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视域下交流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策略
2019-01-11江苏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江苏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王 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其实,早在2010年开始,国家就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都明确提出要“实行县域内校长、教师的交流制度”。2014年8月13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更是出台专项文件《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城乡教师交流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有效的途径。笔者所在的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从2010年开始,就大力推进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力度大、频度高、人次多,2015年,我区被省政府办公厅命名为“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是苏北地区最早实现优质均衡的示范区。
一、交流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笔者曾经以本区域内近几年参与交流工作的102位教师作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主要围绕“个体参与交流的原因,交流的过程、心情、收获、建议”等话题展开。汇总交流原因,75%左右的教师是为了“要评职称(业务称号)”,25%左右的教师是为“完成交流任务”等,因为“被”交流,教师们在心理上也普遍存在一些苦恼、焦虑、不适、低落、迷茫、纠结等负面情绪,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1.生活不方便
许多教师的家都在原单位附近,而交流学校离家远(有的交流学校开车需要40分钟抵达),花在路途上的时间多,安全隐患多,交通成本高,人也很辛苦;有的交流学校没有食堂,教师在校外小饭店搭伙,饮食不规律;交流学校没有宿舍,教师没有地方午休,等等。所谓“安居乐业”,以上这些问题,都让交流教师感到生活不方便,从而影响了工作情绪。
2.环境不熟悉
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等人曾经通过研究婴儿与母亲分离后在陌生的环境中的行为和情绪,提出了“陌生情境法”的心理现象。作为一名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的教师,熟悉并适应了原先工作单位的人、事、物,外出交流后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与陌生的人共事,心理上也普遍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和生疏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交流教师的身心健康。
3.情感不近
在交流学校,交流的教师潜意识里都把自己当作“客人”,而非“主人”,工作一两年后,还要再回到原先的学校。所以,在情感上他们都没有一种“以校为家”的感觉,情感的归属感普遍偏弱。
4.文化不亲
参与交流的教师年龄多在30~50岁之间,几乎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或行政管理人员,他们对原来学校的文化认同程度高,因为交流来到一所新的学校,重新感受或参与这所学校的制度建设、活动开展、人际关系、学生与家长的交流等,文化的认同度自然较低。
5.压力不小
从城市来到乡村交流的教师,普遍感到家长的层次、学生的素质比城市的弱,家校合作的难度大,家长对教育的支持度不高,教师心理上有落差;而从乡村来到城里交流的教师,工作量一般都很大,学生也没有乡村的学生那么淳朴、听话,家长要求也高,班级管理难度大,所以,这些教师心理上的压力也很大,很担心教学质量比平行班级的教学质量差,被家长投诉。甚至还有的交流教师担心在交流期间,政府会突然出台政策,使自己回不了原单位,等等。
二、解决交流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有如下建议:
1.政策上保障,完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交流的积极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大类。当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焕发出积极的动力。所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规定教师在参加职称申报、业务称号评选、评先评优时,必须要有到薄弱学校支教交流1~2年的经历,将支教交流的时间作为评分的重要依据,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同时,给予到农村学校的教师享受交流期间农村教师任教津贴,适当发放一定的燃油补助等,通过政策上的保障,提高教师交流的积极性。
2.后勤上跟进,营造宽松环境,解决交流教师的后顾之忧
交流工作开展得如何,人是决定性的因素。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参与交流的双方学校都要关注和关心交流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人文关怀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解决他们的生活困扰,让他们有健康的心理、轻松的心情、饱满的精神、充沛的精力,投身到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去。如利用教师节、中秋节、元旦等特殊时间,到受援学校慰问交流教师,询问他们工作开展的情况,了解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着力加以解决,让他们强烈地感受到作为交流教师,虽然人在校外,但一直被学校记挂着、关心着、温暖着,这对他们的精神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慰藉。
3.专业上关心,提供发展平台,强化交流教师的获得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希望在集体中获得别人对自己的爱和认可,这叫作“丰富性动机”。而教师群体有别于其他职业,他们的工作相对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状态,个体劳动性质比较突出,不利于交流教师的自我展示和专业成长。所以,学校管理者要想办法为交流教师搭建施展才华、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在教学科研、班级管理、个人才华方面得到展示和发挥,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获得感,培养他们对交流学校和教师团队的归属感。例如,建立以交流教师轮流主讲的校本培训制度;建立定期观摩研讨的以交流教师为主体的校本研训制度,有计划地安排交流教师开展示范课,展示自我的教研(课改)成果,并组织多主体参与的评课、议课活动;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交流教师走出去,拓宽信息渠道,开阔视野,不断充实自我,促进成长……
4.心灵上关注,重视咨询辅导,促进交流教师的身心健康
现在的教师,面对来自工作、家庭、社会以及自身的多重压力很大,很多教师还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而参与交流的教师几乎都处在事业的上升、发展期,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也较大,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突出。所以,我们更要重视交流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一些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让交流教师全面了解自我,树立正确的得失观、价值观,客观地看待每一件事情,辩证地对待得与失,用积极阳光的心态去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到交流学校上班路途遥远,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多,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件自我放松,经常到乡村踏青、散心的好事;遇到学生和家长不支持,同事关系陌生等压力,可以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正好也借机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会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等。总之,要通过开展一些培训辅导,让交流教师正确面对困难、热爱生活,提高对挫折的忍受力,学会科学地保护自己,真正成为自我心理健康的自觉维护者和调节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视域下,校长、教师的交流制度已经实施六年了,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们对此项工作的认知度与认可度都比原来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如何更好地提高广大教师参与优质资源均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将国家的教育精神变成教师们自发、自觉的行动,让教师们健康无忧、快乐无虑地参与支教交流工作,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相信,在所有教育人的共同努力下,在各项政策、规章制度的逐步完善下,在后勤保障、活动开展等多方面工作的配合下,“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目标就一定能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