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设计中的字体之美与文化根源性的思考

2019-06-10吴方晴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斜体字体笔画

◎吴方晴

一、设计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黑川雅之在《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里开篇第一句就是:“我们是西方审美的奴隶。”虽然代表东方文明的日本也在反思,我们也希望西方人把脸拍平了学我们,但文化强弱对比悬殊,很难短时间逆转。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不认为自己的文化传统特征是美的,就很难屹立在世界民族的审美之林。然而,随着西方秩序的全方位入侵,在从事设计的很多时候,我们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创作的思维方式:从“我想为表达什么找寻适合的形式”,变成了“我要用某某形式表达,再找内容填充”。这是一种可怕的、自以为是的惯性,磨灭感性,也违背理性。在以往从事设计工作的经验里,我能感受到非理性思维是一个人所有趣味的来源,而理性思维则是用来检验这种趣味是不是自以为是。所以,在这篇文章里,希望能通过对中西方文字设计的浅薄研究对比,衍生一些感性和理性的思考。

不得不提Medium 下划线事件。Medium字体的设计师,Marcin Wichary 在某个周二的早晨醒来后发现Chrome 浏览器下的Medium 链接下划线样式是这样的:

他顿时觉得这种样式的下划线丑陋至极,简直无法忍受!于是那天Chrome 下划线的优化显示问题立刻就被他列为首要事务。

可能大多数人觉得,对于计算机来说,在屏幕上画一条水平下划线似乎再容易不过了,但是最简单的事情却往往内藏玄机,在经过31 天的讨论、尝试、错误与再尝试后,代码评审员们优化的最终效果是这样的:

Wichary 认为:完美的下划线应该既可见又不唐突——让用户意识到哪些文字是可点击的,同时又不需要对其投入太多注意力。它应该被放在离文字一段恰当距离的地方,当有下行字母占位时,下划线要紧贴其后。

看Medium 如何精雕细琢下划线,就是典型的由非理性的感官出发提出问题,再由理性的方式一步一步解决问题的设计过程。虽然不出所料,很多人还是觉得不够满意,当然大家对界面的美观有不同的判定标准,而界面交互体验本就是大到恨不得精通心理学,小到每一个像素不断调整的精细活儿,而作为界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字体就是本文的主要话题内容了。

二、西文字体的设计规则与中文字体的感性调整

并不是每个人都看到过平面设计师的工作过程,即使一个简单的小图标,看似十秒手绘搞定的图形背后,一条又一条让人眼花缭乱的网格线,构成了这个图形经得起推敲的基本秩序。

文字设计也一样,以西文字体为例,设计中存在很多变量:

首先是3 条线:大写高度线,中间线,基线3 条线是西文字体在横向阅读上能达到视觉对齐的基本参考区间;

绘制字母时需要的轴线,轴线可以是竖直的也可以是倾斜的;

字体的衬线:水平笔画和垂直笔画尾端的短线条,其形状和尺寸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设计方法:杯形衬线,圆形衬线、极细衬线、圆形衬线、楔形衬线、粗衬线等;

字体的圆角:连接水平笔画和垂直笔画的弯曲形状,比如Caslon 这个字体有中等圆角,而Serifa 字体没有圆角;

字体的粗细度:一种字体通畅有细,中等、粗三种粗细度;

X 字高:小写字母x 的高度,通常介于大写高度的50%-66%;

字体的对比度:垂直笔画与水平笔画在厚度上的区别。比如Bauer Bodini 字体对比度高,而Univers 字体对比度低。

而当多个字母组合在一起的时候,设置它们之间的安全空间也是影响排版疏密节奏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讲,安全空间应该与字谷和字母轮廓成一定的比例。

现代汉字设计这一块,除了在部分大结构上遵循西文字体的设计规范,还有很多基于东方审美的要求。我们在计算机时代所接触的用于日常阅读的汉字大致分为宋体和黑体两大类,以及衍生出的各种变体,可能宋体更像西文字体中的衬线体,黑体则像非衬线体。传统汉字由于字宽几乎相等,在使用繁体和竖排版时往往能最大化体现其美感。可现代汉字排版方法几乎就照搬西方印刷排版模式,汉字往往会横向大面积出现,这时候就要考虑很多“汉化”方面的问题,比如:

1. 笔画粗细的统一性和分布的均匀性。

2.如何防止字体中宫①字体设计中宫这一说法目前没有达到绝对统一,有认为这个词当是借用书法中宫一词,楷书有九宫格一说,是对单字结体间架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也有认为中宫的概念和字体设计当中的字谷的原理接近,即字母当中的留白部分的面积,是西方字体设计当中的概念。但是,汉字的结构更为复杂,字谷可能不能诠释,中宫不应该只是留白,还包括汉字的笔画.太紧字面小不易读,这里所说的中宫,大致可理解为将一个汉字居于九宫格内,中宫部分对应九宫格的中间那一格。它与日本的字体设计中的字怀(ふところ=懐)的概念接近。

