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师生成长为博士生

2019-01-14许红敏

江苏教育 2019年74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小学教师专业

许红敏

“我曾经是一名中师生。”20 年来,我无数次在学习或工作的场合以这句话为开始,介绍自己的学习履历,这其中含有自豪、幸运以及一种浓重的职业认同感,当然更有对那段师范生活的美好回忆。因为正是从中师起,我与师范教育结下终生的缘。

一、考上中师实现“农转非”

1996 年中考,我根据父亲的安排报考了江苏省沛县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中师)。父亲让我报考中师的原因之一是一个亲戚曾经考了中师,据说上学基本不花多少学费,而且毕业了就能分配正式工作。

当年要想考上中师还是很困难的,因为招生名额少之又少。入学考试不仅要通过笔试,还有面试环节。面试需要展示形体、唱歌和与考官对话。很幸运,那年我以应届生的身份考上了中师,内心感到无比的激动与自豪,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感谢,我们几个考上中师、中专的学生在县电视台的点歌频道花50 元钱给老师点了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轮播一周。

接到中师录取通知书后,父亲带我去镇上转“户籍”和“粮油关系”,我能感觉到所有人对他、对我的羡慕,户口“农转非”,我就属于“吃计划”的人群了,意味着我和几代农民身份脱离了关系。

二、打下教书育人的职业根基

在我看来,那时的中师生活似乎并不比备考大学的高中同学轻松,每天面对琳琅满目的课程,生活紧张而充实,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清晰的职业指向。

中师的课程和活动都非常丰富。每到晚间准时收看《新闻联播》,这不仅是接收信息的渠道,还是学习普通话的良机。那时每个班级都有“推普员”,用于树立大家使用普通话的意识,提高运用普通话的能力。《新闻联播》一结束,我们就要开始上“说话课”或者“写字课”,班主任每晚都会到场指导与监督。

“说话课”是为了训练大家的语言表达能力,每位同学轮番站在讲台上对着大家讲话。话题从“自选”到“半命题”再到“命题”;形式从“有所准备”到“即兴”再到“与台下互动”;时间从“三分钟”到“八分钟”再到“一刻钟”;内容从“讲故事”到“做评论”再到讲“课堂片段”……这类课是对我们语言表达的极大考验。刚开始时,经常有同学紧张地一直扯着自己的衣角,结结巴巴、慌里慌张说不出话,眼睛更是不敢直视台下的同学。经过近两年的训练,我们终于蜕变到条理清晰、侃侃而谈、抑扬顿挫、台风自如的表达程度。所谓“写字课”,就是毛笔、钢笔、粉笔的轮番训练。那时,练字是和吃饭一样频繁、一样重要的事情,校园里张贴着许多优秀书法字画以激励学生。紫藤长廊、捧书少女雕塑、煤渣运动跑道,似乎是那个年代每所中师的标配,我们学习弹脚踏风琴、喊体育队列口令、画简笔画、设计美术字黑板报、做合唱指挥、手绘幻灯片……每学期每一位同学都要一一过关,颇有一番“沙场秋点兵”的意味。

中师生活严谨而有序,宿舍管理实行学生自治。每学期,学生都参与“值周工作”,即一周内学校不安排课程,把一个班学生分配到学校的各个管理和服务岗位上去工作,包括门卫巡夜、食堂择菜拖地、协助校长接待客人、整理各处室文件等。“值周工作”让我们参与了学校管理,懂得了学校很多的运行规则,这对日后在岗位上处理班务、校务工作非常有帮助,学生因此对师范学校充满了热爱与责任感。

那个年代,无数的优秀初中毕业生通过中师改变了自己的户籍身份,又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练就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初步形成了教书育人的理念与本领,以此来反哺师资匮乏的乡村学校,成为乡村小学教育的主力军。

三、幸运保送师范大学

中师快毕业前,学校按照三年综合成绩排名不高于百分之二的比例推荐优秀生上大学,当写着我名字的大红榜张贴在学校橱窗时,我一如当年考上中师时那般兴奋。当年就读中师,以为自己从此终结学历教育,一辈子安心做一名乡村小学教师,没有想到国家还设有单独的政策渠道可以完成部分学生的大学梦。

