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家大院私人民宅“九十九间半”

2019-01-14申功晶

旅游 2019年1期
关键词:大院南京

申功晶

 青磚小瓦马头墙。

 孩童过年放爆竹雕塑。

 童年游戏雕塑。

 朱门一进一进。

甘家大院总占地面积约21000平方米,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多进穿堂式私人民宅。为什么俗称为“九十九间半”呢?相传,天上玉帝的宫殿有屋子一万间,人间的皇帝自诩“天子”,不敢与其同数,所以连北京的故宫也只修建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而王侯公爵的住宅再降一等,譬如,中国最大的官府建筑孔府就是“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普通民居,更降一等,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甘家大院由甘福起建,他的儿子甘熙在此基础上扩建,对外号称“九十九间半”。其实,这半间之说,既有未达百间的谦逊之意,又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得意。

金陵甘氏世系望族

甘家大院在闹市中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头,一溜平整的白墙灰瓦从南捕厅到大板巷,不动声色地占足了两条街巷。故居坐南朝北,四路五进,跨入小券红门,仿佛一脚掉入了另一个时空,高大的风火墙将红尘和喧嚣隔在墙外。这个民间俗称的“九十九间半”,实则有300多间屋子。徜徉在这迷宫里头,随便转上几圈,就找不到北了。老宅静谧得出奇,透出一股清秋般的苍凉,青瓦、白墙、棕红门窗……工作人员向我们娓娓叙述那段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历史:南京甘氏原系金陵望族,甘氏远祖出自渤海,传至战国,出了秦国名相甘茂和他的孙子、12岁为相的神童甘罗。三国时期,东吴出了一位智勇兼备的大将甘宁,他曾仅率百骑大破曹魏40万大军,且未折一卒。到了东晋,甘宁的曾孙甘卓也是一名骁勇善战的悍将,被叛军谋害,自此,甘氏举族南迁,经湖北、江西、安徽辗转至今南京南郊45千米开外的丹阳。明朝中叶,甘瑭一家自丹阳迁入金陵古城,他经商有道,传至清朝初期,甘家已成了当地“土豪”,他们在古城南西锦绣坊(今南捕厅)买下一块地皮,起建宅院,前后耗时77年,这座私人民宅“九十九间半”终于问世了。“嵌玉镶金上石头,金陵王气著名楼。谁家九十九间半,直把秦淮烟雨收。”此诗道尽了甘家大院的繁华阔气。大院建成,甘氏聚族而居,一住百年。甘氏后人似乎没有继承祖上尚武的血统,晚清年间,出了个甘熙,与曾国藩是同榜进士。可他藏书的兴趣比做官大,走吴访越,到处搜集珍贵的善本孤本、珍稀的金石书画……在自家后花园搭了个藏书楼,藏书十万余册,此楼就是后来直逼宁波天一阁的“金陵第一藏书楼”——津逮楼。

南北相糅名宅特色

甘家大院的南、北各有一道门。工作人员指着游览图,给我们介绍说,北门才是甘宅的正大门。按照常规,中国的民居是坐北朝南,为何甘家大院打破常规,大门坐南朝北呢?导游告诉我们,因为甘氏祖先出自北方,起居造屋时,甘氏后人不忘本,特将大门朝北而开,为表感念祖德。另有一说就是,金陵甘氏以商贾发家,而风水学中有着“商家不宜面南”的说法,因此,甘宅就坐南朝北了。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甘家大院融北方徽派建筑的豪迈和南方苏式建筑的细腻于一身,形成了特有的金陵仕绅民居风格。置身院落,抬头仰望青砖、黛瓦、高大实用的风火墙,端的是徽式作派,而那细腻精美的石、木、砖雕门楣则透露出一股柔美婉约的苏式风格。大厅的门楼上有八仙过海、福禄寿喜等砖雕装饰,裙板上饰有竹节高升、葡萄结子、五福捧寿、延年益寿等图案,象征着吉祥如意。抬头看到梁坊间雕有象征着福禄寿的钱蝠(全福)、柏鹿(百禄),柏树绶带鸟(百寿)、蝠磬(福庆)、鹤(鹤寿)以及象征着富贵平安的玉堂富贵、吉庆有余、平升三级等木雕。旧时的大户人家,在希望占尽人间福气的同时,子孙后代读书上进,以求光耀门楣,因此室内落地罩和挂落上雕刻着代表琴、棋、书、画的梅、兰、竹、菊。

