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与社会“馆舍学习”实践探索

2019-01-11黄科飞北京师范大学附属杭州中学浙江杭州3100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8年35期
关键词:雷峰塔西湖博物馆

黄科飞(北京师范大学附属杭州中学,浙江杭州 310000)

馆舍学习是基于资源整合、跨学科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引入博物馆教育资源,可以将单一的学科教学转变为“学科教学+博物馆拓展教学+多学科统整”。另外,从学科的特点和地位来看,馆舍学习如果能够真正实现从“静态的维持性学习”到“动态的立体性学习”的转变,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价值就能得到最大化的实现。为此,我们把“博物馆”学习和课堂内外的学习结合起来,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形成一种学习合力,从而探索这个学科学习方式改变的新视角。下面,笔者概括和总结了近年的相关教学实践,以求教于同行。

馆舍学习包含两个维度:第一是以博物馆学习为主;第二是在教室里利用在线资源学习为主,也就是博物馆资源支持下的学习。完整的“馆舍学习”包括博物馆环境下的体验式学习、问题驱动下的探究学习、学习单下的综合性学习、馆舍合作互动学习等四个方面。

一、博物馆环境下的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博物馆为体验式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最佳实践环境。在基于实物的体验式学习模式的指导下(见图1),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研究甚至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触摸藏品,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亲历来进一步理解、验证课堂所学的理性知识,并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下实践所学技能,从而弥补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书本知识、缺乏直接接触经验的不足。教师利用博物馆的各种资源,将珍贵的历史文物或文物古迹与相关的情境融入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中,为学生设计一种博物馆情境,而学生可以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体验学习,撰写心得体会。

图1

博物馆里沉浸式、体验式的学习,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与实践,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与培养。例如,在对杭州这座城市相关学习上,我们挖掘了许多博物馆资源。中国茶叶博物馆、杭州伞博物馆、张小泉剪刀博物馆、杭州眼镜博物馆等都诉说着杭州的人文情怀。学生通过利用暑期制作小报、撰写小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等活动,了解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及发展沿革。在成果展示中,周甜同学撰写的《灿烂的西湖文化》、章越同学撰写的《杭州的水文化》、张至也同学撰写的《悠悠大运河沧沧载古今——杭州变迁与京杭大运河》、章昱同学撰写的《漫谈杭州的历史变迁》、范丽珠同学撰写的《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对杭州发展的影响》等都对身边的历史文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相关论文在区“中学生历史与社会小论文、调查报告”评比中荣获了二、三等奖。

二、问题驱动下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社交能力

探究式学习的关键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即实现学生的自主知识建构,这与博物馆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一致。将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入博物馆教育,是推进教育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通过探究实践,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敏于思考和勤于动手的积极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管理等社交能力。例如,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等,笔者组织了实地考察雷峰塔、盖叫天故居、浙江省博物馆和南宋官窑博物馆的活动。笔者先让学生们收集关于雷峰塔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然后进行合作交流,一起制作课件。雷峰塔的考察活动,使学生了解雷峰塔的传说所具有的人文内涵,既能提高学生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能力。对杨公堤盖叫天故居的考察,使学生们了解了盖叫天的艺术成就,了解了修复盖叫天故居的意义。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制作课件,撰写论文。走进浙江省博物馆和南宋官窑博物馆进行的实地考察、认识博物馆“无形遗产”价值时,学生进行了陶瓷制作,并撰写了参观后记。

三、学习单下的综合性学习挖掘学生个体发展潜力

学习单是将博物馆、教师和学生三者连接起来的纽带。教师围绕教材内容,设计了一个研究专题,学生围绕学习单,开展主题式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历史发展脉络中发现不同博物馆蕴含的价值追求。随着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演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学习单的运用在博物馆中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例如,在“西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走访、参观、体验、交流等学习方式,归纳概括了以下两个分类:

