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株洲沿江风光带景观构建对城市文化的叙述

2019-01-12樊清熹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艺术家 2019年3期
关键词:株洲景观工业

□樊清熹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一、株洲市历史文化概况

株洲是在炎帝(神农)文化的土壤里茁生出来的城市,从7000人的小镇,到中国的工业重镇,再到如今奏响“两型”发展主旋律的长株潭三角之一,五千多年来神农文化的内核在此得以传承永续。古书载,神农氏“始作耒耜,教民耕作;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治麻为布,制作衣裳;首辟市场,互通有无;削相为琴,结丝为弦,作五弦之琴;弦木为弧,刻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1]”。炎帝的这六大功绩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缔造了中华古国的最早文明,结束了远古人类依赖兽肉野果为生的历史,使古老的先民迈进了农业文明。

株洲市位于湖南东部,湘江下游,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及现代工业城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由河东的旧城区扩展到河西的新开发区,形成了山环水抱的城市格局。湘江自南而北,由东向西流经株洲市区,其河床水面宽阔,水质优良,为城市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但洪水季节也给城市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经过多年努力,株洲市形成了以滨江路和沿江路为基础的防洪路堤,保证了城市的安全。

二、株洲沿江风光带的景观构建

株洲的总体定位为“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因此,在建设中,河西风光带的绿化方面保留了原有植物群落,再造原有环境体系;利用滩涂,营造特色湿地景观和沙滩美景。设置景观小品等文化景观,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有益补充,也是对株洲历史文化恰到好处的宣传。分层步道、广场、公共娱乐设施的配置,更是对“宜居”二字充分的诠释。改造后的湘江风光带是一条集自然、人文、城市景观为一体的绿色生态走廊和风光经济带,具有防洪、交通、游憩、景观、生态保护、文化宣传、历史缅怀等多重功能。在公共空间整体营造出了山、水、驳岸和植物群落组成的大地自然生态景观,打造出了“一江两岸十景”的景观结构,将临江而立的山、港湾、寺庙等资源结合起来,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相交融,塑造出了具有个性与特色的滨水景观。

(一)历史与现代的共生

景观叙事中的“共时性(Synchronic)”指的是景观要素,从古代遗迹到现代更新都处在同一时空中,在四维空间中作为共存的事物同时呈现。景观叙事中的“历时性(diachronic)”是指事件发生的时间序列,指时代在景观间有时间发展的序列,设计师循着时间的轨迹,把编排的故事逐一展现在场地上。两者同时出现时,容易引发人们对城市肌理的反思和对城市空间活力的关注。

湘江风光带的景观设计就结合了“共时性”与“历时性”,将距今5000多年前的神龙文化、革命期间的历史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老工业文化以及现在蓬勃发展的现代工业文化通过时间轴有秩序地呈现。

1.农耕、历史与红色文化的交织

数千年来,株洲都深受稻作农业和炎帝文化之惠,农业比其他地区发展速度快,发展程度也高。1995年,株洲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季稻亩产过吨粮的地级市。198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杰出稻农”称号的瞿永寿,也是我市醴陵人。因此,炎帝文化,也即神龙文化在株洲有着根深蒂固的渊源。

神龙广场主体建筑为19.97m高的神龙像,于公元1997年建成。头饰牛角,背药篓,手持耒耜,重现了神农氏“始作耒耜,遍尝百草”的文化先驱精神。巨型塑像下环绕着象征“太阳之神”的基台和以歌颂炎帝丰功伟绩为主题的大型浮雕和图腾柱。神龙像后方至神农塔前,是一条太阳能的小溪,或平缓,或激若瀑布。两旁的雕塑,如“抱布贸丝”“结丝为弦”“刻木为矢”等,再现了七千年前炎帝开创的农耕文化场景,为现代化的广场注入新的内涵。

大型浮雕《株洲故事》分为传说故事、历史故事和革命故事,且听笔者娓娓道来:炎帝神农氏尝百草创立医学,发明犁利于农耕,福泽万世;八仙之一的吕洞宾醉卧攸州,半壶杜康流入江使整条江水变为酒,此后此江就称为“酒埠江”;岳飞率部行军至茶陵高陇,见石壁下泉水喷涌,人马饮之顿觉精神倍增,遂手书“光泉”二字于石壁,于是此地被称为“光泉村”;朱熹与岳麓书院山长张栻同游南岳时途经株洲,曾在一草亭中歇息并讲学,此地后称“朱亭”;……1930年9月3日毛泽东主持召开红一方面军株洲会议;1927年朱毛会师于炎陵,并在茶陵建立中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2.老工业基地向现代工业城市的转变