 庭院一角。

 南京老手艺人雕塑。

 甘家住宅区。

 友恭堂。

 严凤英甘少爷爱巢。

“民国女学生”。

都说“侯门一入深似海”,何况有着“九十九间半”之美誉的甘家大院。门是一重接着一重:一进门厅、二进轿厅、三进正厅、四五进内厅,佛堂、闺房、书斋、家庙……在里面逛悠,稍一不留神就会跟“鬼打墙”似的,绕了大半天兜兜转转又回到原点。友恭堂是老宅的主厅。“友恭”二字取于《三字经》,兄友弟恭,被甘家奉为治家、处世的灵魂和准则。这里是负责接待重要宾客、婚丧大典、家族议事的地方。为了显示主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友恭堂外部采用抬梁结构突出了主厅的高度,内部三开间装饰华贵、布置精巧。正厅入口各间均为落地扇门,厅内设板壁,遮挡住了内院的情形,而板壁上悬挂的书画、对联、匾额,与典雅古韵的明清式家具和谐地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小天地。穿过正厅,看到有几位穿着民国服饰的妙龄女郎正摆着Pose在庭院内拍摄写真。工作人员笑着告诉我们,这百年大院现在快成了民国摄影写真基地了,每天都要来好几拨。在江南民宅里,庭院有通风、采光、排水等功能,因此,多数民宅的庭院进深较浅,站在用鹅卵石铺就的庭院里,无论何时,太阳光只能在屋外盘桓,永远不能朝室内挪动一步,可见当年布局设计的精妙了。我们在宅院的天井中、屋檐下、门槛边,乃至房间里,随处可见一口口石井,究其缘由,原来甘熙不但是个文学家、收藏家,还是个出色的风水先生。石井造在院内,不但汲水方便,还暗合了“肥水不外流”的风水道理。和大多数地方望族一样,徜徉大院,我们发现了一方悬挂孔子画像的四方屋间,那就是私塾,甘氏子弟读书的地方,一茬又一茬出类拔萃的精英从这里走出来。

戏曲名家添墨增香

穿过重重深门,“吉庆有余” “玉堂富贵”……一扇扇精工细琢的雕花门屏朝我开启,走进光影交叠的时空间隙,感受着亮与暗的交替承转,灰墙白瓦之间明清时代的镂窗花纹令人产生一种“今夕何夕”的错觉。院落深处飘来一阵丝竹笙歌,循声拐入月形门洞,但见花厅内一群长袍马褂、民国打扮的老老少少饶有兴致地吹拉弹唱,绕梁不绝。金陵甘家作为一方豪门望族,不但书香传代,更是戏曲世家。民国时期,有“江南笛王”雅号的甘贡三,虽毕业于中央法政大学,系“工科男”,却擅长三弦、琵琶,精于笙、箫、笛,可谓琴、曲、书、画样样精通。甘贡三本人痴迷于昆曲,家里养着一个“传”字辈昆曲艺人戏班,还和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兄溥侗共同组织了一个“紫霞社”。有了王公亲贵的捧场,登台的不乏梅兰芳、马连良、俞振飞、奚啸伯等戏曲名家,看客中亦有张学良、朱培德、张道藩等军政要员,甘家大院内常年丝竹之声悠扬,社会名流、名家造访不绝。甘家子孙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下,不论男女,戏曲造诣颇深,个个青出于蓝。甘贡三的东床快婿汪剑耘被梅兰芳收为弟子,享有“南京梅兰芳”之美誉。甘家的梨园情怀引得黄梅戏大家严凤英也慕名而来,见了倜傥风流的甘家三少爷竟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两人的爱巢安在故居幽静的一隅。在甘家人帮助下学习戏曲的严凤英大有长进,她将京昆艺术融合到黄梅戏中,演艺功底倍增,一举成名。然情场不如艺场那般春风得意,甘家森严的门第观念使严凤英望而却步,她挥挥手,轻轻地离开了甘家情郎。斯人已逝,然闺房内依稀是当年的布置,这段双宿双飞的流风余韵却为故居添墨增香。

解放后,甘律之等在南京市政协、文联领导下成立南京京剧艺术研究社,使南京票界的京剧活动蓬勃活跃起来,后又在江苏京剧院支持下举办“钟山业余京剧培训班”,为南京票界输入新鲜血液。而今,汪剑耘、甘律之等辈已相继离世,然江山代有人才出,甘貢三的外孙女汪小丹粉墨登场,她承袭甘氏京昆世家,现任南京昆曲社社长。

工作人员把我们带到“友恭堂”西侧一间屋子,只听得里面传出一阵阵吹拉弹唱声,这里是一个叫“梨园雅韵”的小茶馆,舞台上正上演着用南京方言说唱的一个地方色彩浓郁的曲种,我们虽然不太能听懂,但也入乡随俗,安安生生坐在台下,一边喝茶吃瓜子,一边听曲儿。

