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学生学业发展评价标准研究
2019-01-14赵春芝
赵春芝
[摘 要]
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需要,立足于学生学业发展角度,重点从评价指导思想、评价依据、评价内容等方面阐述课堂教学评价问题,以期促进教师更加有针对性地改进完善课堂教学工作,有效促进学生学业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学业发展;评价标准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业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坚持“以学论教”,从促进学生学业发展角度评价课堂教学,更能体现教育教学服务对象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师从“我教得怎么样”向“学生学得怎么样”发生转变,从而提高反思和完善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学业发展。笔者结合自己的市级立项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对信息技术课堂学生学业发展评价做出如下阐述。
一、评价指导思想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阵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国家要求开设的必修课程,承载着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使命。切实做好信息技术常态课教学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学科素养,形成信息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必要关键能力。
二、评价依据
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的就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中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必然要承担起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责任和使命。
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素养。在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素养进行了明确阐述。信息技术学科素养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2]。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与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教學工作息息相关,在纵向上呈现基础性、衔接性和上升性特点。学科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所具备的学科素养水平也是学科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依据课标。课标是实施课程的依据和标准。辽宁省义教阶段信息技术学科使用的是教育部于2000年发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尽管“纲要”内容在某些方面已经出现不能满足义教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问题,但是在新课标未出台之前,该“纲要”仍然具有一定指导价值,只是需要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要用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的思想去使用“纲要”来指导具体工作。高中阶段使用的则是新课标,即国家教育部于2017年发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三、评价目标
课堂教学既是呈现教师教学设计,展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平台,也是学生展示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的平台,更是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主阵地。从学生学业发展角度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以期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业发展和教师改进教学的导向、强化和诊断功能。
监测课堂教学质量是否达成课程目标,是否有效促进学生养成学科素养和学业发展。
引导教师学会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设计教学,实施高效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全面了解课堂教学情况,诊断课堂教学问题,从而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评价内容
本着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原则,通过课题实验研究,我们认为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评价学生学业发展水平可以重点从以下5个维度考量。
学习态度。重点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注意状况、情绪状况和意志状态。如对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是否表现出深厚的兴趣,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认真关注学习内容、积极参与探究或合作学习,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是否能积极想办法克服解决,等等。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因此,信息技术课堂上不仅要观测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且更要关注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重点是指学生快速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如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通常会使用讲解演示教学法,此时就需要学生应该具备必要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教师操作前后的变化,理解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效果,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观测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等,从而实现“授之以鱼,亦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在网络上实现泛在学习以及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学习效果。重点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作品创作和能力迁移4个方面评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基本知识即要评测学生是否能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准确复述;基本技能是指学生能否运用所学技能进行模仿操作、应用知识与技能解决简单问题;作品创作则是从学生创作的作品来考量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的水平,体现学生思维系统性、运用综合性、创作特色性等方面的水平层次;能力迁移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与技能进行新知识或新技能的再学习能力,可以是本学科的再学习,亦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再学习。
信息表达能力。在网络语言、文化冲击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该承担起教育的使命,重视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和文字进行信息表达的养成教育,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处在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成长的关键期。
拓展维度。信息技术课通常会用到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设计则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现真实性、实用性、趣味性、挑战性等特点,在任务中也常常会融入人文、安全、环保、审美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因此,信息技术课对学生人文底蕴、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等素养养成教育也起着积极作用。
五、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是师生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业发展进行评价的载体。师生遵循评价标准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从而提高评价的实效性。信息技术课堂学生学业发展评价量表如表1。
评价量表使用建议:
学生自评和组内互评:采用等级制,即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4个层次,分别用字母A、B、C、D表示。
小组内评价:即为学生互评,小组内学生进行追尾式评价。如小组有4名学生,即1号评价2号,2号评价3号……4号评价1号。建议每个小组学生人数控制在4-6人,以提高协作学习和互评实效。
教师评价:建议进行描述性评价,可针对学生表现突出的方面给予肯定、鼓励性评价,或者结合学生弱势方面给予引导性评价。每节课都应该有意识地关注、评价3-5名学生。
教师评价一栏由学生根据课堂上教师针对自己做出的评价如实填写。如果教师未给出评价,则可不填。
拓展维度:主要指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是否同时丰富了相关领域知识,相应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评价量表可以是纸介质形式使用,亦可以用Excel文档实现学生学业发展评价记录,有能力的老师还可以将评价量表融合到相关的教学平台或软件中使用。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制定评价标准时应该做到有章可循,切合学生实际,围绕评价目标,合理研制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价值,切实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和学生学业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