1.传说西湖:凄美爱情质朴情怀。综合性学习对象:白娘子的传说;凄美的断桥情缘;感伤的梁祝化蝶;惹人怜爱的钱塘苏小小。

2.人文西湖: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人文情怀梦萦西湖。综合性学习对象为苏东坡、林和靖(诗人),盖叫天(艺人),胡雪岩(商人)。第二部分:历史的凝固与创造。综合性学习对象为万松书院,南宋官窑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馆。馆舍活动,调动了学生们的兴趣,使其建构新的知识,并内化为学习能力、个人综合素养。

四、馆舍合作互动学习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一)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全景教学空间

“互联网+”时代让全景教学成为可能,它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边界,无限扩大教学活动开展的场所和学习发生的视野,全方位打造360度教学空间,充分发挥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与技术之间的互动优势。博物馆将展品资源、活动预告、活动音/视频、学习单及教师指导手册等相关活动材料上传至学校微信公众号,师生可以使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网络设备,在教室、博物馆、家中、走道上等校内外一切场所搜集资讯,在线整理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享和展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以网络论坛、在线学习等形式为课程学习搭建交流平台。比如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一个“校园论坛”栏目,由教师指导学生担任论坛版主进行管理,专门讨论“馆舍学习”的相关内容。也可以将课程制作成微课进行传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重复观看,并能够就所学、所听的内容对教师进行评价,达到教师、学生之间的趣味互动,让学生快乐学习。

(二)拓宽馆舍学习育人渠道,构建多方协同教学模式

“馆舍学习”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往往会综合多个学科的知识,这就需要各科教师协同作战,相互沟通、交流,相互探讨、学习、协调和合作。同时,可以邀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入教学活动,为学生传授在其专业领域连教师也无法企及的专业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扩充学校课程的内容。为此,我们与博物馆开展了长期合作机制,开展多方协同教学模式,具体的学习方式有:

1.公开课

例如,在让学生整体感知西湖的历史、初步理解西湖文化的内涵教学时,笔者采用公开课的形式,在“走进西湖”的公开课上,阐释了西湖的文化特征和底蕴。

自然层面:西湖的形成和发展(人与生存环境)。生活层面:杭帮菜的饮食文化(人与世俗生活)。人文层面:孤山闲逸文化(人与山)。雷峰塔中的民间传说文化(人与塔)。学生以小品、短剧、答记者问等多种形式来表现西湖文化的内涵和特点。雷峰塔集历史、宗教、传说于一身,学生们用“导游解疑”的形式表现雷峰塔的民间传说文化,领会到许仙和白娘子的传说,赋予了雷峰塔一种历史“生命”,使人们对她充满了人间美好的感情,多了一份人文意蕴。

2.走出去

走出课堂,走进馆舍,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开放性教学方式之一,也是馆舍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在南宋官窑博物馆教学中,从远古到现在,从陶到瓷,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清晰再现。尤其是学生可以通过实物,以及博物馆里利用场景再现与现代科学技术展示古代人们制瓷的全过程。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是不可能体现的。更重要的是,在南宋官窑博物馆里,学生们都带着自己的问题去看、去感受:为什么要把这些碎瓷片拼起来?它们还值钱吗?带着问题参观,带回问题探究,学生对南宋官窑陶瓷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加深了,推动了课堂教学与博物馆资源的有效结合。

(三)线上线下联动,实施立体多维的混合教学

我们在线上线下联动的混合式教学中,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性,同时也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调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关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同时,更关注师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相互沟通、交流和互动。

实践表明,馆舍学习的课程设置在依托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程标准的同时,寻找博物馆资源中可与之结合的“点”,以“点”为突破口,结合地域特点,根据各个博物馆的特色可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开发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使其养成良好的综合素养。的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使其养成良好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雷峰塔西湖博物馆
鲁迅与“雷峰塔的倒掉”事件*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博物馆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浙江杭州雷峰塔
露天博物馆
当西湖遇上雪
要善于统筹解决两难问题
雷峰塔一二三四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