 金陵第一藏书楼津逮楼。

 甘家大院茶馆。

 江南风俗六月称重雕塑。

 甘家大院后花园。

 甘家大院弄堂入口。

 庭院深深一进接着一进。

劫难重重老宅犹存

有人说,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南京,这个多灾多难的城市,历经了湘军屠城、日军侵华……每一次战乱,无不尸横遍野,每一次劫难,无不血流成河。甘家大院,这座江南巨宅,几乎目睹并感同身受了近现代所有的战乱硝烟。太平天国,这个号称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定都南京,也就意味着甘家大院这座豪门巨宅有着一场躲不过去的洗劫摧残。战火几乎烧毁了整幢藏书楼——津逮楼,内藏16万册的图书损失过半。接着,津逮楼遭遇了和宁波天一阁同样的命运,几个偷书贼趁主人不在,潜入府内,居然盗走了一本珍贵的传世宋刻本《金石录》。这是一本关于北宋以前传世钟鼎碑版等金石文字比较全面的集录和研究专著,在中国金石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过,不幸中的万幸是,几个盗贼分赃不均,他们找到了黄裳估价,黄裳慧眼识宝,立马将这本书交到一位上海的张姓编辑手中,这本书才得以保存下来。

民俗非遗传承至今

甘家大院现在成了南京民俗博物馆,工作人员带着我们来到喜气洋洋的婚俗馆,屋内最显眼的是一顶大红花轿,老南京旧时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婚嫁民俗在玻璃柜内以逼仄的立体蜡像展示开来,新娘子离开娘家要哭嫁,然后上轿,接到夫家,下轿传袋(代),然后拜堂、入洞房、揭盖头;撒上花生枣子等,意味早生贵子,喝交杯酒,洞房里右边有描金子孙桶、提篮、红木筷子盒等。婚俗育儿馆连在一起,育儿有催生、分娩、报喜,洗三、满月、百日、抓周等一系列习俗。 “抓周”即孩子周岁那天,用盘盛着书、笔砚、钱币、算盘、吃食、玩具、针线、尺子、化妆品等放在孩子面前让他随意抓取,来预测孩子一生的志趣和前途,近似占卜命运。倘若抓到书和笔砚,说明孩子天性聰明好学,他日金榜题名,能做官;若抓了算盘,说明将来能经商发财;若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那样抓了胭脂、水粉,长大了就是个“酒色之徒”;若拿的是玩具,则预兆孩子玩心重;若抓取钱币,说明将来是个“贪财之徒”,做父母的要从小开始加强思想教育,防患于未然。工作人员介绍至此,刚好有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来体验“抓周”,他们把孩子抱在扁箩中,让他随意抓取,小家伙先愣了一会儿,左手先抓取一支笔,乐得父母眉开眼笑,没想到他伸出右手,抓住了一枚钱币,真是又有才又好财呀,看得大家哈哈大笑。随后,孩子父母抱着他去坐在秤杆的竹篮里去“立夏称重”,这是一种特制的巨大杆秤,上方用麻绳吊房梁上,下方吊个大竹篮,孩子坐进去,人移动秤砣称出孩子的体重。

甘家大院,在悲欢离合中春萌秋萎,在风雨洗礼下钩沉史海。它是南京老城的一张名片,亦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走进这座宅院,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家族,走进了一本地方志,这本无字巨著见证了一座千古名城和一个千年家族的兴衰史。高高的马头墙仰视着天空的高度和时间的宽度,向记忆深处回溯过去;一片瓦、一方砖上氤氲着文化的气息,积淀着厚重的掌故;抚摸一口古井、一墙枯藤,能把住岁月的脉搏,聆听历史的心跳。宅子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津逮楼里的《金石录》、幽深绵长的洞箫、渐行渐远的丝竹余韵,将日子打磨得棱角分明,这种绮丽旖旎,在光阴的锦匣里流转了两百多年,有画工无法临摹的神韵和笔者不可言传的妙谛。

暮色中,走出了甘家大院,再回首,见它如一个低调而不张扬的贵族,寡言地矗立在老城一隅,静默清凉地固守着一城文史,优雅从容地占据着江南的望族气势,不着一字,却尽显风流。

TIPS

交通:甘家大院在南京市区,附近有公交、地铁站,可乘100、35、38路到升州路,乘2、26、33路三山街下,坐地铁1号线在三山街站下,3号口出。

美食:甘家大院的风味小吃是地道的老南京味,有鸭油烧饼,小元宵、桂花糯米粥、卤蛋、鸭血汤、煮干丝、菊叶饼、水晶烧卖、豆腐果子等,用传统厨具、传统工艺做的传统饮食,不用色素、盐、味精,全靠鸡、香菇和豆芽自身的鲜味。

门票:20元一人,参观时间09:00-17:30,17点后停止售票。

建议:甘家大院非常大,有三百多间房屋,建议租一个导游机或请一个导游或在游客中心免费取一张导游图游览,建议游玩2小时。

猜你喜欢

大院南京
南京大闯关
南京博物馆18件“镇院之宝”
“大院子弟”说“大院”
南京话易懂“难听”
中国大院故事多
中国大院故事多
中国大院故事多
中国大院故事多
恒大院线未来3—5年将建影城335家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