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考选做题反思选修课程的教学
——以《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为例
2019-01-11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江苏泰兴225400
曹 阳(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江苏泰兴 225400)
高考试题不仅服务于人才的选拔,而且对平时的教学极具指导意义。由江苏省高考选做题反思作为现行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延展的选修课程教学,笔者认为,其状况不容乐观,教师须认真研究并努力加以改变。
一、高考选做“真题”再现和分析
2018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第36题:B【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2017年12月20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特朗普政府提出的税改法案。美国的税制分联邦税、州税及地方税。此次特朗普总统推动税收改革只包括联邦税,不涉及州及地方税。特朗普宣称,减税主要是针对中产阶级,像他这样的富人并不会从中受益。但是,据美国经济学家和媒体测算,该税改方案的减税计划中50%的减税利益,都会流向美国社会1%的巨富阶层家庭。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美国税制体现了美国国家结构形式的哪些特点?
(2)从国体的角度对特朗普税收改革进行评析。
解析:本题以美国税改法案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角度设问,将问题与直观的情境有机结合,考查考生对美国国家结构形式、国体与政体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两个问题的呈现具有一定的递度,答案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虽然不能从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但考生可以根据情境,进行书本知识的整合和迁移生成答案。第(1)问,要求分析美国税制体现了美国国家结构形式的哪些特点,学生分析时要结合材料,从国家结构形式看,美国是典型的联邦制国家,美国的税制分联邦税、州税及地方税,体现了联邦与州分享政治权力。特朗普总统推动税收改革只包括联邦税,不涉及州及地方税,体现了联邦与州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第(2)问,题目要求从国体角度对特朗普税收改革进行评析。学生分析时要着眼于国体即国家性质,是由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的。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产阶级居于统治地位。美国总统特朗普税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了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
试题主要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两个问题要求学生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书本知识和自己“知识库”的相关知识,用清晰的层次和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结果。这种命题生活气息浓厚,时效性强,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问题情境创设巧妙,立足于情境对展示学科核心素养的“桥梁”作用,有效地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选考试题避免单纯的知识考核,突出对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应用性和时政性的考查,突出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突出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扩展和推移的考查,这对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二、高中思想政治选修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高考的导向性非常强,“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似乎是不变的定律。选修课的开设和教学与高考的导向息息相关,完全取决于考纲的要求和范围,怎么考就怎么教。按照江苏的考试模式,思想政治考试分ABCD四个等级,不计入总分,从招生政策来看,只要达到“C”等,即参考人数的前95%,就不影响被本科院校录取。思想政治高考内容包括192个必考考点和30个选考考点,厚厚的一本选修教材,就考了一道12分的主观题,而且从近两年考试来看,题目的综合性、灵活性越来越强,平均分也不高。于是,教师和学生往往都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将“圈点勾画”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对照考点划书本、读书本,或者干脆抛开书本,只记一些条条杠杠的死知识去应付高考。
高中政治选修课程的开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与必修模块相比教学难度较大,如《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这本教材,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枯燥,要记忆的东西很多,教师对某些国外的政治制度也没有深入的了解,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学生对于国外的政治现象和一系列的国际组织缺乏直观的感知,高中政治选修课程在高考中的“有用性”也不断拷问着师生。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就是照本宣科,拘泥于教材内容,缺少情境性和灵活性;教学方法以说理和灌输居多,缺少领悟、感受以及丰富的想象。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死的,没有内化的过程,更没有知识的生成、能力的提升和素养的养成。
三、高考选做题对教学的几点启示及建议
1.教师要修正教学观,深化对课程性质的理解,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德育工作的基础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仅具有应试的功能,更具有德育的特有功能。从课程目标看,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担负着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历史重任。相对于必修课程,思想政治选修课程更显现学科的“专业拓展”特征,具有“探究性”的色彩,它采用“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把政治学科知识与国际政治经济现象有机结合,把学生个体生活经验与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实际统一起来,引导学生探讨、思考问题,了解真实的国际社会,拓宽国际视野,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学习过程中内化于心的学科内容的沉淀,是基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运用学科知识与方法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所展现出来的具有学科特色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它不是自发形成的,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必须坚持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教师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的立场上,认真落实课程理念,践行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把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联和差异性,以知识整合落实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选修课程的设置与必修课程的实施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但现行的教材二者在内容上却是相互交叉又相互融合的,既相互关联又有差异。从具体知识点上看,《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与《政治生活》的关联之处有: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与必修《政治生活》在很多知识点上是相近相关的,选修教材是对必修教材的延伸、补充、拓展,在内容上弥补了必修内容知识体系上的缺憾,在知识上更全面,在理论上更系统。因此,在学习选修模块时,有必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引导学生把两个模块在思维上构建成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兴趣和升学需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围绕议题,展现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设计,注重教学的实践性与生成性的统一
强调答案的生成性是高考命题的一大特色,考生只有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经过理性的判断、分析、论证、整合才能“生成”有效的答案。上述高考例题第(2)问正是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和要求的。基于此,教学过程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落实,更要着力于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及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构建学科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课程,引领学生在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社会生活领域中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
设计活动型教学课程,关键在于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具有开放性、引领性的议题,通过学生主动体验探究的活动,把内容目标与教学提示有机整合起来,使“知识内容依托活动”“活动过程提升素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充分了解,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精心设计出活动方式和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分析领会教材,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在主动感悟、积极参与、乐于合作、勤于探究中达到对知识的内化和对应的结构化处理。
例如,在讲授“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这一专题时,可以采取答记者问的方式,先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东盟、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欧盟,每组围绕各国际组织的成立、地位、运行方式、宗旨、原则、职能、中国与该组织的关系等,搜集材料,由组长汇总整理。课堂上先由各组长介绍自己所代表的国际组织的概况,可以用文字、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展示,然后由其他小组的同学就自主学习中的疑惑、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质疑、提问,各组长作为主发言人释疑,小组其他成员作补充发言。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总结、评价和提升,从而使学生对各具特色的国际组织有更清晰的认识。
4.研究高考案例所传达出的趋向,优化案例,坚持教学的过程性与探究性的统一
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选取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充分体验角色,自主分析或与他人讨论分析案例,运用所学知识或观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能运用到类似案例描述的社会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获得的是自己理解了的能驾驭的知识或经验,是具有真实背景的知识,而不是抽象的、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知识,真正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运行模式是:学生解读案例—师生共同探究总结—教师推出新的案例—设疑问难—学生研究新案例—学生交流—教师评价归纳。
优化案例的关键在于问题情境的创设,设置恰当的情境,是展现学生核心素养的不可或缺的维度。问题情境的选择既要富有情节,增强吸引力,又要围绕主题,有助于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既要关注情境的多样性、复杂性,又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多维性;既要有丰富多彩的、真实的生活化素材,又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层层推进的设疑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再现、归纳和重构;既要综合观点,又要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由于思想政治课本身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选用当代国际社会中发生的学生比较关注的重大时事作为案例来充实教学内容,真正体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和“基于案例、基于情景、基于问题”进行学习的理念。
除此之外,选修课程的教学根据不同的内容还可以采用讲授法、归纳法、比较法、启发思维法、知识迁移法等。教无定法,教要得法,教师只有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才能突破选修课程教学的“瓶颈”,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