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领学制”的实践探索*
2019-01-14陈家梅
陈家梅
传统课堂以教师一个人的主动讲授和学生的被动反应为主要特征。如在话语权方面,教师讲解多,学生话语少,学生即使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想法,也往往不敢表达;在双方地位方面,教师主动,起支配作用,学生被动服从;在时间支配上,教师占时多,学生用时少;在互动交流方面,师生一问一答多,教师跟着教案走,学生跟着教师走。如何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状态,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我校以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为突破口,实施“领学制”,产生了颠覆性的作用。
一、“领学制”的内涵解读
“领学制”就是把学生异质分成5 ~7 个学习小组,以制度化的形式,按照一定的规则,由一个或几个学生带领、指导班级其余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里的“领学”有两层意思:一是小组集体领学全班;二是组内个体领学,个体领学可以是师徒结对一对一或一对多领学,由组长根据组内成员结构灵活确定。带领班级其余学生学习的小组称为领学组,其余小组是学习组;个体之间领学的学生称为领学者,被领学的学生称为学习者。
小组领学的形式是按照班级教学进度,每天轮流由一个小组替代教师角色,对全班其余学生进行领学。教师在前一周的周五发布下一周的教学计划并安排好领学组。每个小组针对自己的预习任务进行准备,领学组充分做好教学准备(研习),学习组充分做好预习准备。
领学组的任务主要包括:对学习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依据教学目标准备几个核心问题,对全班学生进行提问;设置目标检测题,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小组内的个体领学任务主要有:解答学习者前一天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按照预习中的研究任务对学习者进行检测。
二、“领学制”的设置原则
针对性原则。领学组组合之前,教师会调研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以及其他影响其学习的因素,然后进行小组组合与搭配。
贴近“最近发展区”原则。在做好前期调查和领学组组合的基础上,还要考虑成绩略相近一些、水平差不多的个体领学关系的组合,即成绩较好的学生领学成绩中等偏下一点的学生,成绩中等的学生领学成绩后进的学生,这样依次搭配。成绩差距不大的两个学生在一起,相互之间既是领学关系又是合作关系,既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相互帮助,双方都能获得自信。
自愿原则。小组的成员构成及组内个体领学关系遵从自愿原则。教师只指定每个小组的组长,组长和组员遵照上面两条原则进行双向选择,即组长可以选择组员,组员也可以选择组长,教师适当调配一下。组内的个体领学,谁领学谁,几个人领学,由组长和组员商议确定。
三、“领学制”的实施策略
“领学制”的课堂教学可分为自我挑战、组际挑战、教师挑战这三个板块。“自我挑战”板块又分为三个步骤:预(研)习交流—质疑解惑—目标检测。“自我挑战”板块主要体现在数学课程知识的精准掌握阶段,由领学组承担,相当于新授课环节。其他两个板块由教师主导,是课堂提升板块。
研习交流,备战教学。领学组主要交流如何进行教学,教师指导领学组提炼问题、提问以及进行目标检测等。领学组同时还要筛选目标检测题(这一环节也可以放在课前,师生共同完成)。如苏教版四上《直线和射线》一课,领学组准备的问题是:线段、直线和射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什么是两点间的距离?怎样画角?三个问题都提得非常好,特别是第一个问题,教材上的原话是“有什么不同?”,领学组加上了“相同点”。教师又指导他们添上一个问题:射线和直线是怎样得到的?并将第二个问题改成“请画图说明什么是两点间的距离”,将第三个问题改成“关于‘角的知识’,同学们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教师指导领学组把整个例题的重点和难点都进行了梳理,这样,领学组领学时就能游刃有余了。
预习交流,应对挑战。课始的第一环节领学组称为“研习交流”,学习组称为“预习交流”,学习组的个体领学在此环节进行。学习者提出预习中的困惑,由领学者或小组集体解决,若学习者觉得没有困惑了,则领学者针对预习中的预习任务对学习者进行提问,以此检测学习者的知识掌握情况。如苏教版四下《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 是:小宁和小春共有72 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 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书上画出了线段图,让学生填上数据。教师走进一个小组,听到领学者这样提问学习者:这个例1 主要告诉我们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72”为什么填在这里?“12”又为什么填在这里?这三个问题其实就是课前的预习任务。(新授课的预习任务相对简单:例题讲的是什么?是怎么解决的?)如此提问,促使学习者进行深入的思考,达成基本目标。这样的一对一“教学”,既锻炼了领学者的数学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质疑解惑,提升能力。第一环节学习组内解决不了的困惑就由“联络员”(负责组内外联络)提出来,由领学组负责答疑、释疑。领学组内任何一个成员都可以帮助解决,可以一个人主讲,其他学生及时补充,也可以七嘴八舌;领学组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到位的,其他组也可以补充;当全班学生都解决不了或讲解不到位时,教师出场,旁敲侧击地点拨、引导。如教学苏教版五下《因数和倍数》一课时,领学组的三个学生一起走到讲台上:
领学组生1:通过预习,刚才小组内又进行了交流,大家对因数和倍数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习组生1:书上例2 后面有一句话“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我们组吉小兰不理解,我们讲了她还不是很懂。
领学组生2:我先举个例子2×3=6,吉小兰你看着这个乘法算式,6 的因数是几?
吉小兰:6 的因数是2 和3。
领学组生2:我再举一个例子,1×4=4,吉小兰你说,积4 的因数是几?
吉小兰:积4 的因数是1 和4。
领学组生2:请你观察这两个算式,一个数的因数比它本身大吗?
吉小兰:不大。
领学组生2:一个数的因数不大于它本身,那就是——(小于或等于,让全班学生说出)一个数的因数既然小于或等于它本身,那最小的是几?
吉小兰: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
领学组生2:现在这句话你懂了吗?
领学组生1:我补充,吉小兰你现在说一说,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几?最大呢?
吉小兰(先是眉头一皱):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
领学组生3:其他组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没有了?好,我提两个问题——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怎样的形式表示出来?
学习组:……
目标检测,学会评价。领学组推选1 ~3 人走上讲台出示目标检测题—全班学生思考—指名解答(回答)—领学组给予评价(评价不到位或讲不透时,教师点拨、补充)。如在上述《因数和倍数》一课的教学中:
领学组生1(投影出示问题: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以及最小和最大的):请大家看题,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思考,然后找人回答。
学习 组 生1:30 的 因 数 有1、30、2、15、3、10、5、6。其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30。
领学组生1:你回答得不但正确而且很有序,大家觉得是不是?
这一环节相当于平时巩固练习的第一层次,是最基本的保底检测。所以,这一环节可以检测全班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上述“自我挑战”板块由学生主导、教师辅导或学生主教、教师助教完成新知的建构,达成基本的教学目标,是课程学科知识的精准掌握阶段。第二板块“组际挑战”以小组擂台赛的形式展开,第三板块“教师挑战”以个人擂台赛的形式展开,要求均高于第一板块,属于提高性、发展性、综合性的,由教师出场主持教学。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领学制”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一种有效方法,灵活加以运用,一定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实现以学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