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信孩子,享受“哇”时刻

2019-01-12文张菲菲

好家长 2019年3期
关键词:小班时刻成人

文张菲菲

以皮亚杰、维果斯基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认为,在生活和学习中儿童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是主动的个体。国外学者认为,“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是引领其幼儿教育各项决策和实践的核心儿童观,他们相信儿童拥有与生俱来的能力,这些能力不是教育者和家长培养出来的。作为一名中国幼儿教育工作者,在这些理念的影响下,我坚持将“相信孩子”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什么样的尊重才是真正的尊重,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科学、适宜的。当然,我也在不停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审视自己的理念与行为,深刻地认识到相信孩子的力量,充分享受因成人的相信与放手而让孩子产生的“哇”时刻。

一、相信孩子,享受孩子自理自立的“哇”时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自立歌》中这样写道:滴自己的汗水,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汉!

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生活中,成人经常会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剥夺他们自己尝试、自我服务的机会,常常在孩子还没主动求助时就想当然地认为他们需要帮助。比如,我遇到过这样一位年轻的小班老师,她每天午餐时都会给一名自理能力较弱的孩子喂饭,因为这个孩子总是不能自主地拿勺,需要有人在旁边不停地提醒、帮助,该老师一直认为“他自己吃饭时真的会乱成一团糟”。在老师的“帮助”下,这个孩子一直处于“饭来张口”的状态。后来,我反复地强调“相信放手”的重要性,并一再暗示老师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与她分析她的做法:这样做只会伤了孩子自我独立的自尊心,阻碍其自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令孩子从小产生一种不良的意识——我什么也不会干,我什么也干不好,有大人帮我就行了。在我的多次劝说下,这位老师开始尝试相信孩子,逐渐放手,坚持耐心引导和等待,让孩子自己学会照顾自己。果然,这个孩子逐渐变得不再等待别人的帮助,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学会了自主独立进餐,并且其他方面的自理能力也随之增强,生活中拥有了更多的自信。后来据其父母反映,在生活中,每当有成人主动提供帮助时,他都会自信地说:“我能行,让我自己来!”

所以说,当我们相信孩子,放开双手时,你会发现孩子真的能行。一名小班的孩子,刚开学那段时间,每到中午睡觉时,就坐在床边一动不动,原因是他不会脱鞋子、脱衣服。我们与其家长交流时,家长也认为这么小的孩子不会穿脱衣物是很正常的事,他们不相信3 岁孩子可以做到这些。老师便运用儿歌、游戏的形式手把手地教这个孩子,并及时进行家园同步的指导,很快他便能够完全自理了。当家长看到短时间内孩子的变化,高兴之余也表示以后要多相信孩子。其实,在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上,不仅仅要相信孩子,放心放手,还要采用“授之以渔”的方法,多给孩子一些引导,多给他们一些实践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发展。这样,成人就不会成为孩子生活问题的“承包者”,孩子也不会养成依赖的习惯,有助于培养其自我成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即便当他因为自身能力的问题无法达成目标时,我们也要耐心细致地加以引导,并辅以鼓励性语言(如“你可以的”“我相信你会干好的”等),这样不仅可以协助他成功,而且还不会挫伤他的积极性,从而在生活上培养其勇于面对困难、坚强、独立、自信的良好个性品质。

二、相信孩子,享受孩子自主探究的“哇”时刻

我们不仅在生活中会因为各种原因为孩子包办代替,不时给孩子以“指导”,在孩子思考、解决问题时很多老师和家长也会不自觉地替孩子包办。有时孩子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成人不是去引导孩子主动思考解决的办法,而是直接告知其方法,更有甚者还会替代解决。长此以往,孩子都不会主动思考了,更谈何探究或是解决问题?比如,小班后期,班里有很多孩子变成了“十万个为什么”。开始时,我觉得孩子有强烈的探究欲望,都及时给予解答,但后来却发现“为什么”成了一些孩子的口头禅,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主动动脑筋去思考,而是直接向老师求助。于是,我改变了做法,每当他们有问题时,都建议他们自己先思考原因或寻找解决方法,或是陪着他们一起探究答案。渐渐地,通过这样的引导,他们能自己主动思考了,而且探究行为也越来越多。所以说,我们要相信孩子,放手让他们自己先去探寻答案,适时地给予帮助和引领,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大功告成”,跑来告诉你“这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好主意”“瞧我这样做怎么样?”“我想到办法啦!”这样一来,孩子对事物的探究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保持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当然,有了自主探究、尝试的成功经历,孩子也一定会更加自信。

三、相信孩子,享受孩子积极交往的“哇”时刻

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成人也要给予孩子信心和支持,做到少干预,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交流、沟通,相信他们可以自己解决同伴间的冲突和矛盾。每一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我们充分地相信他们,学会放手,耐心地等待与引导,就一定能看到成功的“哇”时刻。

一次亲子春游时,两个孩子发生了一点小矛盾,他们便向大人们求助,希望大人介入协调处理。我在听他们各自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阻止了成人各种“帮忙”的行为,明确地告知两个孩子,矛盾是他们俩自己产生的,需要自己去协商解决,并告知他们我们相信他们一定能处理好。结果,不一会儿的工夫,他俩又和好如初了。其实,孩子之间难免发生争执,成人不可能总是伴随左右,为他们解决所有的问题。这些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正是给孩子创设的宝贵的成长“考题”,让他们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和适宜的方式处理与同伴的矛盾,积累交往技巧和经验。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孩子发生交往冲突或问题的时候,多一分耐心,多一点等待,多给孩子一点解决问题的空间,充分地相信孩子,激发他们的自信和热情,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一切,自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他们社会性的发展。

四、相信孩子,享受孩子勇敢坚强的“哇”时刻

小班新生刚入园时,许多孩子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然而,更让人担忧的是许多父母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的状况。每当看到这种情形,我就忍不住会开导这些家长:我们始终坚持的导向就是“相信孩子”,因为孩子具有成人不可小觑的能力,当我们用信任的眼光看待他们时,他们就一定会朝着那个方向前行,家长以后也一定会看到孩子们带来的“哇”时刻。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太阳”,是在全家人的呵护中成长起来的宝贝。这些孩子来到幼儿园后,很脆弱,经不起挫折,甚至有的孩子遇到一点点小问题就哭鼻子。为了锻炼这些“小太阳”,我专门组织了一次秋游,这次秋游我们策划的是远足活动,在家长群里讨论这一提案时,当即就有家长投反对票,他们觉得这么小的孩子一定不能走完1 公里的路程。当然,通过最后的讨论,大家觉得还是要相信孩子,给予他们挑战自我的机会。果然,在教师和家长们积极的鼓励和引导下,所有孩子都愉悦地完成了任务,没有一个孩子要求家长抱,也没有一个孩子掉队。当到达终点时,我们看到了每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和满足,家长们也纷纷表示看到了相信的力量。

相信孩子,就是给予孩子成长的动力。教养孩子,有时候煞费苦心的设计不如“无为而治”。请家长相信孩子,一同感受相信背后的力量,尽情享受并伴随其中的“哇”时刻吧!

猜你喜欢

小班时刻成人
冬“傲”时刻
捕猎时刻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成人不自在
Un rite de passage
街拍的欢乐时刻到来了
一天的时刻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分成三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