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

2019-01-11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安宜高级中学卢其明

数学大世界 2019年4期
关键词:创新性学案习题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安宜高级中学 卢其明

利用导学案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使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激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但导学案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工具,其功能尚未被数学教师完全开发,一些学校在使用导学案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重要意义

导学案的主要功能是提炼数学课本中的重要知识点,使学生能够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迅速捕捉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从而提升自身学习的针对性。此外,导学案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因此,教师在制作导学案的过程中往往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导学案中设置的学习任务领悟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总之,使用导学案的目的是精简课本中的重要知识点并使学生掌握自学的技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应当重视数学教学导学案的制作,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

二、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内容缺乏创新性

如今,许多高中数学导学案的内容缺乏创新性,许多教师制作导学案是遵循“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这一顺序。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往往会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设置一定量的难度较低的习题,以此引发学生思考;课中学习环节,教师会提升习题的难度,并设置一些与具体知识点一一对应的习题,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习题内容的目的;课后复习环节,教师会将之前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单独取出,制成新的习题导学案供学生复习使用。这三个环节实际上都是以习题训练为主,并没有融入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这类导学案会产生乏味感,并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导学案难度与学生水平不适应

部分高中教师盲目追求与其他优质高中的数学教程看齐,在制作导学案的过程中只重视习题的内容,不重视习题难度的渐进性,这导致许多学校的学生在使用导学案进行自学的过程中感到乏力,还有部分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认为导学案过于简单,让这部分学生与基础较差的学生做同样的练习会严重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

3.教师未能把握好导学案与其他教学工具的关系

在信息化教育盛行的当下,许多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会使用导学案,还会使用各种多媒体工具或现代化教育媒介,如幻灯片、视频、微课、慕课、模拟动画等,部分教师未能结合自身所讲内容合理使用这些工具,而是在课上盲目选用部分教学工具,最终导致课堂时间不够用,各种教学工具也未能充分发挥其效用。

三、解决导学案使用问题的对策

1.创新导学案内容

为弥补传统的数学导学案的使用弊端,教师应当在新的导学案中融入具有创新性的内容。如在课前预习环节加入与本节课有关的趣味故事,使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得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及其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方法。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趣味故事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教师还可以在导学案的课中与课后模块加入更多允许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的数学题,并对这些数学题设置开放性强的答案,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获得更多成就感和新鲜感。

2.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作分层导学案

分层导学案中的“分层”指的是习题难度和模块设置的分层,即通过严格考察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调整导学案中的习题难度和内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掌握与自己的学习能力相匹配的知识,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如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当加大基础题在导学案中的比例,使他们更加熟悉相应的解题方法;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更多具有创新性的题目,锻炼他们灵活运用课内知识的能力并开拓他们的数学思维。

3.严格制定教学计划,合理使用导学案

为防止课堂时间不够用、课程延误的情况再次出现,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在课前制定严密的教学计划。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则应当选择“导学案+动画视频”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其他教学工具可暂时不用。在课上,教师可以将导学案作为引入新课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先完成导学案中的预习部分,然后再观看动画视频。学生观看过动画视频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完成导学案的课堂检测部分,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导学案、动画视频的作用都能得到发挥。

总之,如果教师能够合理使用导学案,导学案便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伙伴。在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的精神,重视导学案中各种细节的优化,使之更好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猜你喜欢

创新性学案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建筑设计中色彩对外立面的创新性应用思考
抓住习题深探索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乡愁导学案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比例尺(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