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校在吴门
2019-01-12沙佩智
有位大师对我说:“你这15年中,本科、硕士、博士都毕业了,你成绩卓越十分令人鼓舞。” 他指的是我创建了苏州民俗博物馆食文化展示厅,还成立了苏州民俗学会饮食文化研究会。
其实,我研究和实践苏州饮食文化,忘不了的是当初第一位召唤我的老馆长——金煦!他把吴文化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珍贵,这永远是我在艰难困苦时的榜样和力量。其实,当初我可以说十分怕搞饮食文化,因为我对饮食行业十分陌生。我学的是“工业会计”,做的是财会人员,退休后搞个小吃店闹着玩玩。但顾笃璜先生见到我说:“你去吧!苏州的东西都在失传!失传了可惜的!你做好了有意义的!”当时我无法想象,每天吃的这些东西怎么会失传呢?做好了有什么意义呢?
我有今天真的十分感谢这些高瞻远瞩的前辈恩师和指点,不仅把顶级的苏州菜厨艺传承了下来。在史俊生师傅传帮带下,造就了一批接班人:让我们的菜肴有口皆碑,获得三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故宫研究宫廷饮食的苑洪琪教授找来。
苑教授的到来,又大大地提高了我学习研究制高点,了解到苏州菜厨艺在明朝已经进入宫廷的地方菜,而且苏宴是皇帝设置于“正大光明”殿上宴请国宾宴请大臣的国菜。从此,我一直走在去故宫博物院的路上,查到了苏州菜在宫中的多方面历史。我与苑教授一起研究复原了“册封宴”、“宫廷苏宴”,了解到了苏州菜的文化高度和对世界的影响。
有一天,来了一位哈佛大学的药学科学家袁钧英,她看到红色的樱桃肉,问这红色的是什么?我回答说: “是红曲”,她告诉我,她每天在吃红曲粉,我想她是一位西药的科学家,为什么每天却在吃中国的红曲粉呢?我就问她为什么?她说:“红曲中有天然的太丁,是降血脂降血压的特效药。”为此,我对红曲进行了研究,原来这红曲入药从汉朝开始就有了,中风后人的行动十分笨重,而吃了红曲后可以改变症状而感到轻身。这让我顿悟:苏州菜受吴门医派思想的影响,其中有中医的养身之道,吃得清淡就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理念,在元朝吴门中的朱丹溪就写过《茹淡论》。因为苏州菜淡,往往被一些口重者说:“甜”。原来中国的“上工治未病”就是靠一日三餐吃得不生病,,厨师是半个医生。
我在创建“中国苏州菜博物馆”的研究中探索到苏州菜从旧石器时代走来,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代形成“饭稻羹鱼”和“主副食分开”的等特点,这是苏州菜的历史长度。于是我请苏州大学国学研究所编揖《历史典籍中的苏州菜》,整整30万字。有位学者告诉我,如果把文人笔记也列在其中足足够100万字,就是还要增加两本著作。苏州的小吃中,有一道小吃命名为“馄饨”:方方的馄饨皮象征“地”,细细的馅象征“天气”,包在一起就是天地不分、天地相裹、天地相融的“混沌世界”。“混沌”和“馄饨”,音和形都一致,仅是用偏旁区分一下而已,这文化含量远远要超过“云吞”和“牵手”,苏州的饮食应该受到吴门才子的影响,所以苏州菜中间的文化内涵很深。我曾经把这个想法在故宫学研究会讨论会上阐述了这个观点时,受到与会的国际著名学者的认可。人人都在赞美苏州的糖粥,我在介绍制作这碗糖粥的繁复的工艺时,让我感到苏州菜是苏州工匠追求完美、追求极至的工匠精神渗透于其中。苏州菜符合吴门医派的养身要求;受吴门才子思想的影响使其有文化内涵;又有苏工追求完美、追求极至的精神和物质体现。所以苏州菜厨艺才有资格进入宫廷。
我在这一座学校里确实学到了很多,但是我还不能毕业,顾笃璜老先生说:“苏州菜是全人类的!”他把“苏州菜”与他热衷的“昆曲”等同起来了,苏州菜必须要进联合国,我还要为此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