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间文化精粹 建构特色园本课程
2019-01-12左丽云
文 左丽云
一、实施背景
以《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引领,在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实施背景下,通过对已有教科研成果以及社区教育资源的分析,立足《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结合镇江民间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对民间文化与幼儿园综合主题活动融合适宜性进行动态思考,建构适合幼儿实际发展需要的民间文化与幼儿园综合活动渗透融合的园本课程,由民间游戏延伸到一日生活,注重观察、追随和评价,实现资源和实施经验有效积累。在追随幼儿发展的课程实践中摸索,通过探索、发现、体验与表达,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建构传承民间文化精粹的园本课程。
二、课程内容
从地域适宜性、年龄适宜性,个体差异性考虑课程的内容,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需要和发展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选择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民间文化教育内容,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民间文化与综合主题活动课程内容为享民间文化之乐、赏民间艺术之美、诵民间文学之萃、品民风民俗之味;寻找民间文化与综合主题活动课程的结合点选取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渗透到课程中,让幼儿接受民间文化的熏陶,赋予幼儿园课程镇江本土的特色。
在实施综合活动课程的同时对增加的民间文化课程进行审议选择,通过整合和拓展,建构具有民间文化特色的课程,在基础课程中融入传统民间文化特色,将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风民俗活动等渗透并整合于幼儿园的课程中,实施“享民间文化之乐、赏民间艺术之美、诵民间文学之萃、品民风民俗之味”的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途径
(一)团队民主研发,项目推进落实
民间文化课程建构集聚了教师、专家、幼儿、家长及社会人士的智慧,专业引领保证了园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教师是园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和核心力量,从尊重理解幼儿出发,由教师担任课程项目负责人,教师课程意识由微观走向宏观,由片面逐步完善,在获得专业成长的同时推进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渗透主题活动,融入一日生活
教研团队制定年度、学期主题活动计划,整体架构、调控活动的实施进度和质量,梳理、修订各年龄段不同类型民间文化活动的教育目标并融合到各主题计划、周计划过程中,将民间文化与课程融合,与一日生活环节融合。开设民间童谣、民间音乐说唱、民间艺术风格的晨操律动和扔沙包、跳皮筋、“石头、剪子、布”、丢手绢等民间游戏,让幼儿乐在其中。在过渡环节中,手指游戏、翻绳花这些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的简便民间游戏能够帮助幼儿学会合理安排时间,缓解过渡环节忙、乱、急等无序现象。午睡前后可以用民间故事伴随着幼儿的穿衣、起床。
甄别和选择中国七大传统民俗节日——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立夏、中秋、重阳,渗透到语言、社会、科学、健康、艺术等各领域教学活动中,丰富幼儿园课程活动,引导幼儿了解、感受习俗。
民间文化与主题融合,注重幼儿形成有关学习和知识的积极体验,养成良好的社会情感和学习动机。积极拓展镇江民间文化主题活动,将民间文化“打大麦”融入中班主题活动“秋天多么美”中,将民间表演艺术“摇旱船”和“点炮仗”整合到“新年到喜洋洋”主题活动中,丰富主题内容,拓展幼儿认知。
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动作发展实际情况,选择促进动作技能发展的民间和游戏与户外活动整合,如用“割韭菜”“骑白马 上丹徒”的游戏配上童谣,两两一组进行热身;“编花篮”游戏通过左右两个方向的交替,锻炼幼儿的腿部力量和单脚站立的平衡能力;用擀面杖在身体上“擀皮”,由快至慢做几遍,一边念一边擀身体,放松肌肉和身心。
区域游戏是民间文化的主阵地,融入了大量的民间文化元素,在生活区穿线绷、抓毂子、翻绳花;表演区中,几根绸带、几双筷子,可以演变成马鞭、缰绳、鼓槌;美工区中,扎染布、绣花绷、画脸谱……幼儿自主设计游戏场,寻找小棒、石子、陀螺、玻璃球等材料,在游戏中学习观察、操作记录与交流分享。
(三)因地制宜,教育环境调整
1.与人文历史相融,创设有故事的环境
3~6 岁的幼儿正处在身、心、智快速发展的阶段,环境适应、生存的经验和能力逐步积累形成。依托地方本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丰富内容和元素,挖掘和拓展幼儿园课程资源,让民间文化、民间故事、地方戏曲、小吃、服饰、特产、方言等在课程中呈现,如:恒顺醋文化、锅盖面文化、鼎大祥布文化、三山风景文化、三怪美食文化、三国历史文化……让幼儿在我们用心准备好的环境中生活和游戏。
2.与自然相融,创设有生机的环境
幼儿园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养眼、养身、养心、养性情。幼儿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认知的树木品种,感受花叶的芬芳,观察草虫的变化,感知雨雪的冷暖,在生活环境中体验学习。
3.与资源相融,创设有价值的环境
我们定期邀请社区民间艺人来园进行摇旱船、踩高跷、唱锡剧、抖空竹等民间艺术表演,这些活动拓展了幼儿的视野。幼儿园的墙面、走廊、楼梯都能看到民间文化的元素,如老宴春、鼎大祥等镇江老字号;西津渡、蒜山公园都被搬进幼儿园,每一处都散发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四)家园、社区共育,多方位并进
1.家长助教团
开展家长助教进园进班活动,让家长能够客观、真实地感受园所营造的教育环境和感悟园所传递的教育理念,并成为课程实施的助力军。园所鼓励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镇江民间游戏、童谣等,丰富教育内容;邀请有特长的家长来幼儿园表演;鼓励家长与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民间游戏,一起游览家乡的名胜古迹,一起进行亲子制作活动等,把家长的角色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2.亲子活动
在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全园家园亲子活动——民间游戏大联盟,花样跳绳、牛皮筋、接沙包、抓毂子等游戏活动让家长领略到民间游戏的快乐;开展以“体验”为核心的种植观察、游戏观察、进餐管理等,帮助家长建立课程意识,形成科学的教育认知和观念,促进亲子关系、家园合力。
3.社区教育基地
社区是对幼儿生活成长朝夕相伴的人文环境,蕴藏着大量的民间文化资源。园所可以组织幼儿参加所属黑桥社区的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表演活动,与社区一起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在充满地域文化的氛围中,让幼儿学习传承民间文化。
四、课程评价
●计划和活动目标建立在了解幼儿发展实际的基础上。
●内容、形式、材料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实施过程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满足发展需要。
●兼顾综合全面和个体差异,注重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评价,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进步。
●教师的指导介入有效,关注幼儿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促进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
坚持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在园本课程建构过程中,从丰富的民间文化中汲取资源,从理念到行为经历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幼儿的发展要求我们幼教人不能松懈,且行且思,一路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