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篆刻艺术:助儿童生命之美绽放

2019-01-14徐晓思

江苏教育 2019年77期
关键词:印文朱文印章

徐晓思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它兴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迄今已有3700 多年的历史。篆刻是我国的传统书画艺术之一,它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篆刻也叫凿印、勒石、治印、凿山骨、铁笔、刻印、刻章、刊石等,无论是自篆自用,还是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人们都可以从篆刻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篆刻,豪放于精微。篆刻之美有:平整规矩美、错杂放纵美、匀称布置美、朱白对比美、对称装饰美、韵律呼应美、协调统一美、求异变化美、破残自然美、移位组合美、挪让错位美、增损呼应美、伸缩避让美、参差相间美、巧拙布局美、镶嵌组合美、粗细矛盾美、回文布排美、边栏修饰美、边款诗化美……篆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艺术创造,凝聚着先辈的智慧。学习篆刻之于学生,具有有助于学习做人、陶冶情操、强健身体、启发智慧、促进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多重意义。

一、篆刻之美,引领学生美德修行

书法篆刻之美,其实是不可名状的——或飘逸,或沉厚,或雄强,或精细。篆刻是刀锋笔意融合、刚柔并济的合唱。古人有“脩持总不拘行在,只在清风明月间”之说,儒家以修身为教育八条目之一。篆刻恰恰具有修身、修持、修礼、修实、修蹇、修谨等之功能。对于学生,学篆刻使其从小培养忠诚正直的品性,行事谨慎、恪守礼法的品格。

毋庸讳言,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大多数是动大于静,他们易于被外界因素干扰和裹挟,走向肤浅和浮躁。引导他们学习篆刻,调剂身心,可以把他们从喧嚣的空虚里拽回来,让他们在一桌、一刀、一石相伴下“宁静致远”,让德行的“童子功”在听着刀和石头的对话中“站好桩”。学习篆刻就是天、地、人合一的静心、修炼的过程。

二、篆刻之美,启发学生研精毕智

艺术领域不同门类都有相通的缘分。学生自己临摹印谱、创作,先要在选定的石头上写字,要识篆、会写篆。然后要去构思,初刻之后要修改,直到认为“满意”,打下印花。这个边刻边修改的过程,要精心地考虑规矩、错杂、匀称、对比、装饰、协调、变化、破残、增损、参差、巧拙、组合、布排、边栏修饰等。在选石头时,学生要初步了解中国“四大印石”,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及其产地、特质。

对印的种类学生也要有个起码的了解,比如印章有以下一些名称:“玺”,是印章最早的名称。秦以前,不论官印私印,都一概称作“玺”。“印”,最早见于秦官印中。“宝”,根据《唐书·輿服志》记载,武则天因为讨厌“玺”字与“死”同音,在延载元年就改称为“宝”。印章名称很多,不下十几种,主要有:玺、宝、图章、图书、图记、钤记、钤印、记戳、手戳、戳子等。从古到今,因时而异。这些与文化、文学、历史、生活等密切相连,学刻图章,需很多知识打底。

篆刻也需要不同艺术的滋养。如佛像印章:佛教孕育着很深的文化,为这个佛造像,刻石者不仅需要非常熟练,要掌握它的透视、构图、线条、笔画。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学习篆刻需要自觉地多读一些书,了解篆刻的知识背景。这些无疑是学生前进的一项动力。篆刻艺术培养丰富的艺术空间想象力,小小的印面,是集多种知识和智慧的。

三、篆刻之美,促使学生稳健敏捷

篆刻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石头是硬的,刀是有刃的,每当在石头上下刀,不管是冲、切、凿,都是要用力,力道要均匀,每刻一刀都要稳健、敏捷,才能稳准狠。力量小了,你啃不动它,下劲过了头,会冲滑掉,手容易负伤,石头也容易损坏。哪怕到了最后一刀没稳住,线条滑刀了,崩掉了,这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印章就废掉了,又要磨掉重刻。再说磨石头,在选好石头刻印之前,章料子是要磨的。印身也是要磨光的,特别是治印文(篆刻)的这一面,是要磨成水平的。所以磨石头也是技术和力气并重的活。学生学习篆刻,也是锻炼动手能力。

四、篆刻之美,诱导学生美益求美

实践证明,通过对书法篆刻的学习和认识,还有益于提高审美情趣。

篆刻是一个精益求精、美益求美的审美过程。学习篆刻可以使人观之如观山河之美,令人心旷神怡。无疑,它可以陶冶人的审美情操,每方印的诞生,都是人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不断增强的见证。

学习篆刻,不同的人有不同刻印喜好和风格。有人刻古玺一路的,有人刻汉印,有人喜爱圆朱文,有人喜刻鸟虫篆,有人爱刻九叠篆,等等。有人喜欢工稳、匀称,将印文笔画的纵横间隙作较均匀的安排,通常表现在平整规矩的印文布排方面,可使布局产生平实稳重的美感对比,将笔画或笔画间隙的繁简对立关系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以产生虚实相生的美感,形成朱与朱、白与白之间悬殊的差别,用之恰当。有人喜欢追求奇趣,错杂放纵,并不受印石形状的局限,印文的排列自由而不拘束,往往位置错落有致,字与字的笔画互相穿插,时常按印文书法的可变性去“应情变化”字里行间的关系,布局极其灵活,突出书趣笔意,无拘谨之意,“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效果能兼得于一印之中。等等不一而足。学生篆刻,让他们的审美在刻石中升华,美益求美,不断提高美的境界,逐渐培养审美情操。

