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发展理念 培育高质量教育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9-01-14沈坚
沈 坚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自开发建设初期,就确立了教育现代化、均衡化、特色化和国际化战略,蹄疾步稳地探索推进教育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2007 年,苏州工业园区率先成为江苏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2009 年区内所有中小学全部建成苏州市现代化学校。2013年,成为首批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县(区)。进入新时代,伴随智慧城市建设,园区又率先提出了“智慧教育”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区域教育转型升级、实现教育现代化在更高水平上的可持续发展。回顾园区25 年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历程,园区教育从顶层设计、科学革新与赋能未来三个方面,探索并形成独具园区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驱动发展模式,积淀并丰富了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一、优化顶层设计,构建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方略
1.构筑完备齐全的标准化教育体系。
苏州工业园区自开发建设以来,大力实施教育现代化、均衡化、特色化和国际化的战略,统筹发展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目前,园区共有幼儿园79 所、小学14 所、初中3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8 所、纯高中3 所、完中1 所、中等职业学校2 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3 所、普通高等院校29 所、特殊教育学校2 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2所,在校学生20 余万名,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国际教育和特殊教育等百花齐放的全体系、现代化的大教育生态格局。区域教育的规模、体系、布局保持协调发展态势,基本实现了质量、结构、效益的有机统一,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
2.打造优质均衡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确立起“双腿走路”模型,一方面高水平转型乡镇学校,另一方面高标准建设新型学校。从1995 年开始,园区紧抓江苏在苏南地区率先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契机,快速推进布局调整和学校改造工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有效缩小校际差距,全面提升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保障水平。2007 年,园区创造性实施了“达标升级”工程,通过三年时间将乡镇中小学校改造升级为区级直属单位,全面实现了义务教育的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办学标准、统一办学经费、统一教师配置和统一办学水平,从根本上破除了制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后续又先后实施达标升级工程“新三年”“又三年”计划,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加快从“硬件”达标向“软件”升级转化,形成了资源共享、管理互动、优势互补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
3.提供内容丰富的多样化教育服务。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从提升服务水平、提供学习资源、提高人才素质三个方面着手,促进人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一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优质高效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区3~6 岁幼儿入园率按常住人口测算连续多年保持100%,义务教育巩固率继续保持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继续保持100%。二是让每一位市民都能享受优质便捷的学习资源。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中,园区“社会公益性公共体育文化科技设施供学校及学生免费使用的比例”“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学校比例”等评估指标实现程度连年高位。三是让每一名学习者都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优质卓越的人力资源。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中,近三年园区“技能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监测指标实现程度均为100%。
二、革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落地实施
1.以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
教育技术信息化是现代化教育的“快进键”。现代化教育的发展需要用科技推动教育进步,需要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变“粗放型”为“集约型”,树立“应用是最大的建设”理念,用管理的信息化驱动教育的信息化,用教育的信息化撬动教育的现代化。苏州工业园区创生“易加”品牌,开发实施园区智慧教育“易加”系列枢纽平台,自2013 开发建设以来,先后完成了两期项目建设:即一期的“一库一门户六系统”和二期的“双线五块”。近期又启动了三期项目建设。目前“易加”枢纽平台已完成近20 个平台(系统)的应用部署,并成功注册了国家“易加”商标。
2.以人才培养的系统化支撑教育现代化。
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不断加大高素质人才储备和引进力度,引领教育持续高水平发展。二是科学构建教师教育体系,全面建立市级姑苏教育人才计划、园区金鸡湖教育人才计划和学校人才计划三个层次的优秀教育人才成长体系,建立3 个维度、4 种类型、48 个模块的区域教师教育体系,开展培训基地学校与培训课程建设。同时启动“区域教育人才指数”测评实验,建立符合园区教育实际发展需要的师资建设标准,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诊断薄弱环节和关键点,针对性提升教育人才建设水平。三是扩大教师内部交流,推动人才结构优化与配置。通过中小学教师参与“跨校牵手”“校长交流”“教师流动”等活动,进一步实现优秀教师和管理人才在区域内的均衡配置。四是完善动力激发系统,严格落实校长职级年薪制度、教师星级年薪制度。同时,根据区域教育发展实际,改革骨干教师评选办法,扩大区级骨干教师培养规模。五是率先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传统的编制管理模式,实现教育系统人事工作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提升教师队伍发展活力。
3.以学生发展的适合性完善教育现代化。
尊重个性需求,推进适合的学习,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园区大力推行“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教结合”工程,全面盘活了学校办学活力,为每一个孩子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搭建了丰富多元的平台,逐渐形成了“人人有特长,班班有特点,校校有特色”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区成立10 个区域性特色教育联盟,遴选46个园区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与市体育局合作建立体操等7 个项目运动员培养基地,推行青少年活动中心“一核多点、一体两翼”体系建设,高水平建成“DNA 学习中心”和“智造之家”两大科技创新教育平台,22 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成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不断做优做强艺术、体育、劳动和科技创新教育,提升园区青少年的现代素养和国际竞争力。
三、赋能未来教育,不断丰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内涵
1.赋能课程项目,强化内涵建设。
园区教育局制订《苏州工业园区进一步推进中小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学校规范开展课程建设,巩固基础性课程建设,丰富拓展性课程建设,创新探究性课程建设,形成具有国际化特征、民族特色、区域特点、学校特质的课程建设新体系。通过课程建设与项目创新,放大教育改革研究价值,催生发展内驱力,打造学校特色品牌,促进学校多元化发展,丰富区域教育现代化内涵,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2.赋能评价体系,强化内涵提升。
长期以来,园区始终将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建立绿色评价制度作为重要抓手,倒逼教育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转变。园区教育以“三重发展”即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为途径,以过程化监测及大数据分析为手段,构建符合教育规律和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五星”评价体系,通过科学、客观评价提升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
3.赋能科学监测,强化内涵保障。
在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用数据说话、以实证诊断”的评估与监测已成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是学业质量监测。通过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工作,强化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倡导基于实证的评价改革、推动问题导向的跟进改革,形成基于数据的学业质量评价机制。二是学业负担监测。园区教育制定《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状况监测实施意见》,通过学生学业负担状况监测,进一步转变学校办学理念,营造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三是人才指数监测。从刚性指标和柔性指标两个维度,涵盖骨干教师、教育技术保障人才、高学历教师、教育人才绩效等14 项指数,形成区域性“教育人才指数”的测评及保障系统,促进园区教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政府评估监测。园区教育把握每年度开展的苏州市《政府教育目标责任履行情况考核监测》、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等政府评估监测契机,做好政府评估监测的数据分析与问题跟进工作,让评估监测成为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整体水平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