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教育现代化之未来样态

2019-01-14马晓燕

江苏教育 2019年74期
关键词:公平江苏现代化

马晓燕

教育现代化始终是江苏人民的孜孜追求,是指引江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鲜明旗帜。20 世纪90 年代初,江苏敢为人先,率先在全国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试点。短短20 余年,江苏教育现代化历经了以乡镇为重点、以县域为重点和全省整体推进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的颁布描绘了新时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美好蓝图。翘首展望,江苏教育现代化的未来新样态愈发清晰。

一、更加公平更为优质

“公平”和“质量”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主旋律。基础教育阶段,任何削峰填谷,以损害教育质量来维护教育公平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要实现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需要把握以下要点:

1.补齐短板,保障底线公平。

教育现代化的底线公平是全纳的,旨在保障每个人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当前我省在保障教育底线公平方面仍显不足,从各学段来看,我省学前教育明显存在短板,各地学前教育资源普遍紧缺,部分地区城镇义务教育学位供给面临较大压力,随迁子女、学习困难学生、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的保障水平尚需进一步提升。为此,《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地方政府通过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2035 年我省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将达到90%。针对外来人口大量流入的地区,《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加快学校建设,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坚持免试就近入学,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同时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建立个性化帮扶机制,确保不因学习困难而失学。普及残疾儿童少年15 年教育,构建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等形式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

2.坚持公平与质量并举。

任何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都是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高度统一。因此,未来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一方面要加快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实现高标准、高质量基础上的教育公平;另一方面要以优质带动公平。进一步扩大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完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机制,有效缩减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的教育发展差距。《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要求健全“城乡统一、重在农村、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实行县管校聘、交流轮岗常态化。通过集团化办学、学校共同体建设、城乡对口帮扶等方式扶持农村学校,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2035 年,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差异系数将在2017 年小学0.65、初中0.55 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减到0.3 以内。

3.要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省的基本表征,也是新时代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和核心任务。教育现代化的未来图景中,何为教育的高质量高水准?一方面表现为客观的显性的指标,根据《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我省要建成世界先进水平的教育质量高地,中小学教育质量走在相关国际评价前列。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隐性的教育质量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教育自身发展应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相契合。高质量的人才不仅仅是外在的学业标准,更重要的是内化于心的品质和素养,如应具有家国情怀、理想信念、责任担当,要有完备的心灵、宽大的心胸、不竭的学习兴趣和勇敢的批判质疑精神等,正是这些隐性的教育内涵要素培育滋养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宽度和厚度,成为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生力量。

二、更加开放更为包容

如果说“公平”和“质量”是现代化教育自身的本质特征,“开放”和“包容”的教育则属现代化教育的体系架构。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必定是开放性的,更加开放更为包容的教育意味着以下要点:

1.坚持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近年来伴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我省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深,江苏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但相比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未来的教育现代化建设,一方面要引进世界一流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教育研究机构,创新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模式和路径,建设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国际教育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能充分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培养急需人才,进一步扩大公派留学和教师海外研修规模。

2.促进教育与社会的开放融通。

越是现代化,教育系统越不能成为封闭的象牙塔,它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开放和融合将愈发明显。未来的教育现代化,应形成全社会共筹、共建、共谋、共享教育的格局。与此同时,面对终身学习的时代浪潮,教育系统应该面向和包容每一个人的学习需求,除了学校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职业培训也应肩负起培养全面的完整的人的功能,教育与社会之间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教育和学习的属性更是应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得以真正确立。

3.实现教育体系内部贯通衔接。

教育系统内各学段之间、各种类型教育之间应互融互通、有效衔接。长期以来,由于交叉管理和体制分割,教育系统内部各类教育组织形式之间自成一体,没有形成功能合理的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无法形成学习者多种形式的学习和成才通道。为此,《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打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障碍,通过完善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及继续教育制度,畅通转换渠道,使公民能够在工作、学习之间实现自由转换。要进一步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鼓励普通高中开设职业课程,建设一批综合高中,推进高中阶段教育的融合一体。要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扩宽中职学生的升学渠道,搭建促进人的多向度发展和多通道成才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三、更加智慧更具活力

面向未来的教育必定是更加智慧更具活力的教育,“智慧”和“活力”能够为未来的江苏教育现代化之路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1.面向未来的教育是更加智慧的教育。

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逐步向教育领域渗透,教育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育形态将会发生深刻的变革,智能化的教育环境将日益凸显现代化教育的智慧属性。教育信息化技术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方式生动直观等独特优势,因此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等突破传统的学习方式得以实现。基于大数据分析,能够精准制订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个性化培养方案。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优质教育资源将实现城乡教育全覆盖,利用在线教育平台,终身学习将真正成为现实。由此可见,智慧教育能够为全面提高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实现面向人人、随时随地终身学习提供一种全新的物质化和技术化的解决路径,为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深层推进提供了广阔空间。

2.面向未来的教育是更具活力的教育。

教育主体活力的激发和不断释放依赖于持续深入地推进教育体制机制的变革。

首先,学校办学要有活力。要真正给学校“松绑”,让学校放开束缚、自主发展。要全面推进教育简政放权,加大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力度,建立健全教育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明确政府与学校的职权边界,降低对学校的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减少各类检查、评比、督导,还学校办学管理自主权、用人权、专业权。

其次,教师成长要有活力。要不断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教师岗位设置和职称评审制度,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和分配办法,有效发挥绩效激励的导向作用,加大教师表彰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完善教师培训体系,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其自觉主动的追求和行动。

最后,学生发展要有活力。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注重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敏于求知,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要通过完善招生考试制度等,切实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营造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赋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具有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猜你喜欢

公平江苏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数读江苏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笨柴兄弟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