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甘仁医案研究进展*

2018-01-18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医案研究进展外科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唐健嫩 李其忠△

丁甘仁(1866- 1926年),名泽周,字甘仁,江苏武进孟河镇人。丁氏对历代医籍钻研甚深,医道渊博,学术精良,造诣至高。收载丁甘仁医案的主要著作有:《孟河丁氏医案八卷》、《丁氏医案十五卷》、《医案讲义》、《喉痧症治概要》、《喉痧病案》、《思补山房医案》、《孟河丁甘仁先生晚年出诊医案》、《丁甘仁临证医集》、《丁甘仁医案》、《丁甘仁医案续编》等。据最新出版的《丁甘仁医学全集》[1]上篇收载丁氏医案多达一千余例。

丁甘仁医案,医理精深,辨证清晰,用药特色明显,理法方药俱全,对后学颇有指导和启发意义。尤其是自2012年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项目丁氏内科临床传承研究基地的成立,对丁氏流派、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用药特色、医案医话等的研究更趋深入、系统。但自2008年吴氏[2]“丁甘仁医案研究现状”发表以来,对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鲜有系统梳理的文章发表。故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丁氏医案的近年研究进展作一深入、系统的梳理。

丁氏内科时病研究进展

丁氏潜心研究《伤寒论》与温病学说历时数十年,并结合临床实际反复参验,认为伤寒温病不能对立,而应相互联系,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因人因病制宜,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丁氏对内科时病的临证,将寒温两派治法、方药兼并吸纳,不以经方、时方划分畛域。

参阅近代相关文献,丁甘仁先生是早期明确提出寒温一体学术思想的代表医家。冯氏[3]、朱氏[4]、舒氏[5]在总结丁氏治疗外感热病特色时,均提到丁氏寒温融合的思想,并指出丁氏极力主张经方、时方并用以治疗外感温热病。

马氏[6]研究表明,丁氏临床诊治湿温病,多用“外开太阳之表邪,内除太阴之里湿”的表里双解法。还指出丁氏强调少阳厥阴在湿温病的发病过程中意义重大,故遣方用药尤其重视柴胡转运枢机之功。

秦氏[7]总结丁氏对伏暑的治法特点,是以“清暑发表”为基本原则,明辨暑湿与暑热之不同,予以宣表化湿、和解利湿、清热燥湿、清暑生津、清气凉营等治法。可见丁氏治伏暑构思独特巧妙。

王氏[8]研究丁氏外感危急重症的验案,得出:表邪内陷入里,清热通下而解;正虚寒盛重症,散寒温里为治;邪热迫血妄行,气营两解乃愈;痰热邪陷少阴,清润两法共进;风温内陷欲脱,回阳镇纳救标。笔者注意到,近年来中医救治外感危急重病的临床报道日趋减少,由此可见丁氏的独到经验弥足珍贵,值得深入研究。

笔者研究表明[9],丁氏宗《伤寒论》而不泥于伤寒方证,宗温病学说而不泥于四时温病。在丁氏遗著中,我们随处可见伤寒方与温病方同时采用,并不以经方、时方划界限。所见大量病例均籍此而取得良效,如辨治伤寒邪传阳明病案时,除用葛根汤外,亦采用时方藿香正气散宣化中焦湿滞。

丁氏治疗内科杂病研究进展

丁氏倡导“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择善而从”的治学态度,其融会古今,融通各科。丁氏所治病症,甚为广泛,几涉各科,其对每一病案悉心诊治。丁氏深领孙思邈“病者病病多而医家病法少”之诫,继承古训,融会新知。

研究者大多从咳喘病、脾胃病、失眠、黄疸等这些常见病、多发病入手,研究丁氏对这些病证的症、因、脉、治规律。如吴氏[10]探析丁氏治疗咳喘病的辨治特色,指出丁氏临证多以透邪宣肺、清澈上焦多见,丁氏认为饮邪致咳非清润所宜。刘氏[11]研究指出:丁氏治外感咳嗽,多以疏风散表为先;治内伤咳嗽,须详辨食、火、湿、痰诸因,分而治之。

蔡氏[12]分析丁氏调治脾胃病的特色,发现丁氏临证喜用茯苓、泽泻、薏苡仁等甘淡之品健脾利湿,更以秦艽、佩兰、半夏、陈皮、扁豆衣等苦温之品燥湿醒脾。周氏[13]归纳丁氏治疗胃痛症从“脾、胃、肝”入手,故予健脾祛湿、消食和胃、理气疏肝之法。可见丁氏治胃痛辨证准确、处方精当、用药醇正。笔者认为,丁氏治胃痛案例中的遣方用药,颇能体现该流派“醇正和缓”的用药特点。许氏[14]总结丁氏从肝论治脾胃病四法,即充阴涵阳法、重镇降逆法、助金抑木法、祛风疏肝法。笔者认为,从肝论治脾胃病当为常法,而丁氏在注重柔肝、疏肝、镇肝之时,同样关注肝气偏虚、肝阳不升之因而治之,实属可贵可鉴。

