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兰诗》男女平等问题的冷思考

2019-01-12徐云燕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木兰诗从军花木兰

◎徐云燕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1500多年前中国古老的传奇故事《木兰诗》,讲述了北魏时期,一位美丽的少女走向巾帼英雄的旅程,从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完成使命到回归和平与自由。花木兰像男儿一样勇敢无畏,驰骋沙场,保家卫国,成为英勇女性的代表,她的事迹流传至今,在我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作品对巾帼英雄木兰的讴歌,强调了男女平等,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尽管如此,我认为中国古代封建桎梏下,女子无法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第一,花木兰走上战场是一种不得已,为国建功立业的宏愿并不是木兰从军的最初目的。“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可汗大征兵,木兰的父亲也在被征之列。形势紧迫,国家召唤,军令如山倒,年老的父亲出征是必须的。木兰深爱父亲、孝顺父亲,顾惜年老体弱的父亲,不能眼睁睁看父亲去九死一生的战场上送死。家中没有长男,怎能不使木兰焦虑、愁闷?仅有的一名小弟弟尚年幼,而且父母在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下,也许并不愿意把这唯一一个儿子送去战场顶替父亲。因为孝心,木兰产生了从军的勇气,做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勇敢抉择,四处购置行装,心甘情愿代替父亲走上战场。驰骋战场,她目之所及是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场面,将士骁勇善战、热血报国的悲壮景象,木兰的家庭亲情自然上升为家国责任感,把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血战沙场、奋勇杀敌,竟实现了许多热血男儿渴望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宏愿。这是当初每日窗下织布、从未进行过军事训练的花木兰万般想不到的。

第二,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在征战中,女英雄木兰自始至终都是女扮男装,将自己身上的女性特征掩盖起来,以男性角色参与战争。从这个角度看,木兰从军更有着深刻的悲剧色彩。“女子不如男”的世俗偏见根深蒂固。女子自古被人们视作柔弱的代名词,被冠以“弱女子”“小女子”的名号。在战场上人们都喜欢说“战争让女人走开”。战争是血与火的碰撞,战场是传统意义上的男性专属区,保家卫国从来都是男人的权利,比较脆弱的女性通常被认为经受不住战争的惨烈。特别是我国封建社会遵从“男治乎外,女治乎内”封建礼法的戒律,男性是家族的继承者,具有相对稳定的家族地位和社会关系,当顶天立地、光宗耀祖,而女性作为社会附属,被排除在主体文化之外,被设定为贤内助、贤妻良母的角色意识。所以,女子是不能从军的,如果被发现就是欺君大罪,这是要被杀头的,甚至可能会牵连家族。花木兰从军其实就是欺君。但为了挽救全家人,她毅然选择冒着风险走上这条道路。当花木兰来到军中之后,时时处处小心谨慎,努力掩盖自己的女性特征,因为她明白自己的女儿身一旦暴露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在环境逼迫下深深隐藏起女儿本该有的娇柔,在衣着、行动上仿效男性,借助男人的外表和力量,努力练习本领、英勇杀敌获得战功,以此作为保护自己的最大砝码。

第三,木兰的成功证明了女性并不是只能做男性的附属,但这却是站在男性角度下,以男性标准来进行的评价。木兰这么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数年之久,勇武强悍,立下了赫赫战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六句三十字,概括了木兰十数年告别家乡和亲人,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边塞生活是艰苦的,狼烟弥漫,朔风凛冽,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甲胄在身,严守岗位,和伙伴们一起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十数年的战火考验,使木兰得到同男子一样可以施展军事天分和才能的良机,变化巨大。她从一个善良、热情、能干的闺中少女,成为一名建立战功的“壮士”。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木兰为此付出了十数年的美好青春时光,在女孩子们爱美、扮娇俏的年纪,抛弃“红装”换上“武装”,行军跋涉、驰骋沙场却不敢暴露真实身份。她吃的苦,不是一般女孩子,甚至是某些男子不能忍受的。直至凯旋、辞官回乡、见过父母后,她最急切的事情是立即回屋“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换回女儿装,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可见,军营中的木兰既有女儿的娇美可爱又有男子的阳刚矫健。独自一人自处时,被刻意深深隐藏起来的小女儿本性跳将出来,对“红装”是何等的日思夜想!所以,木兰即使能在战场这一传统意义上的男性专属区获得成功,是以抹杀女子的性别为代价的,以男性的身份来行使男性的权利才实现的,继而被这男权社会以男性的标准来评价、认同自己取得的成就。这样看来,即使女人可以参与到男性的社会角色中,并且可能会比男人做得更好,但是这一切要用男性的身份来证明,“女”字被迫消融在时代、社会、阶级之中,这难道不是赤裸裸地对妇女的压迫、歧视吗?

第四,木兰辞官还乡,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代父从军,并发挥出潜在的智谋和才能,但是随着战争的结束,在封建社会男子占据长期的话语权和文化的影响下,“女子不入仕”的观念盛行,木兰作为普通人家的女儿继续留在朝廷为治理国政而做出新的贡献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体现了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不便明说的秘密在身,只是天子不知底细而已。试想,假如天子知道了真实情况,木兰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可能免不了一番折腾,结局或喜或悲要看天子心情了。女扮男装,在封建制度下是反常的现象,即现在说的非主流,个别、一时的现象能暂时被接受,但并不能在主流社会站住脚跟分享饕餮盛宴。所以,木兰选择回乡并没有为女性去争取真正的男女平等的权利,更谈不上开辟男女平等的新纪元,她只是将女性特征掩盖起来,象征性地进入了男性的权利领地行使了男性权利而已。

反观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门,亮明女性身份,不必藏藏掖掖,成为了保家卫国的一分子:一批批女飞行员们头戴钢盔、英姿飒爽,在刀尖上起舞,在长空中搏击,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蓝天英雄,换来了祖国空军的强大,以及人民生活的安定和平;女航天员刘洋带上祖国人民的期许,前往太空待了14 天进行科学研究又毫发无损地回到了家,令人震撼;轻松掌舵辽宁舰的95 后新疆姑娘德热拉·哈布力以精确的操作驾驭6 万吨航母航行在大海上,保卫祖国的辽阔海域,不愧是中国的第一“女司机”;无数次让美国人哑口无言、有“中国最美外交官”之称的傅莹睿智优雅,在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外交场合,传递中国声音,“舌战群儒”,字字珠玑,驳斥西方外交官对中国的“刁难”,完成了“中国女性”的完美演绎;“铿锵玫瑰”警花们忠诚履职、顽强拼搏,不分昼夜,守护一方平安,是公安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其他各行各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女强人、女干部,巾帼不让须眉,与男性一样担负着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任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谁说女子不如男!我国政府重视和尊重女性,在全社会传扬巾帼英雄优秀个人事迹,并加大投入,从物质、精神方面奖励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女性,大力倡导“妇女能抵半边天”,在彰显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方面已开辟出翻天覆地的新局面。

综上所述,在当时社会条件下,花木兰能否真正为自己走上战场?答案是否定的。她经历了战争的险恶,也获得了令人仰慕的成就,证明了“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能力,但这种取消男女性别界限的“证明”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猜你喜欢

木兰诗从军花木兰
花木兰
送友人从军戏作
花木兰
木兰从军
最适合从军的七大犬种
安阳有个“花木兰”
尊重学生自我体验的课程设计
《木兰诗》中“行”的读音还得商榷
《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