3.字体笔画交叠处容易形成视觉黑点导致灰度不均匀,简单对称造成辨识度下降,缺乏律动感等。

三、字体审美与文化根源的思考

“如果你记得午饭时用的勺子的具体形状,那么那个形状一定不够好。”这是西文字体Frutiger 和Univers 的设计师阿德里安·弗鲁提格提出的,他认为:勺子和字体都是工具,一个用来从碗里舀取食物,一个用来从页面里读取信息,好的阅读字体应该是平淡而美丽的。

弗鲁提格这番话可能是在针对一些缺乏规范的极端风格化字体,但这也让人想到很多领域,我们并不害怕做得不够有个性,而是怕做过了,以忽略最基本的人性常识和美感为代价去哗众取宠。之前很多领域或多或少都探讨过一个问题:艺术和审美到底有没有标准?有没有高低之分?有时候审美水平高并不等同于能完全判断出谁比谁更美,而是能欣赏各种不同的美,但只有符合基本美学规律的审美之间才不分高低,好的东西都应该具有根源性。

在字体设计领域讲到根源性,就会想到两个年轻的中文字体设计师,大家至少用过其中一位的字体,北方的厉向晨和南方的应永会。他们以独立开发古籍字体为主攻方向,代表作是康熙字典体和浙江民间书刻体。

之前在汉字字体设计方面,日本反而做得好很多。有一家名为欣喜堂的字体公司专注于收集中国的古籍字样并开发,而中国目前并没有一家专注于人文字体设计与开发的公司,所以这是他们两人努力的方向。

(图片来自于网络)

康熙字典体取自《康熙字典》,从古籍本身入手,复刻了书中所有出现的汉字40000 多个,规范了排版中各种汉字和古代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康熙体获得成功后,厉向晨又从北宋刊本中复刻了聚珍仿宋字体,样书和提供的字体样张都非常具有古意,不失为一种丰富未来排版样式的设计尝试。

应永会的浙江民间书刻体一做就是八年。他根据清朝年间浙江刻版的一套古籍来设计字体,因为是浙江民间印的,所以叫浙江民间书刻体。字体开发的过程是枯燥的,他每隔几天会做出一两个字,转眼几年过去,浙江民间书刻体终于有了字库雏形。

并不是讲,设计师从古书里挖出古老的字型开发出适应现代的字体产品,这种产品就一定具有了文化根源性。汉字字体开发非常辛苦,几乎每一个字要设计师手绘完成,现阶段也得不到字体版权的保障,所以这样的尝试放在今天是一种珍贵的匠人精神。

当代的设计规范大多是西方制定的,就从字体设计来讲,现在很多汉字居然有使用斜体的例子。汉字本身并不适合斜体,原因归根结底是——电脑来自西方。英文和其他使用拉丁字母的书写系统一样,有使用斜体的传统。所以大多中文编辑器里,粗体按钮旁边就是斜体按钮,这并不是根据中文使用习惯设计的,而是沿袭自西文编辑器的约定俗成,这种约定俗成其实就是文化习惯输出的结果,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自己的文化习惯。由于“将字体设为斜体”这一功能易得,而“将字体设定为楷体”不易得(比如在浏览器里就没办法)所以国人也开始习惯使用中文斜体。明明楷体和仿宋都可以用来替代西文中的斜体,效果也不错,但就是这种习惯紊乱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判断标准。

这一点值得设计师思考,类似的思考还可以延伸到各个领域。我们耳边每天都充斥着流行音乐,华语音乐的根源原本应该在于中国民间小调、戏曲跟20世纪30 年代老上海的流行音乐。那些东西就是汉人的蓝调跟福音,如果根没有断,发展到现在是什么样,没人知道。对此我们也只能用平静的心胸来承受,浅浅吟唱娓娓道来——这种矛盾更真实:生命里脆弱的本能要我们追溯过去,但生活却又向往着未来。

设计师要怎么做,字体设计要怎么做,其他领域的人又要怎么做……目前没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好在俗话说“蚌病成珠”,很多时候文化艺术不是强者为尊,反而是苦难的产物。还是回到开始,我们可以用理性的思维来解读西方设计的规律,用非理性的思维检验属于东方人自己的创造能力。

猜你喜欢

斜体字体笔画
投稿须知
投稿须知
笔画相同 长短各异
——识记“己”“已”“巳”
投稿须知
有趣的一笔画
字体的产生
作者书写统计学符号须知
找不同
组合字体
字体安装步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