到南京师范大学参加面试的前一晚,父亲带着我在已满座的绿皮火车上站了整整一夜。即便如此,我也开心得没有一点困意和疲倦。1999 年9 月,我来到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攻读小学教育专业,那是全国第二届小教本科生,朱小蔓老师等参加了我们的开学典礼。班上的同学来自省内三十多所师范学校,全部都是中师保送生。其中,多才多艺的学生不胜枚举,琴棋书画、编报排戏、能歌善舞,言谈举止更像是受过专业训练一样。

南京师范大学和晓庄师范合力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学校根据我们学习基础的差异,对同专业的中师保送班和高考生源班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方案,在中文与数学的学科方向课程上给我们拓展宽度,提升难度,同时继续夯实教师教育类课程理论基础。冯建军、乔建中、易晓明等老师的课程让我们从更加深刻的层面去理解小学儿童和小学教育,由于我们都拥有中师半年的实习经历,如今再次聆听这些理论课程,觉得犹如甘霖滋润心田,常有豁然开朗之意。李学农和邱颂平等老师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了解我们的成长与烦恼。

如果说中师的教育学、心理学让我们知道了教育是什么,那大学的这些课程则让我们明白何以如此,优质的小学教育何以可能。此时的晓庄师范已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活跃在全省小学教育岗位上的“特级教师”“名校长”,他们既是一代代中师人的骄傲,同时也成为师范学校的隐形课程。学校经常邀请优秀校友来校开设讲座,以身示范,激励我们前行。记得第一次听杨瑞清校长讲述自己“走在行知路上”的故事是在1999 年,我们对这位师长、校友充满敬意与钦佩。当晚回到宿舍后,我们久久不能平静,8 个姑娘开始策划毕业后也要去贫困地区开办一所行知学校,并做了详细分工,计划每个人在这四年里要为之努力,倾注毕生心血办好这所学校。这一“宏伟蓝图”在大约一两年的时间里真的给了我们无穷的动力。虽然日后我们并未实现,但每每想起都觉得这才是青春应该有的样子。

2003 年,我大学毕业,国家在当时已经结束了“包分配”,开始实行“双向选择”。因为当时全国的小学教育本科毕业生都还很少,所以我的大多数同学都留在了大城市的小学,也有几位同学考上了研究生继续求学,我留在了已经升为本科院校的南京晓庄学院工作。

四、从事“师范教育”研究

在从事师范教育工作的同时,2007 年,我考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跟随胡惠闵教授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理论与实践,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与专业成长规律。合并升本后的南京晓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抢抓发展机遇,凭借良好的历史积淀已然成为学校的品牌专业。深入在我所熟悉的这一专业里学习和工作,经常充满着无穷的思考与动力。中师三年和本科四年的两段师范学习经历,让我能够更辩证地去看待师范教育“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更科学地看待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综合性以及小学教师人格特质的重要性。2018 年,我考入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跟随王智秋教授进行“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小学教师教育”相关领域的研究。

五、至今仍是一名师范生

在我可塑性最强的那些岁月里,中师教育对我的小教人生可谓是一种“滋根”教育,由外及内地给我烙上了师范生的印迹。2016 年,省内第一批高招乡村定向师范生开始分布在各师范院校培养,我主动申请承担班主任工作。一代代人,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去完成乡村教育未竟的事业,传承一种为人师者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

如果说中师经历让我们学会从事教育的事实,本科教育则让我们学会了深入思考教育的价值,赋予了我一种本真的态度、求索的精神,成为我日后从事教育工作的师者本色。师范教育是基础教育永远的母舰,唯有做好眼下教师职前培养工作,才能不断地向小学输入新鲜血液、输送更多的优质接班人。

随着教师专业化与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师范教育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教育学也日渐成为一代教育学人致力建设的二级学科。研究生教育阶段,我跟随导师们致力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从一名被培养者到培养者再到培养研究者。至今,我仍然是一名未毕业的师范生,从中师生到博士生,20 多年的成长、积累与蜕变,小学教育事业、师范教育事业成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主题。我也深感幸运,一个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师队伍质量的时代,让我有机会经历国家不同类型和层级的师范教育。求学中感受国家与民族的进步,感知社会对优质教育、卓越教师的呼唤。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小学教师专业
“美育视域下的音乐师范教育教学价值重构”学术研讨会线上召开
教师作品
刘辉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高举师范教育大旗 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天水师范学院创新办学模式纪实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