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避暑山庄别样风格的皇家园林

2019-01-14

旅游 2019年1期
关键词:行宫热河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内午门,也叫二宫门。

 石狮子。

 悬挂于瞻泊敬诚殿外檐之上的云龙贴金匾。

 宫殿区游廊。

在避暑山庄的困惑

游客到承德避暑山庄游览,一般都会从丽正门进。丽正门是避暑山庄的正门,是入山庄宫殿区正宫的第一道门,是山庄乾隆三十六景的第一道景。宫殿区现辟为博物馆,入口在与丽正门相对的外午门。博物馆是单向入出,想先游览了其他园区再从后宫门进入宫殿区游览是被禁止的。山庄门票与北京相比并不便宜,错失了宫殿区的游览很可惜。

和二十多年前我来避暑山庄时比,丽正门和门外广场景物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变化大的是丽正门东侧宫墙外的那一片区域,牌坊、酒楼盖得颇为壮丽辉煌,全家福、满汉全席大酒楼、庆元亨的皇家气派大有超越山庄内诸多建筑的气势,丽正门与其相比都显得有点寒酸了。

到过北京故宫的游客,面对丽正门,我想不少人会有些不解。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第二政治中心,是皇帝常年办公、住宿和娱乐的地方,与北京的紫禁城相比,这座行宫紫禁城的城门有些简陋也有些低矮了。避暑山庄的丽正门有宫城城门的性质,此门的规模和气势,总觉得与其身份、地位不符。进避暑山庄的丽正门后是避暑山庄的外午门和内午门,那午门,是外是内都没法和北京皇宫宫城的午门相比,它们也就是规格比较高的园林之门、王府之门的样子,进午门后的东西朝房,有点儿像民居。

避暑山庄的宫殿区还有一个特点:所有的建筑都是灰墙灰瓦,与金碧辉煌的北京皇家建筑差着成色,对于帝王用房来说,它们是朴素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在北京,清王朝的宫城是沿用大明王朝的,避暑山庄纯由清王朝所建。大明王朝重奢华,大清王朝重简朴?

避暑山庄的整体布局也有意思,它分宫殿区、苑景区两大块,苑景区里又分了湖区、平原区、山区三个部分。这座皇家园林太大了,就面积来说,在世界上没有能与之相比的,它是北京颐和园的两个大,是北京北海公园的八个大。北京的颐和园,我从几岁时就开始逛,逛到老年了,也不敢说把园中的所有地方全都逛到了,更不敢说把所有景物全都逛全了。二十多年前我到承德避暑山庄,逛得比较尽兴,也只是游览了宫殿区和湖区的一部分。这次来避暑山庄,刻意想再深入一下,走到平原区,震惊了,那里竟是有森林的大草原,枯黄的茂草不少高得能到腰,草原上铺设了游览栈道才使游人能够深入进去。有草原的皇家园林,超越了人们的想象,而山区,并不是人工堆砌的假山区,它是本真的天然的大山和沟壑,山区面积达6583亩,占总面积五分之四。

这样一座超常规、常情、常态的皇家园林是需要认真解读的。

避暑山庄的历史背影

避暑山庄博物馆外午门内的两侧朝房设置为“兴盛时期的避暑山庄”展室,东朝房为第一展室,展室的展览主题是“避暑山庄的由来”。展室内挂有清人所绘的《木兰秋狝》图。避暑山庄的由来是要从“木兰秋狝”讲起的。

 岫云门。

 窗上的雕饰。

 楠木殿与香炉。

 云山勝地。

 万岁照房。

 粉墙青瓦。

 廊道。

 宫殿区一角。

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即公元1703年,是康熙大帝动了建避暑山庄的心思并付诸了行动的。避暑山庄初建时称“热河行宫”,康熙五十年才有了避暑山庄这个名字。

