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搏”、“治”新证*

2019-01-1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方寸伤寒论阴阳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

范登脉

自王国维提出古文献考证的“二重证据法”以来,利用出土文献校读、订正传世文献的学术著作蔚为大观,于省吾、闻一多导夫先路,裘锡圭、季旭昇等继踵于后,形成了古文献考证的“新证”派。兹踵前贤,作《伤寒论》新证二则,就教于方家。

“相搏”之“搏”

钱超尘先生在近年来发表的论文[1]及《伤寒论校注》后记《摶与搏之考辨》[2]中提出:《伤寒论》中的“搏”皆当作“摶”,训聚合。影响甚大。

按,此校可商。“專”、“尃”作为文字构件,俗书诚多混用不别。如《周礼·考工记》:“搏埴之工二。”《释文》云:“搏,李音团,刘音博。”《汉书·五行志上》:“传以洪范。”颜师古注:“‘传’,字或作‘傅’,谓附著。”即其比。由于“摶”、“搏”二字俗书同形,写本、刻本往往互误,所以保存在注疏、字书中的“摶”、“搏”二字义项也往往出现参差互误之处。遇到此类现象,定本录校作“摶”或“搏”,当据上下文意、二字之义、其他旁证而定。

首先,钱先生文中所举证据,只能证明“搏”、“摶”二字古书有混用现象,而不能证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搏”一定是“摶”字之讹误。

“搏”从“尃”声。《说文·手部》:“搏,索持也。”即今之“捕”。据《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搏”的本义及引申义项有:①搜捕;捕捉;②执持;握持;抓着;③拾取;攫取;④击;拍;⑤对打;相斗;⑥(脉)动;⑦通“膊”;⑧通“傅”,附着;加上等[3]2044。其中,④、⑤、⑧的义象特点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之物”结合在一起。《释名·释床帐》:“搏壁,以席搏著壁也。”《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著。”又《根结第五》:“故曰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又《本神第八》:“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又《营卫生会第十八》:“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眠。”又《寒热病第二十一》:“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又《胀论第三十五》:“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又《水胀第五十七》:“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又《贼风第五十八》:“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又《玉版第六十》:“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又《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又《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是阳气有馀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馀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又:“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又:“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又《九宫八风第七十七》:“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又《九针论第七十八》:“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癕脓者也。”又《岁露论第七十九》:“虚邪入客于骨而不发于外,至其立春,阳气大发,腠理开,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此两邪相搏,经气结代者矣。”因为这一义项的“搏”与“薄”音同义通,所以古籍又常常使用“薄”字记录。《广雅·释诂三》:“薄,聚也。”又《释言》:“薄,附也。”王念孙《疏证》:“薄之言傅也。”《文选·谢灵运〈过始宁墅〉》:“拙疾相依薄。”李善注引韩康伯《周易注》曰:“薄,谓相附也。”《易·说卦》“雷风相薄”陆德明《释文》引陆云:“薄,相附薄也。”《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又《疟论篇第三十五》:“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又《举痛论篇第三十九》:“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又《厥论篇第四十五》:“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又《脉解篇第四十九》:“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又:“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又:“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薄,故恐也。”又:“所谓甚则嗌干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干也。”又《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又《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又《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愿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闻乎?”又《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风湿相薄,雨乃后。”又:“湿蒸相薄,雨乃时降。”又:“畏火临,溽蒸化,地气腾,天气否隔,寒风晓暮,蒸热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又:“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又《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所以,据上下文,凡是义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性质之物”结合在一起的,字当录作“搏”。

按,“搏”在《伤寒论》中多与“相”字组合成词,作“某某相搏”。如“阴阳相搏”、“寒虚相搏”、“寒气相搏”、“浮虚相搏”、“风虚相搏”、“阳实相搏”、“高章相搏”、“惵卑相搏”、“风气相搏”、“浮紧相搏”、“微紧相搏”、“风湿相搏”、“浮芤相搏”、“浮涩相搏”等,是义涉“两个不同性质的物”结合在一起的。考《伤寒论》第九十七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也是义涉“两个不同性质之物”结合在一起的。所以,《伤寒论》诸“相搏”之“搏”字当录作“搏”,了无疑义。

