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问题设计 构建高效课堂
——例谈“公平正义的价值”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艺术
2019-01-12■童君
■童 君
教学设计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是一种不断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活动。对此,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方法。笔者本着“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理念,修炼问题设计的艺术,用充满智慧的问题设计,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着力解决学生疑惑,构建高效课堂。以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八课“公平正义的价值”为例,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情境的真实性
学生学习的学科知识、思想与方法,不应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而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并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主动获得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问题创设,也必须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真实情境来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应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起点,激发其真思真言;以真实情境中的事件为基础,创设问题,会让学生的感受更加真实,感悟更加深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自身的行为,将学生生活中的言行、参与的活动等,及时以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备课时稍加处理,就可以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
“公平正义的价值”教学中,在感悟正义的要求时,我展示了学生写的一首名为《我的理想》的打油诗:“少学习,多享受,各种义务都免掉。最好样样享特权,人生一路开绿灯。”教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的想法。许多同学表示经常会有类似的期盼。教师继续追问:“那理智的思考后的理想选择呢?为什么?”同学纷纷回答:“不会追求这样的理想。”“因为我如果想享有特权,一路绿灯,必然侵害到别人的利益,社会规则会被破坏,也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弱者也得不到保护。”通过自身真实的愿望和理智的选择,让学生明白,正义不仅仅要求依法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更要求人们分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催生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有所感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过程的生成性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敏锐性,根据具体情况,对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进行点拨提问,鼓励学生参与,激发生成。
在讲解“正义”的内涵时,我展示了古今人士的正义之举:包青天——秉公执法,铁面无私;岳飞——一颗赤心,精忠报国;任长霞——惩恶扬善,执政为民;张丽莉——舍身救学生。教师提问:通过以上材料,你能不能归纳出正义行为的共同点?教师的本意是要学生总结正义行为的共同点: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保护弱者。但一个学生却回答: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于是教师因势利导:“正义之举一定要惊天动地吗?我们身边有没有正义之举?”学生纷纷回答:“扶起倒地的老人。”“制止他人作弊。”“举报假冒伪劣产品。”教师总结:这些大到惊天动地、小到举手之劳的行为,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维护了公共利益,保护了弱者,都是正义的行为。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遵循固定线路。”看似不起眼的引导,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生成之美。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升华情感,师生达成和谐课堂的目标。
三、设计的思辨性
教师要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世界,认识世界的复杂性。智慧的教师,通常会创造矛盾的情境,引起学生意见的分歧,让他们在艰难的选择中,促成认知结构的改变,在思辨中实现自我教育。
如在“公平的概念”教学环节中,教师出示了“分黄金”这一材料:古时候,一位父亲临终前要把四锭等重的黄金分给三个儿子。三个儿子中,大儿子精明能干,为赚取这四锭黄金出力最多;二儿子能力一般,但很有孝心,父亲生病时端茶送药,最得父亲欢心;三儿子身残体弱,为人善良,父亲最担心他以后的生计。设问:假如你是这位父亲,你会怎样分配?并说明理由。
学生纷纷说明自己的理由:“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二儿子理应多分。”“照顾残弱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三儿子理应多分。”“为赚取黄金付出得多,大儿子理应多分。”教师对每一名同学选择的理由都加以肯定,最后总结:大家在分配的时候,心中都有一把尺,都尽量让自己的分配合情合理,尽可能不偏不倚,这就是我们说的公平。
初中学生对于生活中公平的认知处于初始和模糊阶段,衡量公平与否主要还是来自自身经验和价值的判断。教师在肯定学生选择的同时,应不失时机地抛出思辨性的问题,并将其引向深入。通过探究,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掌握了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分析的层次性
深度思维是有力度和效度的思维。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水平既取决于其自身的体验,也与教师的问题设计有关。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首先教师的思维就不能肤浅。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重构,由浅入深,逐次展开,让学生在步步深入的探究中养成深度思维的习惯。
“公平正义的价值”这一课时的容量大,两个问题交叉,特别是公平与正义的主题转换,给人以凌乱和不完整的感觉。所以,在整节课中,我以“幸福的追求”为主题,整个设计遵循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进行重构。首先以“怎样能够让你更幸福?如果______,我会更幸福!”为导入,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幸福愿望,总结出幸福的保障——“公平与正义”,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其次以“幸福的思考——以史为鉴和政策思考”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促使他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内在体验、感受进行对话,从正反两面深刻理解不讲公平正义而产生的危害,从而深刻理解公平正义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最后以“幸福的追求,一直在路上”为题创作小诗,化大为小,转知成行,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公平正义,传递积极的道德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