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德性养成的课堂教学

2019-01-12顾润生王存贵

初中生世界 2019年36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正义公平

■顾润生 王存贵

专家点评

2019年5月7日至8日,笔者有幸参与了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组织的江苏省“五四杯”初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及研讨活动,两天的课听下来感触颇深。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对本次展示课进行归纳总结。

一、教无定法,教学有法

对于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评价,能够得出好课的不同标准。这些标准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从不同角度概括了课堂需要关注的各种要素。道德与法治的好课标准同所有学科一样,也需要具备基本要素。但同时,我们更需要紧紧抓住并领会习总书记在全国思政教师座谈会上谈到的“八个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是最上位的要素。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运用和渗透这些要素,才能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做到生动活泼、有滋有味和意味深长。

因此,笔者认为,一节好的道德与法治课需要做到“三有”,即有价值、有内容、有形式。具体来说:在形式上,课堂是否丰富多彩?形式是否为教学所用?是否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情境和案例的选择是否贴切?是否真实而有启发?是否具有探究性、针对性、适度性和启发性?在内容上,教材文本的处理是否科学?对问题的探讨有没有深度和高度?问题的设计是不是精准?有没有思维含量?在价值上,学了本节课后,我们传递给学生什么样的价值观?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模糊认识有没有得到澄清?对生活有没有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作用?等等。

二、形散神聚话公正,释疑解惑助发展

(一)课堂设计新颖,采取多样形式。

本次课堂教学展示主要采用的是同课异构的方式,8节课,两个课题,一是公平正义的价值,二是守护公平正义。每一个课题都有3-4名教师上。可以说,每一节课都有教师个人的独特设计。尽管内容相同,但每节课展现的方式独具特色,形式丰富多彩。例如,不少课都有视频、游戏、情境案例、小组讨论、问题探究、诗歌诵读、古今映照、角色表演、家长访谈、模拟审判、案例续写等10多种课堂组织形式或教学呈现方式的组合。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得出观点结论,激发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认同和内化教学内容。

(二)教学内容清晰,注意价值引领。

每一节课的内容和逻辑都非常清晰。第一个课题,教师都能够按照公平的含义、公平的价值、正义的含义、正义的价值的顺序,帮助学生理解公平正义,了解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对公平正义的价值的分析,教师分别从对个体到对社会、对国家这样的逻辑进行设计,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在场到不在场,便于学生感知和内化。第二个课题,教师分别按照如何坚守公平、如何守护正义的思路展开教学,在每一个“维护”中,也是从个体如何维护,再到社会如何维护。可以说,内容的层次很清楚,逻辑也非常清晰。在每一个课题的教学中,教师都让学生自觉主动并智慧地理解公平正义以及如何追求公平正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公平正义观。

(三)关注生活热点,注重实践指导。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方法。8节课中,几乎每一节课都联系到了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帮助学生认识发生在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智慧地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例如,奔驰女维权事例的弊与利,“两会”期间发布的我国的司法成就,电视剧《都挺好》中遗产分配方案的讨论,重庆公交车坠桥事件的再认识,扫黑除恶,四川凉山火灾英雄被贬损的事例等。所有这些问题的分析与探讨,都是在帮助学生澄清认识,告诉他们如何解决问题。同时,在每一节课中,教师都布置了一定的行为作业。例如,让学生写微评论、推荐电影、诗歌创作、课程拓展、举手宣誓等,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做到维护公平正义、追求公平正义,引导他们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其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些课尽管有很多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地方,但依然存在一些瑕疵,有待改进。借此机会,笔者也谈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注意事项,概括起来就是两个“走进”、三项“注意”。

(一)要做到“两个走进”。

1.走进文本。文本包括两项内容,一是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二是教材。

(1)走进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它们是我们前进的路标。走进课程标准,就是要了解这门学科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所以,不论什么教学内容,都要找出德育目标,找出本课的教育价值所在。如此,就不会把道德与法治课上成知识解读课。以此次教学展示为例,这两框内容的教育价值是什么?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公正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的要求。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本节课的教育价值是帮助学生了解公正的重要性,加强对公正的认识。上课的时候,教师就必须紧紧扣住这些教学点。