康熙皇帝是如何确定在承德市内现今的位置建避暑山庄的,正史和地方志书中竟无记载,有关文字出自道光元年(1821年)一本手抄的满文笔记,作者是曼殊逸叟。这显然是个笔名,一个不愿透露真实姓名的闲在老头。他说:“热河原系喀喇沁所属地方,彼时有一台吉,名唤乌拉岱,在此游牧居住。圣祖仁皇帝四十年巡幸塞外,在古北口,知东北之方有形胜之地,乃由化育沟顺滦河乘筏,游至雹神庙一带地方,见彼处宽展,要建行宫。台吉乌拉岱闻知,赶至行营迎圣祖皇帝到此。见山环水抱,五行俱全,真乃天造山城,兴隆吉地,喜之不尽。即令直隶总督噶礼建盖行宫。宫内修造殿阁楼台,名为避暑山庄。因宫内有热泉冬天不冻,又名为热河。”

承德避暑山庄这片地方,就地形地貌来说,现在应该和康熙时代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它有条非常宽阔的河谷,其西其北是山,其东也是山,人迹罕至,草广林郁,武烈河从中流过,因有热泉,河上水雾蒸腾,不但是处风水宝地,而且开发建设的空间很大。台吉乌拉岱主动献地说只是一说,此外还有一说,称这块地方是康熙帝自己发现的。他于康熙四十年的腊月,亲率一队骑兵,出古北口行二百余里进入武烈河谷游猎,发现了一洼热泉,热雾萦绕其上,四周景色秀丽,众峰岩似众象朝揖,甚是喜欢。7个月后,盛夏时他又来到这个地方,感觉到这里的气候凉爽宜人,是避炎驱暑的绝佳之处。他踏勘了这里的地形地貌、山川形势之后,正式确定在这里建造行宫。

康熙皇帝在发现的世外桃源建避暑山庄仅仅是为了避暑吗?

避暑当然是建避暑山庄的主要动因之一。清军入关,将首都定在了北京,也肯定尝足了北京之夏炎热天气所带来的苦处。那时候没有空调哇!别说那时候没有,直到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了,北京的老百姓还习惯摇着蒲扇,搬个板凳儿马扎什么的聚在门道里、庭院或胡同树荫下侃大山,一侃侃到后半夜才回屋呢。屋外头都不好待,小男孩儿光着屁股,大老爷们光着脊梁,满头满脸满身的汗用毛巾不停地抹着,憋闷的屋子里哪还敢回!干热的夏天还好过一点儿,能透个风,赶上气压低、连续闷热的三伏天儿就恨没地缝儿钻了。

来自东北的满族皇家除了避暑还要避痘、避天花,那是提起天花就色变的时代。顺治皇帝23岁死于天花,康熙帝也是得过天花的,不过他福大命大,躲过了一劫。

清代皇族坚信天气凉爽的地方不易传染天花,但建避暑山莊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政治和军事上的。

先有的“木兰秋狝”,后有的避暑山庄,再有的承德市区。所以展室的内容首先推出的是“木兰秋狝”。

“木兰”是满语的音译,哨鹿的意思。哨鹿是一种诱猎方式,即猎人用木制的长哨吹出雄鹿求偶的声音,引诱雌鹿出来,也勾得吃醋的雄鹿与胆敢逗引雌鹿的雄鹿打上一架,一箭双雕,围而猎之。行业术语:冬猎为狩,秋猎为狝。清定都北京后,出塞打猎的,康熙帝不是第一人,最先是顺治时的摄政王多尔衮,他想在喀喇和屯也就是今日承德的滦河镇建避暑城,未曾想到骑马摔伤后死在了喀喇和屯。顺治帝因多尔衮之死提前亲政,顺治八年五月,14岁的少年天子出塞北巡,经沙河、独石口出京,巡视到喀喇和屯住了一夜,草草处理完多尔衮的后事便打道回京,下令停了多尔衮避暑城的工程,于多尔衮死后两个月,将按帝王厚葬的多尔衮暴尸示众。

