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群文阅读的“三看周瑜”教学设计与思考

2019-01-14谷信茹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三国志周瑜赤壁

谷信茹

[摘 要]

以“群文阅读”为策略,从课内的《草船借箭》切入,以“周瑜是个怎样的人”为核心问题,通过“三看周瑜”来设计教学,让学生更客观地感知周瑜这个历史人物的形象。从问题的确定、群文的选择、问题的设计到课堂的有效实施,促使学生在多文本阅读的过程中,达到语言训练、思维训练、自我发现的目标。

[关键词]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三看周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第一、二、三学段课外阅读量分别不得少于5万字、40万字、100万字”。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提出要培养具有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修养等核心素养的现代人。落实这一目标离不开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群文阅读教学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整体设计

马上要毕业的六年级学生大多12岁左右,青春期萌动,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交流。他们的思想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辨是非、培養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时期。他们处于小学阶段阅读量的顶峰,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对比与思考能力。基于这种学情,笔者选取人教版第10册第19课《草船借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三国志》的有关周瑜的相关片段,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把握一个立体化的周瑜形象,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增强其人文素养。在此基础上,笔者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群文阅读的形式,全面感知周瑜的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饱满。

(2)以核心问题“周瑜是个怎样的人”为抓手,让学生在给定的阅读材料中提炼、表述,在语言训练中充分感知人物形象。

(3)通过文学作品与史实作品的不同,在文与史的判断中对历史人物进行更全面的认知,以“隔空对话”的形式促使学生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珍惜现在,做更好的自己。

二、教学流程

一看周瑜:课文中的周瑜

周瑜这个历史人物出现在五年级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中,这个故事出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都看过这本小说,于是设问: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你认为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会从各个层面说出在这个故事中周瑜的形象。

【预设1】我认为周瑜是一个妒忌贤能的人。因为文中开头就说“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他还借机让诸葛亮在几天内造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

【预设2】我认为周瑜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在《草船借箭》中他有意刁难诸葛亮,而且还使坏,吩咐军匠们故意延迟,不给诸葛亮准备齐全造箭用的材料,并以此来定诸葛亮的罪。

【预设3】我认为周瑜是一个心胸狭隘、气量小的人。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有“三气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既生瑜,何生亮”等经典情节,都说明周瑜的胸怀不够宽广,很容易生气。

【设计意图】课文《草船借箭》及《三国演义》著作和影视是同学们接触周瑜这个人物的主要途径。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是一个风流倜傥、才华出众但心胸窄、气量小的人,他总是算计诸葛亮,最容易让学生想起的是“三气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既生瑜,何生亮”等一些令人扼腕叹息的典故。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说出心中对周瑜最深刻的印象,为后面周瑜形象的立体化做铺垫。

二看周瑜:宋词中的周瑜

师:通过所学的课文和《三国演义》这本书,同学们了解到的周瑜是个非常负面的人物,称不上什么英雄。有一首大家可能非常熟悉的宋词中所描写的周瑜又是怎样呢?

师出示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通过学生自读、指名读、全班齐读、男女生合读、老师动情范读,让学生对这首词达到熟能成诵的程度。这首朗朗上口的宋词上阙写的是景,下阙写的是人。

通过询问学生“词的上阙给你呈现一幅怎样的画面”,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这也使得以周瑜为首的东吴能够在赤壁之战中获胜显得极其不易,使下阙名高累世的周瑜形象呼之欲出。

出示一幅周瑜的画像,对着下阙的词句,让学生畅谈“从下阙的词句和幻灯片上的图片,说说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1】周瑜是一个风流潇洒的人。你看他长得英俊,头戴纶巾,风度翩翩。不仅玉树临风,还娶了当时有名的美女——小乔。

【预设2】周瑜是个有谋略的人。赤壁那个地方那么凶险,他都能够指挥他的军队打败曹操,并且是以少胜多。如果没有谋略,怎么可能会取胜呢!

【预设3】周瑜是个气定神闲的人。从词句中,赤壁之战是那么激烈的一场战争,周瑜摇着羽扇,戴着儒生的青丝头巾,谈笑间,举重若轻,指挥若定,曹操的战船被烧得灰飞烟灭,当真是有儒将风采啊!

……

学生在词句中认真思考,越来越多反映周瑜正面形象的词语呈现在课堂上,借此机会,老师告诉学生:苏轼所在的时代是北宋,明代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还没写出来。《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到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而写下此词。这里大家所感悟到的是诗人眼中的周瑜。

【设计意图】通过指名读、全班齐读、男女生合读、老师动情范读,让学生对这首词达到熟能成诵的程度。通过两个问题(一个是赤壁险恶壮观的画面想象,一个是周瑜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引导学生根据诗词的内容说出词中所表现的周瑜形象。这个过程使诗人眼中正面的周瑜形象跃然于课堂之上。

三看周瑜:《三国志》中的周瑜

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有这样一句话: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乃奇人也。”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注释:胆略:勇气和智谋;兼:加倍;兼人:超过别人。形容胆量和谋略胜过常人。

师:从上句话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周瑜?

