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术体位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分析

2019-01-14姜大伟

关键词:压缩性椎体脊柱

姜大伟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4)

现阶段,骨质疏松症为我国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病理特征主要为微结构与骨小梁退化以及骨量减少[1]。本病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系统疾病[2],不仅能严重损伤患者的生理与心理健康,同时还会对其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目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乃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3],疗效明显,但术中不同体位的选择,可使手术效果发生较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手术体位。本研究选择46例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着重探讨PK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中应用不同手术体位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间本院门诊接诊的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46例,根据电脑随机双盲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其中,研究组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54~78岁,平均(63.59±7.14)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53~79岁,平均(63.15±7.26)岁。两组都有PKP手术适应证,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能积极配合完成治疗,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比较各组的骨折情况和性别构成比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4]

(1)骨折椎体后壁破裂者;(2)椎弓根和后柱骨折者;(3)有手术禁忌证者;(4)伴神经症状者;(5)中途因各种原因退出治疗者;(6)病历资料不全者。

1.3 方法

46例入组者都选择俯卧位,并行局部浸润麻醉。实验组于胸腹部下方规范化的放置长方形中空腹垫,让患者的胸腹部下方保持悬空状态[5],而对照组则在胸腹部下方放置长方形实心腹垫,让患者的胸腹部下方不处于一种悬空状态。C臂X线机透视下,对患者的骨折椎棘突和椎弓根体表进行投影,待按压骨折椎棘突之后,采取双侧椎弓根入路法,并利用穿刺针进行穿刺,直至骨折椎体中后约1/3的部位,然后再按要求放置工作套管。利用球囊,对椎体进行有效的扩张,待扩张完毕之后,再注入3~6 ml的骨水泥(选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骨水泥需要在拉丝状期时进行注入。此外,骨水泥注入之前,还应做按压复位操作。

1.4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前后骨折椎体Cobb角以及骨折椎体高度的变化情况,并摄取术前与术后3 d的侧位X线片,对骨折椎体中柱的高度进行测量,分别记为a、b,对临近部位上的一个正常椎体中柱高度、下一正常椎体中柱高度进行测量,分别记为a1、a2。椎体末压缩前原始高度用a’进行标示,其计算方式为:(a1+a2)/2。而术前椎体压缩率的计算方式则为:(a’-a)/a’×100%;术后椎体压缩率的计算方式为:(a’-b)/a’×100%。

对两组手术前、后的骨折椎体Cobb角进行测量,利用VA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6]对两组术前以及术后7 d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分值在0~10分之间,得分越高,提示疼痛越剧烈。记录两组术后有无出现神经根损伤与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计算并比较各组并发症发生率。

根据Barthel指数评分标准,对两组手术前后的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分值越高,提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VAS评分比较

术前,研究组的VAS评分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研究组的VAS评分为(2.35±0.71)分,明显比对照组的(3.38±0.59)分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VAS评分比较(分)

2.2 椎体Cobb角与椎体压缩率比较

研究组术前的椎体Cobb角、椎体压缩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的椎体Cobb角为(10.11±3.25)°、椎体压缩率为(18.13±6.17)%,均明显比对照组的(8.94±2.83)°、(24.46±12.13)%降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两组椎体Cobb角与椎体压缩率比较

2.3 并发症分析

研究组术后均未发生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对照组有3例(13.04%)发生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4 日常活动能力比较

研究组术前的BI评分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的BI评分明显比对照组升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4。

表4 两组BI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剧,我国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连年升高,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7],我国老年男性罹患骨质疏松症的概率在60.7%左右,而老年女性罹患骨质疏松症的概率则高达90.8%。因骨质疏松所致的骨折多发于脊柱胸腰段和髋骨部位,对于老年患者,特别是绝经后的妇女来说,发生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概率更高[8-9]。若骨质疏松症患者在发病后不能得到及时的对症治疗亦或者是治疗效果不佳,都将会延长其卧床的时间,增加骨丢失量,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的程度加重,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发生脊柱再骨折的几率[10],并且,对于老年患者来说,若长时间卧床,会增加发生骨折后期并发症的风险。一直以来,外科开放手术都是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虽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风险性高。而PKP则属于是一种微创术式[11-12],具有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预后效果好以及手术创伤小等特点,在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中有着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13]。研究发现[14],利用PKP术对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可显著缩短其术后卧床休养的时间,降低骨折并发症发生率。部分医学专家和学者认为,PKP术有助于骨折椎体高度的恢复,可在球囊扩张骨折椎体以及推注骨水泥所形成的压力作用下,让骨折椎体的高度快速恢复正常[15],但在此次研究当中,我们却发现:若在术中忽略掉体位摆放对手术治疗效果所产生的影响,将不利于患者骨折椎体高度等指标的恢复。研究中,我们对23例研究组患者采取了俯卧位-胸腹部下方悬空体位,对2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了俯卧位-胸腹部下方不悬空体位,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术后椎体Cobb角与椎体压缩率明显比对照组降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为100.0%,明显比对照组的91.3%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7d的VAS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的BI评分和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于PKP手术治疗期间为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选择一种最佳的手术体位,有助于促进其术后骨折椎体高度等指标的恢复,帮助减轻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猜你喜欢

压缩性椎体脊柱
核素骨显像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PKP在老年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超声检查胎儿半椎体1例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健康宣教在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