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四个转变

2019-01-13王茂东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实施者教师角色

王茂东

[摘 要]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新時代的教师必须定位好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积极成为课程教学的创造者与实施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和平台的搭建者以及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的促进者。

[关键词] 教师角色;实施者;促进者;搭建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转变现有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如何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则是当前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领域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定位是我们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焦点。

一、突破框框限制,成为新时代课程教学的创造与实施者

长期以来,课程教学规范一直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也是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中所规定的条条框框,按部就班地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这样的教学活动势必影响了一批学生的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思维,从而造就了“高分低能”的考试高手,而在实际运用过程就感到束手无策的无用之才。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教师必须在吃透新形势下国家对基础教育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做好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教学的实施者。

在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就强调要充分调动教师作为课程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全方位和主动地介入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活动中去,其中包括对课程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等一系列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独到理解进行有机整合,鲜活地融入课程教学的生成中去。

另外,根据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树立新型教育教学观,努力从课程规范的复制者逐渐转变为课程的创造和实施者,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教师要自觉深入地研究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宏观发展趋势,进而优化自身的课程理论素养。如果没有对课程理论进行学习、研究的高度自觉性,就不可能有课程的改革创新。第二,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开发和设计。就课程的既定内容而言,教师有责任对已审定的教科书做出相宜的“裁剪”,要做“用好教科书”的新型教师,而不能做“教好教科书”教书匠。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潜能等方面,设计出供学生选择的不同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促进学生自主、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第三,新时代背景下的课程是以开放性、生成性和创新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师应高举新的课程价值观,切实改善和优化每节课的教学流程,想方设法力求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能充满活力和个性特点,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与提高。

二、改变评价模式,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的课程评价内涵窄浅、标准单一,往往重终结性评价而轻形成性评价,重表面的课程分数而轻内在的主体性人格发展,教师扮演的只是课程评价中分数的评判者,致使学生总是处于被测试、被区分、被选拔的评价客体地位。而现行课程标准则标举“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一价值目标,从而了推动教师评价角色应转向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必然要求教师要将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形成性和过程性,并且引导学生不但要求“知”,更要求“法”,不但要求“学好”,更要“好学”和“会学”。无疑,对学生个体独立的自主性学习而言,掌握学习方法显然较之于获得课程知识本身更为重要,至于学习的兴趣、热情和坚定的意志品格,更会赋予学习活动以生命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意义。

因此,教师应当掌握好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多样性和情感性原则,着眼于学习个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并呵护每位学生的细微变化和潜在发展,既不忽视学生在知识技能、智慧与品德上的不足,又要以面向未来的超越性眼力去开发其成长的潜力。同时还要以自身的眼力和胸怀来容纳学习个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把课程的学习视作动态的坐标系,善于使用弹性化的评价尺度,尊重不同个体在这个坐标系中独特位置和相对落差,并激励学生在各自的位置上逐渐发展。在实际的学习评价过程中,可采用多种形式,力争通过动态的变化过程记录学生的学习历程和结果,如可采用笔试、实验操作、课题研究、行为观察、成长记录档案、活动表现评价等方式来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各方面的能力。

三、定位课堂地位,成为学生自主汲取知识的平台搭建者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小学的课堂教学都在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况,主观能动性根本无法得到体现,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爱因斯坦曾经说:“发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基于这样观念,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努力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让自己从课堂的领导者转型为学生自主汲取知识的平台搭建者。

要实现这样的转型,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富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充分利用好教科书、教学辅导用书等课程资源外,还应该通过学校的图书馆给学生提供课外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科普图书、期刊和报纸,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同时还要加快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通过上网学会独立学习和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收集广播、电视中的直观形象的课程资源,及时提供给学生相关信息,鼓励学生课后主动积极地通过这些渠道,不断充实、丰富自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为学生创设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再有就是在学校硬件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教师还应努力促进学校开放性实验室的建成和开发,指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地多做课外实验,倡导利用日常器具开展活动。

除此之外,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高各种便利,建立一个接纳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分享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

四、转变教学观念,成为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的促进者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课程的“传递者”,学生学习课程知识的组织者,学生掌握课程知识情况的评价者。很多教师“中心意识”特别强,居高临下,把自己在课堂上精彩的表演当作教学能力强的表现,没有与学生交流,没有与学生合作探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各自独立,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新时代下,课堂教学中要求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合作性学习,而且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协作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不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学习共同体”的促进者。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新形势的教师就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实践、勤于思考,这就要求教师用平等、民主来取代“独断专行”和“师道尊严”。教师再也不仅仅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学生一起“构建”新知识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只知道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善于合作的教改探索者。教师决不能一味地将学生置于被自己主宰、支配的位置,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要正确地对待学生的奇思妙想,还要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大胆地提出和探究问题,经历和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促使其在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还有师生在学校中、在课堂上的生存方式是不同的,教师作为优势群体,应该设身处地处处为学生着想,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把更多的关注点投放到学生身上,精心设计与实施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激活状态,积极的动手、动脑、动口,高质量地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占有者。

总之,新时代下的教育背景改变了教师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走进新课程的教师必须也必然要进行理念的更新和角色行为的重新定位,唯其如此,才能在实际的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体验创造出尊严与成功的快乐,实现教书育人的生命价值。

參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2]周静.教师的角色及教师角色的心理特征[J].基础教育参考,2009(11):73-74.

[3]贺菲瑾.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成为有效的帮助者[J].中国教师,2011(19):59-62.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实施者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失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