【预设1】我从“公瑾雄烈”中看到了周瑜是一个威武刚毅的人。

【预设2】我从“胆略兼人”中看到了周瑜是一个“有胆识、有谋略”的人。

【预设3】我从“奇人”中看到了周瑜是一个很有才的人。

除此以外,《三国志》上还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注釋:据《周礼·考工记·梓人》载:“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斛三升。”

师:从这段记载中你又能看出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这样大的酒量下,周瑜竟然还耳力惊人,能辨别音乐,回头一看,此举近乎“本能”,或者说他对音乐已经是臻于化境。由此可见,周瑜是多么精通音乐)

【设计意图】《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根据史传、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而写成的通俗长篇小说,为了配合情节的发展,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不真实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是诗人踌躇时个人对历史事件的感慨,颇带个人情感;而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则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据实记载,具有真实性。通过“三看周瑜”,让同学们在出示的两段古文中感受真实的周瑜,使周瑜的人物形象立体化,并激发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周瑜这个人的兴致。

隔空对话:周瑜看后人

(1)“一看周瑜”,大家心中的周瑜是“妒忌贤能”“阴险狡诈”“心胸狭隘”;“二看周瑜”,各种好词都被大家用上,周瑜可谓大家心中的英雄;“三看周瑜”,通过只言片语,看出了周瑜是一个奇才。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出示他人对周瑜的评价:

历史上的周瑜,他是一位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大英雄!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他是一位心胸宽广、忠义可嘉的男子汉,他是一位无论外表风度还是内在人品都十分出众的人物,他更是一位雄姿英发、精通雅乐、忠于爱情、懂得生活的优秀男人。

(2)这么高的评价,缘何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负面形象的人物?如何才能够了解真实的周瑜?

(3)现在,如果你的面前放着《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两本书,你会选择读哪本书?有的同学会因情节有趣、可读性强而依旧选择《三国演义》,有的同学在读了《三国演义》的基础上,因探究史实而选择读《三国志》。

(4)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学生对周瑜的形象认识这么多,“如果你是周瑜,看到大家这么评价自己,你会怎么想?”鉴于学生对是非曲直的认识,多数学生都会说:如果我是周瑜,还活着,大家所评价的好的方面我继续,不好的方面我改正。当然,也有比较有见地的发言,能够考虑当时周瑜所处的乱世。但无论发言结果如何,历史终归是历史。教师可以辛弃疾的词“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来告诉大家,不管是历史大人物,还是平凡普通人,专注承担好生前的事,珍惜现在,做更好的自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演义”和“志”的区别,了解文学作品和史实记载的不同,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激发想要了解真实历史人物的学生去阅读史实作品。在思维层面,让学生在文与史之间形成理性的判断;在价值观层面,通过“周瑜看后人”,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我。

三、教学设计反思

(一)语言训练——从课内到课外,感受人物形象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欲通过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感知人物形象。“一看周瑜”,从全班都学过的“草船借箭”和多数学生都读过的《三国演义》切入,让学生说出周瑜在他们心中留下的第一印象。《三国演义》属于文学作品,其对周瑜形象的塑造是有偏颇的。基于此,“二看周瑜”“三看周瑜”分别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为素材,让学生从文字中感知周瑜的形象。教学设计中的四环节是由一个个问题进行衔接,紧紧围绕“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提炼、表达。在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学生把话说正确,中年级学生把话说清楚,到了高年级学生就应该把话说好。这个“好”要具有条理性、层次性。在这节课中,要让即将小学毕业的六年级学生能够有理有据、完整地表达心中的“周瑜”,让学生心中的“周瑜”形象变得更加饱满,看待历史人物更加客观、更加理性。

(二)思维训练——从文学到史实,提升思维能力

尽管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尽管阅读量已经达到小学阶段的顶峰,但是学生对人、事、物的认识并不一定全面。关于历史人物的认识,绝大多数学生是通过演义、小说或者成语故事等来了解,而这些途径所展现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是不同的,它们或多或少为了故事情节或者阅读的趣味性而使人物形象美化或者丑化。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既需要文学,也需要历史。通过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三国志》中关于周瑜的形象认知,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与史实记载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不同之处,进而形成合理的文与史的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在评判历史人物中不只是依赖文学作品,还有更重要的“志”“记”等。这无疑是思维能力的提升,也为即将开启的中学生活打开一扇门。

(三)自我发现——从人物到自己,促进自我认知

2016年9月,小学一年级开始启用部编版教材。从已经使用部编版教材的一、二年级教师反馈以及现有的部编版教材编写与使用说明,相对于之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部编版教材更侧重于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成长。本节课通过“后人看周瑜”“周瑜看后人”,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更客观、更立体化的感知。由“看周瑜”到“看自己”,以“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往,更好地认识自己,珍惜现在,做更好的自己。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林崇德主编.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三国志周瑜赤壁
称象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大话三国志
睡仙亭
周瑜与诸葛亮对诗
你是电影《赤壁》中的谁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