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运用社会学视角鉴赏抽象美术作品
2019-01-12徐红
◎徐红
美术作品是画家对于生活感悟以及理解的直观体现,因此在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不仅需要体会到画家高超的技巧,同时还要能发现作品的美,进而理解美术作品的深层次内涵。对于具象美术作品而言比较容易做到,但是对于抽象美术作品而言,由于是特殊的抽象性特征,欣赏者很好直观地感受到其内涵。因此运用社会学视角对抽象美术作品加以鉴赏,了解抽象作品内在美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基于画作者的生平经历,鉴赏作品
欣赏者在对抽象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时,要想实现对作品更加理性与全面的认识,可以从画作者的生平、风格以及教育经历入手,把握其作品在不同时期呈现的不同特点,以期发掘富有画作者自身特色的技巧与痕迹,这对于欣赏者理解与鉴赏抽象美术作品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比如说在欣赏荷兰著名印象派画家彼埃蒙德里安的作品《灰色的树》时,就可以通过对彼埃蒙德里安的生平入手,加深对这幅画作的认识与理解程度。画家早年师从其叔叔——海牙画派的代表人物富尔兹蒙德里安,并且掌握了写实浪漫主义的创作技巧。这一学习经历对于彼埃蒙德里安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其作品《灰色的树》中,还可以发现写实浪漫主义的痕迹,进而将自身内心深处所蕴含的浪漫情感借助写实主义手法直观地表现出来;在画家青年时期,曾经在国立艺术学院进修,在此期间深受象征主义、表现主义以及印象主义的影响,并且逐渐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尤其是在1911-1914 年间,蒙德里安更是在毕加索等立体主义的影响下形成了作品立体主义的风格。在《灰色的树》中,就可以发现透视以及立体三维创作手法的特征。彼埃蒙德里安经历过一战,因此非常热衷和平与发展的理念,开始在画作中频繁使用中性色彩,这也是《灰色的树》主色点都是灰色的主要原因。
二、基于画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鉴赏作品
通过对画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进行探究,可以从根源上认识到画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看法。进而清楚作者选择抽象的方式来实现画作主题以及自身情感表达的具体原因。生活环境不仅决定了画作者的受教育程度,同时也影响着画作者对事物的认知以及与社会的看法。
例如在欣赏毕加索的代表作品《哭泣的女人》时,就需要欣赏者充分了解毕加索当时所在的生活环境,进而对《哭泣的女人》中“女人”在哭泣时面部所产生的扭曲以及眼睫毛夸张移位产生深刻的理解。《哭泣的女人》的创作原型是毕加索的情人多拉马尔。毕加索与其维持了长达九年之久的情人关系,两人刚开始接触时感情非常好,非常亲密。但是由于两人的性格特征都比较强势,因此在生活与工作上经常出现争执,互不退让。长期处在这种相处模式下,毕加索开始动手殴打多拉马尔,甚至多次将多拉马尔打昏在地,多拉马尔也为此经常哭泣,除了动手殴打之外,毕加索还经常使用恶毒的语言刺激多拉马尔,使其深陷难过悲伤的情绪之中。基于这种背景毕加索创作了《哭泣的女人》并使用多拉马尔作为画作的原型,欣赏者只有在获知毕加索这段感情经历与创作背景之后,才会深刻体会到画作中主人公夸张到极致的面部扭曲效果,其实是毕加索对其刻意的丑化与羞辱。
三、基于画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鉴赏作品
虽然抽象作品无法对现实社会进行直观的表现,更不会直接表现政治问题。然而需要认识到画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对其创作的主题以及创作的思路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从画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入手,能够提升抽象美术作品内涵的把握能力。
比如说在对于里希特的画作《派对》进行欣赏时,可以发现里希特创作的出发点就是对明星托里亚尼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进行深度批判。当然这种批判并不是里希特一时兴起的行为,而是与里希特早年间的生活方式以及所处的政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画作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政治隐喻色彩。两德分裂之后,里希特长期生活在东德,后来辗转之下又来到了西德,两个国家截然不同的政治气氛与创作气氛使得里希特的思想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并且开始努力适应西德的社会规则。当时西德艺术领域的发展深受美国在德国的文化艺术以及政治政策的影响,进而对里希特的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也使其创作呈现出明显的政治波普风格,并且在经典作品《派对》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结语
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对抽象性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可以更好地帮助欣赏者理解作品所要表现出的内容与含义,从而更加精准地把握画作主题以及画家在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情感。可以说社会学视角下欣赏者对于抽象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也会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