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拉理论视角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问题研究

2019-01-13贾小杰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拉力家乡农村

贾小杰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信电系,江苏 徐州 221008)

农村城镇化建设渴求人才,农村籍大学生城市就业难,使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成为一条可行途径。与非农村籍大学生相比,农村籍大学生成长于农村,对农村环境更加熟悉,能更好地适应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不少地方政府相继出台诸多优惠政策吸引当地农村籍大学生返回原籍就业。然而,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不强,择业意向偏重于大中城市,真正返回农村就业的很少,这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需求之间形成矛盾。因此,笔者试图用推拉理论来分析影响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高校农村籍毕业生返校就业的政策建议。

一、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现状

为更好地了解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笔者对徐州市400名农村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86份,有效率96.5%。样本分布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校,平均每个学校占25%左右,其中男性191人,占49.48%,女性195人,占50.52%,从样本分布可以看出样本具有较好的全面性和多样性。通过调查发现:

(一)父母对返乡就业支持率不高

对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父母的支持程度进行调查发现,仅有22.3%的父母支持孩子返乡就业,不支持的占48.4%,无所谓的占29.3%。一部分父母是不希望自己辛苦教养、饱含希望送出去的大学生,两手空空返回家乡,被村里人看不起。另外一部分父母是担心孩子返乡后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只能在家待业,时间长了,只能碌碌无为,成为啃老一族。

(二)个人返乡就业意愿消极

在对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进行调查中发现,农村籍大学生自身总体返乡就业意愿消极。问卷采用利克特态度量表将返乡就业意愿划分成“非常愿意”“无所谓”“不愿意”“非常不愿意”五个等级。选择“无所谓”的人最多,占总量的29.3%,选择“非常不愿意”和“不愿意”的总人数占46.1%,选择“愿意”和“非常愿意”的总人数占24.6%。从总体上看,农村籍大学生个人返乡就业意愿不高。

(三)对家乡经济发展的主观评价差

家乡的经济发展程度是影响大学生返乡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将样本对家乡发展的好坏分为五个等级,即“非常差”“差”“一般”“好”“非常好”,并依次赋值为1、2、3、4、5,意味着均值越高对家乡发展主观评价越好;反之,越消极。通过spass求得样本总体对家乡的主观评价均值为2.43,低于中间值3,且对家乡经济发展的主观评价“好”和“非常好”的仅占15.5%,比例相对较低。可见,农村籍大学生对家乡经济发展的主观评价倾向十分消极。

整体上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不强,且主观对家乡经济发展情况看法消极,推动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依然存在不小难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籍大学生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关注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来引导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背景

(一)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是研究人口流动、迁移的重要理论之一。最早对人口迁移进行研究的学者是英国的雷文斯坦(E.Ravenstein),他以人口学的切入点入手对人口迁移的原因进行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的分析。通过对历史上的人口迁移进行的大量分析,雷文斯坦认为经济是促使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诱导因素。而将这一理论系统化的则是唐纳德博格((D.J.Bagne)。他认为,人口流动的目的是改善生活条件,流入地的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的不利的生活条件就是推力,人口流动就由这两股力量前拉后推所决定[1]。李(E.S.Lee)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修正,他认为流出地和流入地实际上都既有拉力又有推力,同时又补充了第三个因素:中间障碍因素。中间障碍因素主要包括距离远近、物质障碍、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移民本人对于以上这些因素的价值判断,人口流动是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

(三)推拉理论对大学生返乡就业的解释力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口流动形式,可以运用推拉理论分析其流动行为。推拉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流动的情况下,劳动力的流动是理性的,人是以完全满足自身利益为标准的。对于农村籍大学生,他们的就业也是劳动力流动的表现,就业地点的选择也是推力与拉力之间分析权衡的结果,是大学生权衡自身利益后所做的决定。如果我们把推拉理论运用在农村籍大学生返乡这个领域上,现阶段农村籍大学生城市就业难和城市生活压力大是推力,而农村地区所呈现的发展机会和农村籍大学生对家乡的特殊感情成为拉力。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行为就是在这种推力和拉力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

三、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推拉因素

推拉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劳动力的流动是理性的。农村籍大学生作为一个既不同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人的特殊群体,必然有着不同于两者之间的理性思维,他们就业地点的选择也是权衡自身利益后所做出的决定。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推力和拉力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推力

1.推力之一:多元化的择业观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逐步加快,国家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从最开始的毕业分配方式逐渐转变成自主就业的方式。在就业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不停的转变,而在这其中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在不断地加强。从最首要的选择标准来看,已经从最开始的首选“社会声望”,开始慢慢转变成“经济追求”,到现阶段开始寻求“自我实现”。随着新鲜事物的兴起,新兴科技带来的社会发展,大学生的择业视角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大学生也在不断地提升自己来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在大城市生活找不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很多大学生选择回到二、三线城市或者农村地区谋求发展,这其中就包括回到家乡的农村籍大学生。

2.推力之二:严峻的就业形势

我国从1999年就开始了扩大高校的招生规模,大学生的数量持续剧烈增长,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就业背景下,大学生不得不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不再是一味地追求就业单位的标准,而是以先就业再择业的更加灵活多变的观念来寻求新出路。

3.推力之三:匮乏的社会资源

当今社会,个体家庭背景及父母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在大学生就业流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村父母扎根于农村,没有很多社会关系网络,相比之下,城市家庭在社会资源占有量上要明显高于农村家庭,所掌握的关系网络和物质资源可以对子女就业或者晋升适当创造条件。例如,有些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不透明,某些岗位的设定只是面对特定人群,这也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网才能得到,农村籍大学生这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加上长期以来国家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导致农村籍大学生在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方面也要弱于城市籍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就业竞争力。这都是农村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因缺乏相应的社会资源可能会陷入的窘境。