丰氏[15]归纳丁氏辨治失眠,病因关乎心肾,涉及肝胃。心肾不交,阴阳不和,诚为不寐之本;肝阳上扰,痰湿中阻,亦可扰及神明。可见丁氏辨治失眠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

孙氏[16]归纳丁氏治疗消渴病,多分三消论治,以养阴润燥为治疗法则,并以养肾阴、润肺燥、清心火、凉心血为主,兼顾和胃、平肝等方面。如丁氏治“尹左”消渴案中即有“拟养肺阴以柔肝木,清胃阴而宁心神,俾得阴平阳秘,水升火降”的记述。消渴病为一综合性代谢紊乱的疾病,其所涉病因、脏腑众多,丁氏在传承前人治验的基础上颇具心得。

李氏[17]归纳丁氏治疗痹证:常用独活寄生汤、蠲痹汤等和营祛风,化湿通络,治疗风寒湿痹;用桂枝白虎汤清热祛湿,熄风止痛,治疗热痹。风寒湿三气杂而为痹,经久不愈又可郁而化热。丁氏辨治痹证,循古而不泥古,方随证变,多有良效。

石氏[18]系统总结丁氏治疗黄疸的十法,即:解表利湿、清宣卫气、化湿清利、清利解酒、疏肝解郁、芳香化湿、温阳利湿、滋阴清利、化浊开窍、消瘀逐湿。

吕氏[19]研究丁氏泄泻医案,得出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丁氏还重视肝肾在泄泻中的作用,以健脾化湿为基础,并结合抑肝扶脾、益火补土等方法。

可见,丁氏诊治内科杂病,融通历代之论,融合百家之长,终而自成一家。丁氏这种博采众长,取精撷华,穷研至理,熔古铸今的治学精神,值得后学医者学习。

丁氏治疗妇科疾病研究进展

中医妇科经、带、胎、产4类疾患,其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然撮其大要,不外乎外感寒、湿、热之邪,内伤七情之郁、饮食劳倦及房事不节,导致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和冲任二脉损伤。丁氏治疗妇人病,既继承孟河医派的学术特色,又具有自己独到的诊疗经验。

如胡氏[20]总结丁氏妇科医案,得出孟河丁氏流派“轻、清、效、廉”4字的临证特色。轻者,用药剂量不宜过重;清者,用药清简,抓主要证治要点;效者,用方求效,讲究实效;廉者,药味不多,剂量不重,药价便宜。

黄氏[21]分析丁氏治月经病医案,得出丁氏首重脾胃,对经行呕吐及倒经鼻衄者,调肝以降逆,疏肝气、清肝火。郝氏[22]总结丁氏治疗痛经的经验,得出丁氏以理气、通阳、清营、养血等消除成瘀之因治其本,以化瘀止痛治其标。活而不破、温而不燥、凉而不凝、补而不滞,为丁氏处方用药独到之处。

杨氏[23]研析丁氏诊治妇人病医案,总结出调摄冲任以治恶露未尽、和营祛瘀以治恶露未楚、扶正和解以治产后寒热、甘温建中以治虚寒虚热、养血通络以治产后痹痛、和营熄风以治产后痉厥、苦温合化以治肺燥痰湿等大法。

可见,丁氏治疗月经病注重补肝肾、益气血、调冲任;治疗带下病认为脾肾功能失常是发病的内在条件,任脉损伤、带脉失约是带下过多的基本病机;治疗胎前病、产后病则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辨治不一。内容丰富,值得研究者们深入推敲,细细品味。

丁氏治疗外科疾病研究进展

丁氏在外科方面全面继承了马培之的经验,对痈疽、湿疮、下疳等均有较好疗效,对各种外科病症不仅掌握了各种内服方药,而且研制了多种富有特效的外用药,如阳和解凝膏、千锤膏等。

如迮氏[24]归纳丁氏外科疾病辨治思想为“益气、托毒、和胃、化湿”八个字。丁氏治外科病“以消为贵,以托为畏”,用药轻灵平正。

于氏[25]通过对丁氏外科医案进行分析,得出丁氏对疽的辨证更注重里证,而非表里同病;得出阴血亏与气滞两种病机的并存多出现在丁氏外科病诊治中,反映了丁氏对“因虚而滞”和“因滞而虚”两种病变机理的深刻认识。

