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京韵之花美丽绽放
——江苏省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京韵课程”的实践
2019-01-14刘华东
刘华东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等于割断了精神命脉。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在遵循基础教育规律的同时让民族文化扎根于学生心灵,这是江苏省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全体人员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经过反复思考和论证,在结合地域特点、发挥学校优势的基础上,学校从众多教育资源中选择了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的京剧,作为课程开发的种子。
学校坚持“唯实唯新、至善至美”的精神追求,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提出了“‘三韵’养德,以美育人”的教育主张,构建了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京韵”“墨韵”“诗韵”课程为核心的校本化特色课程体系。京韵课程的探索之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之路,是学校课程品质的打造与提升之路,更是学校文化的培育和创新之路。
一、京韵课程的内涵
京即京剧,韵指气韵、神韵。京韵课程立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着眼于学校文化的创新,以立德树人为指向,旨在通过京剧的神韵、气韵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培养艺术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博、雅、和、健四种文化品质。博:知识广博,胸怀博大,全面发展;雅:志趣高雅,举止文雅,气质优雅;和:为人谦和,待人温和,和而不同;健:健康学习,健康生活,健康成长。
二、京韵课程的实施路径
学校的京韵课程设置了体验式学习课程、交流式互动课程、分层式活动课程、渗透式融合课程、开放式探究课程五大模块。为了保证课程能够落地生根,我们把这五大课程模块的学习落实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1.体验式学习课程——实现儿童学习在场。
一是开展京剧大世界畅游活动,学校通过建设京剧主题环境、主题场馆等,组织学生到场馆进行体验式学习;二是开展“名家名段知多少”学习欣赏活动;三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梨园模仿秀”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模仿京剧角色手、口、眼、身、步的表演;四是组建京剧技能训练营,让学生初步了解京剧知识,学习京剧技能,感受京剧独特的魅力。
2.交流式互动课程——拓展儿童发展空间。
通过各种渠道搭建互动交流平台,促进学生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的沟通和交流。如组建小票友社团,让小票友们在社团中交流学习;开展“我的舞台我做主”“生旦净丑齐登场”等主题活动,为京剧表演爱好者搭建交流展示舞台;鼓励师生与地方的京剧戏曲家协会、文化馆等经常开展联谊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京剧票友走进校园与师生互动。
3.分层式活动课程——适应儿童发展需求。
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京剧学习、演唱活动,向全体学生普及京剧文化知识。如全校师生共做京剧操,千人唱京剧等;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把对京剧学习有兴趣的学生吸纳到社团中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如学校组建了京韵合唱社团、脸谱制作社团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三是成立孝慈少儿京剧艺术团。学校把学有潜质、练有专长的学生集中到京剧剧团,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京剧知识,每年组织京剧团的小演员们参加区、市、省、国家级专题活动。
4.渗透式融合课程——夯实儿童发展基础。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积极探索京剧课程资源与各学科教学之间的融通之处,采取“京剧+学科”的教学模式,将京剧课程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京剧语言资源,开发“古诗京诵”“古诗京唱”课程,学生用京腔京韵朗诵或演唱古诗,别有一番韵味;中高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嫦娥奔月》《林冲棒打洪教头》《负荆请罪》等课文时,引导学生用京剧的表现形式创编课本剧,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美术课上,教师把京剧脸谱、服装的色彩及造型艺术等渗透于教学中;音乐课上,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儿歌京唱活动。
5.开放式探究课程——激活儿童发展自由。
面向全校师生开展校园京剧文化艺术节、儿歌京唱、古诗京诵、经典咏流传等主题活动,定期开展“走进社区唱大戏”活动,通过“互联网+京剧”形式进行线上传播,引导学生体会京剧与文化、生活、情感、科技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究京剧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使命感,坚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