 冷香亭。

 岫云门匾额。

 外午门内广场。

 围廊。

 雕塑里有清帝的故事。

 避暑山庄外的酒楼。

木兰围场是康熙帝建立的,他率军到木兰围场秋狝,政治和军事目的大于其他。除掉了鳌拜,平定了三藩之乱,北方沙俄又虎视眈眈,这时的康熙帝对发现的军队弓马废弛、萎靡不振、出现逃兵、战斗力下降的状况忧心忡忡。康熙帝是有眼光的,加强武备,推行“肄武绥藩”的国策,在木兰围场以行围狩猎的方式演练军队、恢复部队的战斗力是绝佳之选。“木兰秋狝”除有此功能之外,还有联络北部各少数民族,对他们示之以威,怀之以德,对稳固国家统一有巨大好处。在热河建规模较大的行宫,方便休息,更方便政务的处理,避暑山庄处在离北京不算远,离木兰围场也比较近的居中位置。康熙帝力求淡化避暑山庄的政治和军事目的,才突出“避暑”俩字叫它为避暑山庄的吧。

避暑山庄的康熙色彩

避暑山庄的营造,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始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竣工止,共历时89年,大体分为康熙初建和乾隆扩建两个阶段。避暑山庄的营造风格是康熙帝定的调子,突出和强调山林野趣,“物尽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宫殿不用体现皇家身份的黄琉璃瓦覆顶,就是普通的灰瓦,殿堂也不盖得像沈阳故宫、北京故宫那样高大雄伟,“无雍容华贵之姿,却颇具松寮野筑之情。”朴素、简洁,很是低调,正殿是平房,朝房小如民舍就是例子。宫殿与山林之色是和谐的,若不是占地面积的奢侈,殿堂房屋众多,置身其中,感觉就是在大户人家的庄园里。寝宫里皇帝住的是两层楼,楼前的花园堆有假山,那假山的造型和用石数量、用石水平,江南随便一个大户人家的花园都会超过它,它和扬州的个园简直没法比。“烟波致爽”殿东西廊壁上有角门,进角门有小跨院,康熙时期也就是书斋。186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慈禧随咸丰帝逃到避暑山庄,住在西所。进那个院子看,那不大的四合院,不大的面阔三间的正房,真不敢相信是把皇帝都捏在手心里随意揉搓的慈禧住的,那院和普通的民间小四合院没什么区别,对皇帝的妃子来说显得寒酸。

当然,宫殿毕竟是皇帝的宫殿,前朝后寝的布局中,前朝的院子都宏阔,面阔七間的金銮殿“澹泊敬诚”殿虽不高,也不施彩画,乾隆改造时却是换成了极为珍贵的楠木殿的,使其朴素无华徒具虚名。不过,这算不到康熙头上。

康熙初建的热河行宫,完成了疏通河道的工程,将武烈河东移,扩大了热河行宫的面积,开拓了湖区。他按一池三岛修筑了洲岛堤岸,堤是芝径云堤,岛是环碧岛、如意洲岛、月色江声岛。有了堤岛,又在岛上和湖畔筑了宫殿、亭榭。正宫开始是建在如意洲上的,至少是五年后才挪到了现在的位置,这是将高丘削平后形成的高旷宽阔的台地,在规模上可以让宫殿建得很大。

湖区在热河泉以南,热河泉以北是平原区。平原区上的草原别有深意。马背上的民族离不开马,也离不开草原。

康熙五十年,康熙皇帝将热河行宫更名为避暑山庄,并题了匾。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匾上的“避”字与我们习惯写的“避”字不一样,辛字多了一横。是康熙写了错别字吗?文字专家说它无错又是怎么回事?若有心,就认真考证一下喽,挺有意思的。

东宫面积也很大,在日本侵占时期被烧成废墟,现仅存殿址。

猜你喜欢

行宫热河避暑山庄
论元稹《行宫》的主题意蕴
与承德心灵相守(中)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承德关帝庙探析
理论与现实的碰撞:1946年前后中共对东蒙的策略
项城袁世凯行宫(故居)园林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
暗藏玄机的匾
避暑山庄中儒家文化的渗透
六世班禅热河觐见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