于氏[26]对丁氏外科辅助性用药进行梳理归纳,得出如下鲜明特点,即:对于治疗外科病证的内服丸药,其辅料具有减毒增效,兼顾病程的特点;内服丸药的送服汤饮具有病证结合,用法灵活的特点;外治法的辅药选择具有注重辨病,同方异法的特点。

可见,丁氏在外科临证中多采用其家传或独创的外用剂型以缓解病情,但在外科常见病症中,丁氏所运用的内服汤方仍是治疗过程中的亮点。在内服汤方配伍中,丁氏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同时有效地抓住某些特殊症状来针对性用药。其特色和经验值得后学医者进一步探究。

丁氏调补膏方研究进展

丁氏作为海派中医的杰出代表,其膏方医案也颇具特色,如杨氏[27]通过对丁氏膏方脉案评析,窥见海派中医的膏方特色,并以小见大概括上海膏方集百草之精粹,养生命之灵机,充分体现其“醇正和缓”的给药特色和“养生却病”的双重效应。

可见,丁氏膏方非常注重整体观,强调精气神,善抓主证,标本并治,综合治疗,灵活化裁。其处方和缓,少用峻猛,讲究炮制,不求急功。丁氏精专博学,务实求变的治学态度,不愧为后世之典范。

丁氏治疗时疫喉痧研究进展

19世纪90年代上海地区广为流行烂喉痧(猩红热),丁氏在全面总结运用前人治验基础上,更有独得心传,取得卓越成就,为当时中西医家所瞻慕。其所著《喉痧证治概要》中对该病作出全面而精要的论述,为后世医家所学习效仿。

如陈氏[28]分析丁氏对喉痧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有内外合邪、病发肺胃,详审喉痧、注重鉴别等。丁氏在辨证选方内服治疗时疫喉痧时,会根据不同时期选用外用药以增强疗效。

丁氏宗“重痧不重喉,痧透喉自愈”之旨,善用透药,且不拘泥,采用各种方法力使病愈。丁氏对此病认识深透,治法得当,活人无数,乃一大功绩,值得后学医者敬仰。

丁氏医案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与优势,但中医证候诊断一直缺乏可以量化的症状标准,这不仅影响了中医临床辨证的统一性,用药的规范性,也成为中医诊断理论难以突破的症结。目前,中医理论研究逐渐向规范化、客观化迈进,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借助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技术等手段,来研究医家遗著、医籍等。

如于氏[25]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丁氏外科医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丁氏外科医案中疽为优势病种及其辨治特点。

付氏[29]采用文本挖掘与关联网络构建方法来研究《诊方辑要》,得出丁氏好用健脾化痰药,喜用生、鲜、嫩等中药,在配伍方面化痰药与泄浊药的配伍堪为效法。

中医理论的发展来自临床,服务临床,而医案是关于临床经验的真实记载,且资料丰富全面。如仅靠传统文献研究模式,愈显不足。通过大数据客观处理分析,其结论客观化、规范化、可重复性强,此举不失为中医药研究方面的有益尝试。

小 结

丁氏医案研究表明,丁甘仁先生理论造诣精深,临证兼通各科,笔者认为[9],这与其成名之路密切有关。丁先生作为孟河医派后起之秀,早年受业于马仲清,继于族兄丁松溪处汲取费氏医学精粹及脉学心诀,后又师从孟河名医马培之,对其内、外、喉科之学验兼收并蓄。学成之后,其初于苏州悬壶,后迁沪上开业,随即拜师于伤寒大家汪莲石,并与张聿青、唐容川、夏应堂、谢利恒、曹颖甫诸多名医巨匠相互切磋,加之丁氏天资聪慧,博览群书,勤于临证,穷验医理,遂之医道大行。丁氏成才、成名之路,对当今中医人才培养不无启迪。

此外,丁氏医案行文精妙,人文特色鲜明,遂有吕氏[30]发文从丁氏医案的序及别传中研讨丁氏生平、医案文体等内容。但笔者认为从中医人文特色角度对丁氏医案、医论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从医案记述看丁氏成就大医的人文素养,从医嘱内容看丁氏大慈恻隐的人文关怀,从医案所论看丁氏择善而从的人文气度,从病症预后看丁氏严谨求实的人文特质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猜你喜欢

医案研究进展外科
中医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名中医医案数据挖掘平台
基于字向量的BiGRU-CRF肺癌医案四诊信息实体抽取研究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眼底成像前沿技术研究进展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基于医案探讨王孟英辨治温热病处方用药规律
《中国整形与重建外科(英文)》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