品等是近年来活跃在大众娱乐中的喜剧形态。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这些喜剧产品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最佳选择。面对快节奏、压力大的社会生活,人们需要以喜剧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境,就更认可这种轻松幽默的戏剧形态了。喜剧以轻松搞笑的内容、调侃的手法、深刻的主题吸引了大众。它营造了一个看似轻松愉悦的欢乐氛围,实则针砭时弊,调侃人生,是喜剧在当今时代受到大众认可的重要理由。喜剧文化是随着喜剧的不断普及在大众中产生一种规律性的文化形态。我国喜剧文化的雏形是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喜剧节目开始形成的,“春晚”作为中国人过年的规定动作,一直是收视最高、传播最广的节目,所以喜剧小品、相声等节目借着春晚的东风迅速传播开来,以轻松幽默的表达方式和正能量又贴近百姓生活的主题形成了一股新的文化潮流。喜剧以迅猛的态势占据人们的精神生活,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对优秀喜剧作品和优秀喜剧人才的需求。我国现有的喜剧创作团队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曲艺表演为依托,多以农民田间地头生活为背景的喜剧创作团队,如辽宁民间艺术团;另一类是接受过专业的戏剧教育,遵循基本的戏剧创作架构规律,以夸张幽默的表演为特点的喜剧创作团队,如开心麻花与大碗娱乐等,[2]许多创作者都是从高等戏剧院校走出来的,执着坚守着喜剧的艺术道路。高等艺术院校一直以培养适应艺术市场的综合性高水平人才为己任,培养喜剧人才的任务已迫在眉睫。
二、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喜剧教育的现状及教学策略
“喜剧教育”是近几年高等专业艺术院校中出现的新名词和新概念。国内外专业院校系统梳理“喜剧教育”的研究少之甚少。国外有如西方小丑表演这类专门针对某种类别喜剧表演风格的喜剧创作研究,国内关于喜剧教育的研究多从大众审美和语言等创作方法的角度切入。从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出发,探索喜剧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喜剧教育在表导演创作中实施的可行性方案,是高等艺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喜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艺术工作的喜剧人才,这就不得不赘述当下喜剧创作和喜剧作品的现状。媒体时代的优势于艺术作品而言,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也带来了许多弊端。由于需求量大、门槛低,质量良莠不齐的作品似乎在一夜之间遍布各大媒介,许多以低级搞笑为主的软件更是迅速蹿红,真正能让大众回味和“高级一笑”的作品少之甚少,喜剧创作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瓶颈,喜剧人才出现了断层和缺失。中国的喜剧传统由来已久,从曲艺发展而来的许多艺术形态都是喜剧强有力的支撑,在高等艺术教育的范畴内重拾中国喜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尤其从表导演的视角切入,培养能创作、能表演、能思考的喜剧人才迫在眉睫。在了解和梳理世界喜剧形态和喜剧训练手法的基础上,把喜剧表演和喜剧创作作为主要的研究课题,将其列为一个专门的课程体系。通过表导演针对喜剧创作的系列练习,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归纳提炼喜剧的创作方法和规律。从基础做起,让未来参与喜剧的创作者树立正确的喜剧观念,对于繁杂的娱乐形态和信息有一定的辨识能力,这是高等艺术院校的职责,也是大众文化发展的重要需求。
喜剧教育要形成体系必须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因而寻找喜剧教育的本源和本质就尤为重要。喜剧的表达是一种审美概念,对于喜剧表达对象给予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内容,喜剧作品是一种特别的、美的体验和表达。喜剧的最终目的是使观众发笑。研究人类“笑”行为的发生发展可以作为喜剧教育研究的初始,笑是一种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的现象,笑是什么、笑与呼吸的关系、笑的种类、笑与人物关系之间的属性等问题都是需要研究的基本课题。喜剧精神的本质是对人性的关注,在中外经典喜剧作品中,能够挖掘出人性最鲜活、最本质的刻画,如莎士比亚的《温莎的风流娘们》。在调侃与嘲讽中实则表达的是颂扬。鲁迅说:“喜剧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别人看”,也可以说,喜剧的审美态度基本是对于丑的对象进行否定的审美评价,喜剧无疑是离观众生活最贴近、最真实的艺术形态。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与真正的喜剧精神渐行渐远,在大多数喜剧创作中,喜剧只关注人性中的“丑”,“炫丑为美”更是对喜剧的误导和偏见,观众表象的需求有时会误导喜剧创作者,尤其是刚刚接触喜剧创作的年轻人。表面上热闹、有趣、能最直观刺激感官的作品比比皆是。