五、篆刻之美,训导学生工匠精神

2016 年3 月5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中国制造”升至“中国创造”,寻找“大国工匠”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对于一代代茁壮成长的学生,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极其重要和十分迫切的。学生学习篆刻,让金石铿锵铸就他们品德的含金量。

每一方印章都是心血之作,无不需要精细、精致的水磨功夫。比如“平整规矩”,不讲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初始篆刻,首先要选择平整规矩一路的练习。比如“对称”,是在布排印文时将中心线两边的繁与简——笔画与笔画间隙作基本相近类同的处理。比如“呼应”,是将或左右,或上下,或对角部位的朱白关系做相互照应,不使某一局部的虚和实孤立无援,以此加强整体的韵律感。比如“协调”,就是在布局时统一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诸方面的风格,使一切存在处于和谐。首先要使字体统一,其次为笔势统一,最后为笔画风格的统一,另外印文与印边的风格也要统一。比如“移位”,是移动印文部首原定位置的方法。在不违反六书原理的原则下,移动字的某一部首位置,使诸印文形体阔狭相互适应。比如“挪让”,是通过伸缩印文的占地范围或移动印文位置,以完善整体布局的虚实和重心。比如“巧拙”,是从印章布局的整体角度出发,将印文的笔画作不同的取势,以达到布局生动的目的。巧拙方法的要点,关键在于用“巧”不过于妩媚,用“拙”不流于怪野。比如“伸缩”,是根据印文布排和虚实经营的需要,将印文笔画作不同的伸缩处理,使局部和整体融于一体、气势贯连。比如“镶合”,镶合就是将二字或镶嵌成一体,或合连在一起。成一体的两个字,在语法中必须是一个词,为一繁一简,排在上面的字一般将下面的字半包围或全包围。比如“回文”,是将印文做逆向旋转的布排,调节布局的虚实效果。同一印中印文的粗细不同,同一印文之中笔画的繁简不同,通过主观的调节,可以完善印章布局的虚实关系,使整体产生节奏感。同时还可调节印文布排中的疏密问题。比如“破残”,原在古印中的出现,皆为长年风化之故,今之刻印,巧妙、合理用于布局中,可以平衡布局的虚实和重心,又可生动气韵。笔画稠密处,可作适当破残,朱白之间产生生动活泼之感;紧靠印边与印边平行的长笔画可破残,使其通气;近印边过于空旷,可用少量大小不同的残点加实,以平衡整体的虚实。必要时需“增损”,“增损”是汉代印人处理私印布局的重要方法之一,增其简者,损其繁者,使同一印中印文繁简差距缩小,使布局产生匀称、对称、呼应等虚实方面的美感。注意“相间”,就是在一方印的布局中同时使用朱文和白文,繁者为白文,简者为朱文,用以调节虚实关系和平衡重心。在朱白相间的印章中,朱文笔画的间隙要与白文笔画的粗细相似,白文笔画的间隙要与朱文笔画粗细近同。一般情况下,印章是设置“边栏”的,即印章中的印边和栏格。在印章布局中,印文周围装饰图案,使印边产生华丽感。布排、虚实的经营都离不开它所起的作用。因为印边的有无和粗细、栏格的不同形式,与印章布局的艺术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朱文印边和印文的粗细一致,意在减少矛盾。白文印边的粗细和印文笔画间隙相近,布局易得典雅和谐之趣。使用栏格,可使印章布局整齐,重心平稳,获得庄重效果。少字印,印文笔画很简单,布局时可将每一印文加一边栏排成一印式,数印式组成一整体,有奇特感。在一印中,叠字、相连的二字相同的部首或不同之处或隔行的相邻处的相同的字,均要有所变化以求异。求异,是在布局时把所遇的相同问题做不同的处理,避免机械的重复,使整体章法有变化。篆刻的章法贵在气、势、情、韵皆备,而最终还是落实在“和谐”二字上。全印不管字数多少、形状各异,都要做到一团和气,所表现出的轻重、虚实、疏密等关系各得其宜,做到疏中有密、密中有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气聚而不塞,势放而不乱,统一中有变化……这些都需要工匠精神的。章法要做到匠心独运,既有时代精神,又有个人风貌,这是更高层次的艺术审美要求。学生学习篆刻也许是初知的、浅显的,但在这打基础的过程中,也是工匠精神的植入与渗透,也是用书法篆刻的精神气象熏染他们优良的品格,将来无论做什么事,舍得花一辈子的心血去努力追求。

篆刻之美助跑学生成长,他们的生命会出落得更加精彩。

猜你喜欢

印文朱文印章
Prediction of quantum anomalous Hall effect in CrI3/ScCl2 bilayer heterostructure
针式打印机打印印文案例剖析
我们有印章咯
一起高仿印文的检验与体会
基于印文印迹特征判别印章类型技术的研究
日本“防狼印章”半小时售罄
热闹的大山
Teacher:Teacher—dominant or Student—centered
印章
发现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