在这个老工业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100多个第一都在这里诞生,不仅见证了株洲工业发展的历程,也留下了得天独厚的工业文化遗产。2012年,湖南省调查与录入的近现代工业文化遗产点165处,株洲就有35处,包括清代的矿冶遗产、“民国”时期生产车间和手工作坊以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现代工业遗产,堪称全省工业遗产群最大的城市之一。然而在近50年城市的开发过程中,这些历史遗迹往往因为处于黄金位置,在拆迁建设中淹没于历史。现在生活在株洲的年轻市民,大多对这些工业历史知之甚少。因此,加大对工业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增强对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是株洲推广工业文化的重中之重。

铁路的发展是贯穿株洲现代工业文明的主线,株洲也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1905年,清政府修筑的湖南第一条铁路——株萍铁路(株洲至萍乡)建成通车;1936年,粤汉铁路在此全线贯通;1937年,株萍铁路连接浙赣铁路,湘黔铁路在此开工建设,株洲逐渐成为中国南方铁路要冲。岁月迁徙中,许多的铁路线虽然已经荒废,但它们却被株洲人民所铭记。风光带位于一桥下侧的长达180米的铁路史版画,分别演示世界、中国、株洲的铁路发展史;从一桥下方的蒸汽火车头、电力机车火车头,再到和谐号动车,三个退役实体火车头无声地诉说着株洲的铁路枢纽历史;道路两旁的变电箱涂鸦也应景般的以不同时代的火车为主题,俨然一副卡通版的时空穿梭画卷。走下台阶,进入一座老旧的站台,一块斑驳地写着“株洲站”的站牌,一处乡村干部牵着小女儿在站台上候车的场景雕塑,简简单单几个布置就将株洲过去的记忆搬上了现代的舞台。

(二)人与自然的共生

1.自然植被

株洲地跨湘江两岸,属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润多雨,具有春温变幅大、初夏雨水多、伏秋天易旱、冬季颇严寒的特点。在建设过程中,为突出地域性,绿化带以本地的树种为主体。同时为了考虑经济和观赏价值,也引种了适合本地生长的亚热带优良种植树种。在水岸线带状种植湿生植物,形成优美的水岸线,滩地范围均保留原状植物群落,并采用本地挺水植物,水下可生长沉水植物。据史书记载,株洲的来历可能是由苦储之洲而来,始称储洲,后改为株洲。由此一说,栽种苦储林,林内配置观赏性灌木和草本,既纪念历史,也作休闲健身之处。

走在风光带的植物林中,我们发现很多植物前都有一块方形的瓷砖,上面刻着认养人的姓名和认养日期,这就是在湘江风光带长期进行的树木认养活动。风光带采取协议认养方式,期限为20年。认养费用全部用于湘江风光带树木或绿地的养护。市民可以认养一棵“成长树”后,让小树陪伴孩子一起快乐成长;也可以认养一棵“爱情树”,让它为你见证真情;企事业单位可认养一棵“文化树”,让公益理念长盛不衰。

2.滨水景观

湘江每年都要经历严峻的汛期考验,因此,防洪成为风光带不可避免的难题。风光带从设计到施工再到管理都认真分析了基地现有环境资源,巧妙地利用了原有水利防洪设施,延续了多层岸线的理念,通过花堤草滩、自行车道、广场平台和雕塑画卷等界面形式,柔化了原来生硬的防洪岸线,丰富了城市的滨水空间。位于上游的自然田园风貌区,现有植被良好,地势平坦辽阔。在“琴桥寄远”“芳洲鹭影”等景区运用“湾池”技术,对原有河滩地进行生态修复,保留原有芦苇景观群落,适当补种适宜生长的乡土植物,营造植物繁茂的鱼虾和鸟类迁徙的生态廊道,形成沿河湿地(水洼或者水泡),起到净化水体、防浪护堤等作用。“绿野仙踪”则是保护原有驳岸林地,形成原生态植物景观。“林溪踏歌”段保留大片桑树林,形成驳岸林地,从而营造宁静氛围,打造原生态植物景观,体现自然野趣。

此外,株洲河西沿江风光带还充分利用滨水特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滨水活动空间。“云路放歌”段的钓鱼台成为钓鱼爱好者周末休闲放松的圣地,能在繁华的都市觅得一处垂钓圣地是沿江风光给株洲市民提供的一大福利,让人们得以回归自然、休息放松。

结 语

株洲河西沿江风光带是株洲建设绿色城市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具有维持碳氧平衡、调节温度和湿度、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等生态效益,同时还具有体现城市文化、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活力、增强市民幸福指数的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株洲景观工业
株洲新时代输送机械有限公司
株洲新时代输送机械有限公司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株洲工业 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璀璨明珠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