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洞经音乐问题的探讨

2019-01-12张铭娟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者多元化角度

◎张铭娟

洞经音乐存在时间长达四五百年之久,清代年间对于洞经的研究是最为鼎盛的时期,之后从近代开始就有学者对洞经音乐进行收集与整理。20世纪80年代以后,民间谈论洞经音乐渐渐热烈了起来,我们站在音乐学、宗教学、历史学与文化学等角度进行分析,收获了丰富的成果。

一、对洞经音乐渊源的探讨

云南学者缪鸾和先生认为《文昌大洞经》起源于何时何地无从探究,只能从《文昌大洞经》的身上去追寻。云南昆明彭幼山先生认为元朝时期,梁王镇守云南,喜欢音乐,所以才产生了一批专门玩音乐的人,后来,玩音乐的人越来越多,发展到了明代,文人不能直接拜佛,所以就产生了洞经会。云南民族研究所雷宏安认为,洞经音乐的产生与演变的原因需要结合民族学、历史学以及社会学的合作,才能真正地揭示其规律性。

对于洞经音乐渊源的研究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出发,从道教的发展史中探究洞经的渊源,在文人的音乐、民间音乐的背景下观照洞经音乐的起源,并注重将道教与文人音乐以及民间音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洞经是一个独立的、整体的音乐作品。洞经音乐呈现的是一种多元化的特点,其产生背景多元化、演变过程多元化、社会功能多元化以及受众群体的多元化,多元化的结果导致学者的观点也是各不相同的。

二、对洞经音乐社会属性的研究

笔者看来,对于洞经音乐社会属性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前面洞经音乐的渊源上,每一位研究者对于洞经音乐的社会属性认识各不相同:雷宏安认为洞经音乐是上清派宣扬教理教义的工具,是道教文化的产物;杨文平认为让洞经音乐是儒家文化中比较高雅的艺术形式;王兴平则从洞经音乐的功能上进行解释,洞经音乐逐步从庙堂走向世俗,增加了民俗气氛与娱乐色彩;吴学源认为洞经是维系手段,存在于一些封建色彩与松散的民俗性群众组织。

洞经音乐的社会属性并没有得到统一的共识,主要原因在于每一位学者的研究视角是不一样的。要想让这些学者达成一致并不是最终的目的。不可否认,洞经音乐的产生与道教有关,并在元明清之后不断加入了一些中原音乐元素,进一步拓展了洞经音乐的使用范围,且洞经音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破了为道教服务的唯一性功能,并逐步发展成为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促使洞经音乐始终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在洞经音乐成熟阶段,关于洞经音乐的社会属性不能着眼于之前的看法,而是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进行具体的分析。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并在这种影响下所产生的变化,吴学源关于洞经音乐的社会属性研究是值得借鉴的。

三、对于洞经音乐社会功能与价值的研究

雷宏安认为,站在学术的角度而言,洞经音乐是音乐学、器乐学、曲谱学的重要材料,因为它具有多重性、共生性与综合性等特点。从文化学与民族学的角度分析,洞经音乐展示出文化融合的魅力,同时也会发现文化分层的特点。从这些分层特点出发,洞经音乐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吸引力,同时还应当站在商业角度、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价值、审美角度等出发,对洞经文化的社会价值进行评价。杨政业从洞经文化的社会功能入手,分析了洞经文化在大理各族社会中的功能,了解到历史文化的沉淀功能和民众的社会凝聚力。

文化人类学的功能学派说,“一切的文化要素,一定还在活动着,并发生着属于它自己的作用,而且是有效的。”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表明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在于研究文化的功能,并注重研究人类文化的性质,认为一切的文化要素之间都是互相关联的,且具有的动态性与功能性的特点。站在这个角度而言,就应当将艺术品放在特定的制度中,这样去分析洞经音乐,才能给予属于它自己正确定位,比如功能派认为洞经音乐的社会价值与能力,在于它所处于的社会环境,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挖掘与研究。

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洞经音乐问题的探讨,我国的学者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且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方面,我国学者站在国学的理论背景中,审视洞经音乐;另外一方面,这些学者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希望我国的学者可以从更深的角度去探究洞经音乐,并对于洞经音乐的发展与保存给予更多的关注。如今,我国的洞经音乐正处于消亡的阶段,当代的人应当如何去做,这是我们当前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猜你喜欢

学者多元化角度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神奇的角度
学者介绍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多元化——写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原则」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