4.推力之四:高成本的城市就业压力

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在城市的生活成本也不断攀升,而其中最严重的当属房价。这一切使得在城市就业、生存的农村籍高校毕业生不堪重负。农村籍大学生多数家庭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父母倾其所有投资孩子的教育,基本上用去了家庭的所有积蓄,能够在买房上给孩子的支持不多。根据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2012—2017年度以来发表的全国35个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调查报告显示,35个城市的居民连续6年对城市生活成本满意度平均分均都低于40分,远远低于满意与不满意的临界点(50分)[30]。高昂的房价和巨大的城市生活成本压力,成为推动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又一助手。

(二)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拉力因素

1.拉力之一:情感归属

在对促进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原因的调查中,有72.2%的农村大学生选择“照顾父母”这一选项,占比最大,可见,家庭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这说明家庭对子女的期望以及大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相碰撞,对大学生毕业返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其中,女生更易受到家庭因素的左右,比男生更愿意回到父母身边。同时,在大城市生活的大学生感到举步维艰的不仅是生活成本的高昂,还有大城市中无形的束缚感,使得非本地的大学生无法得到大城市的认同和自我归属感。

2.拉力之二:政策支持

近年来,整个社会投入到吸引大学生回流的资源越来越多,渠道也越来越广泛,政府给予的其他各种资源不断丰富,政策环境营造得较为宽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出台后,各省、自治区相继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例如,广西鼓励各级政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种优惠和补贴,还规定应届毕业生持从业合格证书、志愿到乡镇事业单位工作5年以上(含5年)可免笔试而直接面试。毕业生到县级以下单位就业、服务期在3年以上(含3年)的可享8 000元每学年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补偿。江苏省宿迁市为激励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每年拿出400万元大学生就业政策奖励。这些政策都增强了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拉力。

3.拉力之三:农村不断优化的就业环境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为农村就业环境的优化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为大学生返乡就业提供了新的舞台。当前的新式农业早已不同于过去的传统农业,为农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 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 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发展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等,这些项目都创造出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就业环境也在不断优化。总体上,农村就业的社会配套资源状况已得到很大改善,各类政策倾向越来越多,机会和发展空间很大,使得返乡就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从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情况来看,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政策支持规模呈持续上升的态势,并且这种趋势将会继续存在。

四、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对策分析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是城市推力与农村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更好地促进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应该从国家、社会、家庭、高校、学生自身层面共同推进,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国家政策的倾斜

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是必要手段,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给予接收农村籍大学生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私人企业相应的优惠政策。其次,制定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鼓励政策,通过降低注册门槛、税收优惠、创业资助等方式来扶持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与创业,鼓励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竞聘村官、从事科技种田、现代化养殖等工作。如江苏省对高校毕业生服务苏北基层单位就业满3年(含3年)的,由政府一次性返款其攻读最后学历期间所缴纳的学费;在读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资助的学生,代偿贷款本息。

(二)社会舆论的引导

发挥各类新闻媒介的导向作用,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介为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加大宣传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典型案例,引导社会公众树立“行行建工,处处立业”的择业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公众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用自己的所学为家乡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鼓励大学生自愿到偏远山区和人才缺失的地方就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各类媒体还要大力宣传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基层就业扶持计划,例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使大学生和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基层就业政策,积极加入到服务基层的行列中去。

(三)家庭应采取积极的态度

家庭因素是影响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决定的重要方面。调查中发现,子女返乡就业有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主要担心父母的不理解和周围邻里的冷言冷语。家长和亲属邻里一定要正视当前的就业形势,摈弃“跳农门”思想,认识到当前农村的大好发展机遇和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天然优势,鼓励子女返乡就业。应加强感恩教育,返乡就业是农村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的一种具体体现。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是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这就要求家长要以身说教,耐心疏导,鼓励子女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高校要多渠道培养

发挥髙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尤其是农业类院校和农村籍大学生较多的院校。首先,应加大对国家鼓励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就业的学费奖补等利好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返乡就业的诸多益处,将返乡就业纳入择业的选择之一。其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针对城市就业环境的压力、农村就业政策的吸引力和当前农村就业的现实需求,引导、鼓励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再次,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加大农村需求量大的专业和技术的课程比例,鼓励农村籍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有关农业推广技术、市场营销和网络管理等应用性较强的选修和辅修课程学习,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学生,使农村籍学生在毕业时具有更多适合返乡就业的知识和技能。最后,加大对农村籍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和感恩教育,指导农村籍大学生合理定位求职目标,怀抱感恩之心返乡就业。

(五)加强学生自身主导

发挥农村籍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关键所在。引导农村籍大学生主动返乡就业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就业观念,增强自我认知。农村籍学生在就业选择时面对城市推力和农村拉力,应正确评估和认识自我,结合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势,调整返乡就业心态,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二是积极服务基层,踊跃参加实践。提前走出校园,积极投身农村建设的“演练场”“实习地”,以“第三者”或“专业人士”的眼光重新进入农村、认识农村、参与农村建设。增进对农村的感性和理性双重认知,从全局上重新认识农村,了解农村,真正实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农村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家乡的未来发展相结合,在就业选择时可以无忧无虑地走进农村,服务群众。

猜你喜欢

拉力家乡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基于CFD的螺旋桨拉力确定方法
自不量力
跟踪导练(三)(3)
等动拉力和重力拉力蝶泳划臂动作生物力学分析
夏天的家乡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