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质疑 品读感悟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及评点
2019-01-12施分明
■施分明
【设计理念】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参与变革失败遭贬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于是寄情山水,写的一篇传世佳作。其写景方法极其巧妙,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基于作者睹物抒情的情感脉络和文章的语言风格,为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深入理解,笔者决定采用以读促解的教学方法,即三读:
1.读准(句)。
2.读通(意)。
3.读懂(情)。
【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小石潭记》。(板书课题、作者)
师: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读准、读通、读懂。读准句,读通意,读懂情。(板书学习目标)
评点:直接切入主题,以优美的板书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任务是什么,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一、朗读质疑
师: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看同学们预习得怎么样?请一个学生读,其余同学静听,看看他是否做到读准句了。
(生1读(声音洪亮)。读完,掌声响起。)
师:同学们的掌声想要给我们传达什么信息呢?
生2:老师,他声音很洪亮,而且很投入。
师:刚才那同学读书非常自信,真棒。
生3:但是有个字的读音不准确,“龚”这个字应该是第一声。
师:你真细心,同学们,这个字应该读——
生(齐):gōng,第一声。
师:同学们,你认为文中有哪些易错字?可以试写一遍,再出声地读一读。(一生领读,师跟读)
评点:先让学生去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有了问题不是直接明确答案,而是让其他学生帮助解决,当学生不能解决时,再讲解。这里有个前提就是教师课前必须预设一些问题,即学生可能问到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师评价语言具有激励性,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师:文中有个字我也不太清楚呢,青树翠——
(学生七嘴八舌,有说màn的,也有说wàn的。)
师:有谁查字典了吗?(一女生举手)
生4:老师,我查了,藤蔓读wàn,做名词时读wàn,做动词时读màn。
师:你真棒,很用心。
师:同学们结合注释、工具书后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吗?
生5:“为岩”的“岩”怎么翻译?
师:有同学会吗?可以帮助他。
生6:可以解释为岩石,也可以不译。
师:嗯,有时可以不求甚解,像名词之类的可以保留。
生7:“伐竹取道”怎么翻译啊?
师:哪个同学可以帮助他?翻译句子我们可以怎么做啊?
生8:可以通过组词、对译、补充、换位来完成。
生7:老师,翻译成“砍伐竹林取得道路”可以吗?
师:当然可以,你真聪明,一学就会,相信你会更棒。同学们还有问题吗?(生沉默)如果没有的话,老师就提些重要的句子,看看同学们是否掌握了。“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会的同学请举手。
生9: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生10: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师:准确流畅,具有美感。
评点:学生没有问题了,不等于说学生就掌握了。教师在学生提完问题后能够重点提出几个关键字词句,而且是易错的,再次让学生关注常考处、易错处。教师方法指导明确,能够让学生通过同学互助,自己完成对字词句的翻译,这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更加积极愉悦地参与其中。
二、初读感知
师:同学们,看题目中有个字“记”,组个词试试。
生10:游记。
师:对,游记。春游时我们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致,作者柳宗元看到了哪些景致呢?请慢读课文,边读边赏一路美景,读到一处景物就画下来,再想想他是怎么写的?(提醒:不要看到一两处就停下来,要全面。能用一字概括景物不要用两字,要言简意赅。)
(生放声朗读起来,边读边圈点勾画。有的小声交流)
师:是不是想交流一下啊,那好,我们四人一个小组交流一下学习成果。
生11:水、石、树、溪流、鱼。(师板书:水、石、树、溪流)
师:同学们发现我哪一个景没写啊?
生12:鱼。
师:鱼应该写哪呢?
生13:水旁边。
师:为什么呢?
生13:因为写鱼也是侧面写水的清澈。
师:理解得非常透彻。其实在前文就暗示潭水清澈,哪个词?
生13:清冽。
评点:教师关注前后文的有机联系,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能力。在小组合作方面,教师先抛出问题让学生单独思考,然后发现学生有想讨论的迹象,顺势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基于学生独立思考之后的合作,是学生本身有讨论想法的合作,是高效的小组合作,且不着痕迹。这都是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强的集中体现。
师:所以写鱼是为写水清,通过写鱼的动作、神态来写水,虽无一水字,但处处都能读到水清澈见底。作者写景动静结合,达到了景神兼备的效果,那么同学们能不能读一读这一节,读出作者的情感来。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去读这一节呢?
生14:轻松欢快的语调,“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语速可以更快些。
师:为什么呢?
生14:因为最后一句“似与游者相乐”,关键字是“乐”,所以语调要轻快,读出一种愉悦来。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一句中“俶尔”解释为忽然,所以语速要快,读出这种轻快敏捷的意味来。
师:你真棒,解读很到位。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传达出来呢?
(生14朗读,入情入境。)
(掌声响起。)
师:读出了作者的心声。我们来齐读一下,再次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生读出了内心的欢乐,语调轻盈急促。)
评点:这一处足以体现授课者的功底,指导学生朗读,紧扣关键词,通过朗读,增强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把握作者内心情感。让学生入情入境,把自己独特的理解通过语言传达出来,把无声的文字读得妙趣横生。
三、品读感悟
师:的确,我们读到了作者柳宗元处在一种快乐的场景当中,这种快乐是一直持续的吗?
生:不是。(齐说)
师:是的,作者由看转向了望,他望见了什么?
生1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师:正是这一望,触发了作者什么情感呢?
生16:让柳宗元从沉静中回到了现实,客观冷静地审视小石潭的处境,让他想起了自我。
师:讲得精彩。此时他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诵读文章第四段,感受作者此刻的内心世界。
生17:老师,我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凄苦与忧伤。
生18:老师,我感受到此时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师:怎么感受到的?
生17: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话中就可以感受出来。这八个字就透露出一派凄凉忧伤,让人顿生伤感。
师:那同学们可以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
生:自由朗读。
评点:在这一课的教学当中,教师能够时常采用自由朗读的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个性。而且教师善于指导学生朗读,揣摩语气语调,最后通过朗读传达出来,这样学生才有体验,引起共鸣。以读代析,以读怡情。
(生以一种低沉缓慢的语调朗读这一节,读得很投入。所有学生都沉浸在这种氛围中。)
师:同学们发现此时的朗读与一开始的朗读相比,有什么变化吗?
生18:有,一开始我们只要做到字正腔圆,而现在我们追求的是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读得更深入。
师:作者柳宗元的情绪怎么一下子由先前的乐转到现在的忧了呢?可以补充自己先前准备的资料,即作者的写作背景。
(生站起来朗读自己先前找的资料。)
评点:老师适时出示写作背景,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更好地体验感悟,让学生沉浸在情境当中,再次去感受体悟作者的内心世界。
师:在我们读懂了作者之后,再来将全文齐读一下,希望同学们能够注意作者前后内心情感的变化,即乐忧之情的变化,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生齐读,抑扬顿挫,乐忧交加。)
师:同学们把情感变化读出来了,读得很投入,很精彩。作者就是这样一个孤独忧郁的人。还记得小学时学过他的一首诗吗?
生:《江雪》。
师:同学们注意到这首诗的首字连起来读什么?
生:千万孤独。
师:是啊,文字知冷暖,语言有温度。课后可以查找柳宗元其人其文,再次感受他的内心世界。下课!
评点: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的就是读,执教者没有用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朗读和自主感悟,而更妙的是学生的读是有层次感的,每读一次都提出不同的要求,层层加深,渐入佳境。由读生发对字词句的质疑与探究,由读让学生去体悟写景的妙处,由读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由开始第一遍的字正腔圆的读到最后乐忧情绪变化的读,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个性,读懂了作者的情感,读透了诗人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