此外,《金匮要略方》中尚有“实气相搏”(《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风湿相搏”(《痉湿暍病脉证第二》),“寒虚相搏”、“风血相搏”、“枯泄相搏”(《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虚寒相搏”(《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邪正相搏”(《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浮濇相搏”(《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坚数相搏”(《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热潜相搏”、“热止相搏”、“沈伏相搏”、“虚难相搏”、“寒水相搏”、“沈紧相搏”(《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风寒相搏”(《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寒虚相搏”(《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作“搏”不误,但有点校者[5]据钱先生之说,改“搏”为“摶”,亦误。

“合治之”之“治”

《伤寒论》在一些散方、丸方下常论及药物的制备及煎服法。如“五苓散”下云:“右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瓜蒂散”下云:“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又:“右二味,各等分,异捣筛,合内臼中,更治之。”“半夏散及汤”下云:“右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乌梅丸”下云:“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牡蛎泽泻散”下云:“右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十枣汤”下云:“右三味,各异捣筛秤已,合治之。”对于以上所引之文中的“治”字,各种《伤寒论》整理本及教材均未出校。

谨按,核诸上下文义,“治”字当训打碎。考“治”无打碎义,打碎之字当作“冶”。《说文·仌部》:“冶,销也。”本义为熔炼金属,引申为熔化,粉碎。因为俗书“冫”或书作“氵”[6],故有此误。如甘博003《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五:“寒地狱者八方冰山。”S.6825V想尔注《老子道经》:“散若冰将汋。”“冰”字并从“氵”[7]27晋·爨宝子碑、魏·司马昇墓志、隋·张涛妻礼氏墓志“冰”亦从“氵”[8]32。S.2832《原文等范本·妹亡日》:“岂谓春芳花果,横被霜霰之凋。”“凋”字亦从“氵”[7]85。甘博003《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五:“冻杀众生。”“冻”亦从“氵”作“涷”[7]89,魏·贵华恭夫人墓志“冻”亦从“氵”作“涷”[8]178,《说文·仌部》:“凊,寒也。从仌,青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慄而寒。”“凊”字作“清”。并其比。

与《伤寒论》同样用法的“冶”字,也见于《流沙坠简》和《武威汉代医简》。《流沙坠简》“方技类”收录有以下医简:“冶药以和膏,炊令沸,涂牛领,良。”[9]“冶药”盖即将诸药打碎。《武威汉代医简》:“治咳上气,喉中如百虫鸣状卅岁以上方:茈胡、桔梗、蜀椒各二分,桂、乌喙、姜各一分,六物冶合和,丸以白密,大如婴桃,昼夜含三丸,消(稍)咽其汁,甚良。”又:“治伤寒(遂)[逐]风方:付子三分,蜀椒三分,泽舄五[分],乌喙三分,细辛五分,术五分。凡(五)[六]物,皆冶合,方寸匕酒饮,日三饮。”又:“治雁声□□□言方:术、方风、细辛、姜、桂、付子、蜀椒、桔梗,凡八物,各二两,并冶合,以方寸匕先餔饭米麻饮药耳。”又:“治诸癃石癃出石、血癃出血、膏癃出膏、泔癃出泔,五癃皆同乐(药)治之:术、姜、瞿麦各六分,兔糸实、滑石各七分,桂半分,凡六物,皆冶合,以方寸匕酒饮,日六七,病立愈,石即出。”[10]例多不备举。

裘锡圭[11- 12]早在1980年就撰文指出:“在《五十二病方》中还经常提到‘冶’这种处理药物的方法。帛书整理小组注:‘冶,《医心方》卷二十二引《集验方》“已冶艾叶一筥”,冶字日文训释为碎。帛书医方中冶字都是碎的意思。”

以上我们通过文字核心义象分析,并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读,认为,《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相搏”之“搏”字不当改作“摶”,“合治之”的“治”当作“冶”。

猜你喜欢

方寸伤寒论阴阳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方寸之处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长征精神永驻方寸
方寸天地刻人生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邮品话改革 方寸铸辉煌——方寸邮票见证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