大众的审美需要引领,正能量的喜剧作品也需要娱乐性兼容,高等艺术院校是探索和研究喜剧教育最合适的选择,高校既有深厚的人文背景、专业的艺术积淀和氛围,又不断寻找与艺术市场契合的出路,对于喜剧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只有通过梳理喜剧的发展史,了解喜剧产生与发展的轨迹,才能树立正确的喜剧观念;只有理解真正的喜剧精神,才能不被繁杂的娱乐环境影响。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艺术的任务要显示绝对的真理,喜剧则是“把绝对的真理显示为一种力量,可以防止愚蠢和无理性以及虚假的对立和矛盾的现实世界中得到胜利和保持地位。”[3]通过对愚蠢和非理性的描写,可以使真正的伦理性东西得以体现,这就是喜剧的最妙之处。喜剧创作的方法和技巧是喜剧教育研究的核心部分。首先,“悲情”内核是喜剧创作的内核,大到一部完整的喜剧剧作,小到作品中的一个噱头、包袱等都必须有悲情的内核存在,悲和喜是喜剧的本末两极,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也是制造矛盾冲突、组织舞台行动的依据,更是检验喜剧作品是否“高级”的重要标准。喜剧作品中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内核是喜剧的本质,为观众留存较愉悦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留白是好的喜剧的必然要素,而这样的作品较容易在高校的人文气息包裹下产生。构架喜剧人物间的“差势”存在则是行之有效的创作技法,而制造“差势”是结构喜剧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它贯穿于构思、剧本创作和排演的过程中,寻找人物的身体优劣,因贫富而导致的意识差异,或者因情节引发智商的劣势行为等都可以帮助组织好喜剧情节,梳理喜剧人物的脉络。将这些规律和手段在作品中由生涩的运用到有机掌握的过程,是高校喜剧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策略。
高等艺术院校的喜剧教育可以从表导演的实践课程入手,在一定的学习阶段科学有机地推进喜剧训练的内容。进行专门的“喜剧创作系列工作坊”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案,参加对象可以是具有一定表导演基础元素知识的师生,工作坊可以根据训练主题划分,在工作坊的实践中总结理论,研究适应中国特色的喜剧训练方法。在训练中还可以借鉴沿袭中国传统曲艺的训练方法,例如“撂地儿演出”。这是传统相声的一种表演形式,旨在将表演者与观众置身于特定的一个戏剧空间内,打破舞台的概念,演员与观众在同一水平线上,近距离关注演员的表演,表演行为被无限放大,没有舞台布景,没有服装道具灯光等的辅助,演员的演技在观众的注视下“无处遁逃”,演员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来征服观众。这种训练方式的优势在于激发演员的潜力,并锤炼演员的各种技能,肢体表达、说学逗唱样样精通,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取悦和征服观众,提升演员的综合表演能力。通过不同风格的喜剧训练手法的尝试,从基础常识到角色塑造中探寻挖掘和提高喜剧素质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我国高等院校喜剧人才的培养建议
戏剧不是阳春白雪,通过喜剧方式的呈现可以随时随地与观众互动,更显亲近。喜剧创作是高校人才走入市场、参与大众文化的一条捷径,喜剧教育也必将受到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中国高校的喜剧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培养新型戏剧人才的任务依旧任重而道远,可以做以下三点尝试:一是注重课程改革,创新课堂教学,加强课后实践反馈。由于高等院校的戏剧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容纳过多的实践内容,所以加强课后实践是非常必要的。二是加强师资力量。这里指的是不仅要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还要时刻关注最新的喜剧动态并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的思路和方向,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三是加强高校间教师的交流与专业喜剧团队间的互联,定期参加专业培训提升自我专业素养,多与专业喜剧团队进行交流,观察专业喜剧团队的喜剧创作方式与表演模式,结合实践整理教学思路,制定符合时代、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结语
高等艺术院校是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的基石与引领者,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艺术阵地。时至今日,喜剧早已不是一种消遣,而是关乎大众审美导向的大事。从本质上树立正确的喜剧观十分必要,让艺术作品顺应时代需求和观众喜好是艺术创作的最高任务,也是高等艺术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标准。喜剧教育的规范化为戏剧人才的储备和输送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如今的喜剧电影、短视频、情景剧等都为创作者提供了更直接的展示平台,能够以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与市场交互是这个时代喜剧发展的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