(2)走进教材。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直倡导——不要教教材,而是要走进教材,然后超越教材,用教材来教,把教材作为一种资源、一个平台、一个载体、一个例子。虽然教材不是我们教学的唯一资源,但教学时,我们一定要尊重和研究教材,真正领会教材的意图。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弄清教材中知识和知识的内在逻辑。例如,本节课我们要弄懂: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正义?公平和正义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把公正作为社会层面的内容,那公正是不是公平和正义的统称?这些问题必须要搞清楚。课堂上,有的教师对公平的含义没有解释清楚,没有告诉学生公平是历史的、具体的,也是相对的,对我们所强调的“公平主要指权利公平、规则公平和机会公平”也是一带而过,没有抓住要点;有的教师把正义的概念泛化,认为只要是做正确的事情就是正义。这都说明大家对教材的研究还需要更加深入、全面。

二是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一定要按照教材顺序来上课,可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例如在第二框“公平正义的守护”中,编者就公平和正义如何维护,分别从个体、制度(司法)两个层面进行了论述。虽然教材的内容非常清晰,但教师如果按照教材的逻辑展开教学就感觉内容重复。那么,能否对这框的内容进行整合,把公平和正义两个主题合并为一个主题?这样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也无须局限于教材的两个方面。

2.走进学生。教师要做到引领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不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就不可能有深层互动,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所以,上课前教师要把准学生存在的真正问题。例如,本课学生的主要困惑到底是什么?他们了解公正的重要性吗?对公正的理解是否出现了偏差?对特殊政策(比如少数民族考生中考加分)理解不理解?特殊人群享受特殊待遇就一定不公平吗?为什么?平等和公平是什么样的关系?还有的孩子提到垄断企业,垄断企业的出现是否就意味着对其他企业的不公平?在上课过程中,有老师提到“猜拳”“抽签”等,这些方式就一定公平吗?只有真正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才能促进他们德性的成长。

(二)要做到三个“注意”。

1.注意知识的科学严谨。科学严谨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概念,教师一定要采取严谨的态度。如果自己无法判断,就要查阅权威资料,查阅原文出处,向同事请教,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例如,对“司法维护正义”的理解,个别教师出现了偏差。他们通过某一个具体案例的判决,就说这是司法维护正义;还有的把司法公正简单理解为回避制度。如此,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一个个点上,而没有从面上去了解什么是司法公正、什么是司法维护正义。

2.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阐述道理的地方,还应成为学生发展思维、增长能力的场所。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了解哪些是道、哪些是业、哪些是惑,帮助学生全面看问题、辩证看问题、理性看问题,帮助学生澄清误区、扫除盲区。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挖掘教材的深度和高度;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思辨性,采取的方式要切合教学内容和主题。很多课堂的逻辑顺序基本上就是:案例——设问——结论,循环往复。问题的设计很平。例如,你有什么想法?材料说明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启示?这些问题虽然开放性很强,但思维含量太低。有的问题则很大。例如,如何做到司法公正?这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很多设问则缺乏追问,缺少问题串。

3.要注意情境创设、活动开展避免进入误区。对于反面素材要正面引导。例如,教师利用“奔驰女”维权案例的时候,要意识到这是用一种非正义的手段维护公平和正义。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教师一方面要肯定“奔驰女”的维权意识,同时要提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还可以采取哪些方式?为什么?还有的教师上课时,一味地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出现的种种不公平事例,而不是列举国家、社会、个人为了公平正义做了哪些努力。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时刻都要认识到课程的性质,讲政治和正确的价值引领永远是我们的首位要求。此外,活动时要顾及学生的切身感受。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采用了小品表演的形式。其中,安排一些学生表演抢劫财物的罪犯,这无形中给孩子以不好的教育和影响,不值得提倡。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正义公平
公平对抗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怎样才公平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笨柴兄弟
选任好人民陪审员 让群众感受更多公平正义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