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教学中戏曲学习与借鉴研究

2019-01-12张妮慧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身段故事情节表演者

◎张妮慧

一、学习戏曲中的以“情”动人

我国戏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通过将戏剧冲突舞蹈化、音乐化,来增强其感染力和艺术性,从而使观众更好地入情入境。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国传统戏曲将焦点放在了表演形式方面,并以情字为线索,进行串联,使表演者歌唱、身段、手势、眼神以及情绪的表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服务,展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深化,并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让情进驻到观众的心中,成为吸引他们观看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们对于其中蕴藏的人生哲理、美好情感往往缺乏学习和探究的兴趣。笔者对其原因进行了重点探究,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未渗透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串联,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情感。基于此,就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注重学生演唱声音的同时,还要将他们的情感结合起来,通过二者的融合,来达到学生的口唱、心唱、身唱和情唱,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也是现代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传统戏曲表演中,融合了演出者的感情,并以多种形式如唱腔、声音、神态、动作等进行展现,在精炼的生活场景中,体现了天地般广阔的情景,给人以心灵的震撼。鉴于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在学习其以情动人的基础上,注重自己的艺术特点,以音色、音域和表演情感的方式,来追求更高的艺术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声乐教师在巩固学生的歌唱基础的同时,渗透情感教育,通过音乐赏析、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方式引导他们与作品、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并将自己感受到的情感通过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声乐教学在向戏曲学习和借鉴中,应注意切勿生搬硬套,而是要结合其本身特点,进行合理化改造,通过将情感表现的方式进行迁移,来提高学生在声乐表演中的情绪感染力,提高其艺术价值,为培养出具有现代审美的表演者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学习戏曲中的以“神”感染人

我国戏曲蕴含的神韵往往成为它经久不衰的重要法宝。戏曲中的“神”指的是表演者的神情,往往通过其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来进行表达,而眼睛则成为戏曲神韵中的点睛之笔。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中是否有内容,是否表达出了相应的情感,成为衡量戏曲演出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演出中,演唱者应根据表演内容的变化来调整面部表情和眼神,将自己对故事的理解通过眼神、动作、唱腔等表现出来,来达到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声乐教师可在教学中,在注重锻炼学生演唱技能、传授其音乐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声情并茂”的表演示范和引导,来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舞台表演能力。作为民族声乐艺术的相关艺术,高校也应开设相关的戏曲研究课程,一方面可以促进戏曲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使他们通过对面部表情、眼神等的训练,来表现故事情节,感染观众。

三、学习戏曲中的以“形”培养人

戏曲中的“形”通常指的是身段。身段作为演员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身段是否和故事情节、唱腔、感情等贴合,也成为衡量戏曲表演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演员的身段和动作形态成为戏曲外在表现的主要方式,蕴含着表演的韵律,主要通过唱念做打、音乐伴奏,上下场等来进行呈现。

在声乐教学中,如果教师将戏曲中的表演中的形运用其中,通过身段、动作形态的表演来体现表演者的思想与情感,来提高其表演的艺术性,并将这一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将会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为其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声乐技巧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情感,并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来提高其身段表现力,使其更好地表现歌曲中的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

结语

高校声乐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囿于一种教学模式和思维,而是要通过学习与借鉴戏曲精髓,来提高教学效率,推动其课程改革;与此同时,通过学习戏曲中以“情”动人、以“神”感染人和以“形”培养人,在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文化理解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同时,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身段故事情节表演者
舞蹈表演者在表演中的作者诠释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花灯戏身段浅析
没有一种爱情值得自降身段
没有一种爱情值得自降身段
对戏曲身段课教学的思考
手称扑克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故事情节的应用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