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2019-01-11袁海涛
文 袁海涛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之一,具备自由、平等、愉悦、超功利、创造等游戏的基本特征。然而,随着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很多区域活动中教师占主导,幼儿只是被动操作,真正的游戏精神无法体现。因此,我们借助课题《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不断思考:什么样的区域活动才真正具有游戏精神?什么样的区域活动才能满足幼儿的个体发展需要?
一、开展观摩活动,重新审视游戏时间
以往的区域活动时间安排比较传统,内容上体现不出自主性,以集体教学活动占据大部分时间的问题最为突出。这种区域活动忽视了幼儿的个体需求,幼儿受到时间限制,往往不能深入游戏。正如著名的学前教育教授多里丝·弗兰伯格描述的:“做学问需要时间。”只有充足的时间,才能让幼儿沉浸在合作游戏中。于是,我们尝试将原有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了调整,将细小的环节融合进区域活动、生活活动、集体活动和户外活动四个大板块中,调整后的区域活动时间至少1个小时,幼儿在自主游戏中有了足够的时间进行计划、游戏、分享和总结。
二、开展研讨,有效支持和促进幼儿发展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 教师对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观察指导应围绕“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主题。因此,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思路:需要教师根据主题教学活动做好区域规划;需要教师根据幼儿能力的提升不断更新区域材料;需要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做好适时、高效的指导和引领。
(一)从幼儿需要出发,有效规划空间
结合游戏的精神和主题教学开展研讨,教师引导幼儿对当前的教室空间进行评价,选出自己喜欢的区域和不喜欢的区域,提出理由和改进建议,在全班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改善教室区域和整体布局。幼儿全程参与了区域位置的调整、整理、重新设定区域规则等工作,通过教室空间的改造重塑幼儿园课程中的师生关系,从而真正实现“追随儿童”的课程游戏化理念。调整后的相对固定的游戏区域,让幼儿拥有了活动室的控制权,幼儿自主游戏的意识在不断增强。
(二)从学习特点入手,有机设置区域
将幼儿的学习落实为以小组和个人为单位,直接与材料作用,缩小集体活动场地,让区域空间变大,放弃“便于管理”的成人中心思维模式。如将建构区与集体活动场地整合后,扩大建构区域空间;将不适合在教室开展的表演区搬到走廊,这样既扩大了其他区域空间,同时让各区域内幼儿游戏也更加专心、专注,表演区的场景布置也更加宽敞,区域之间不会再相互干扰,还可以跟其他班级共享本区域,激发幼儿表演的灵感与兴趣。
(三)从生活经验出发,充分体验感受
将主题活动内容融入整个环境之中,并根据主题要求创设与主题相关的环境,包括区角环境、墙面环境、走廊环境等,都能营造一种主题氛围。如大班主题活动“农贸市场”中,我们将整个教室营造出农贸市场的氛围:区角标牌造型(洋葱、辣椒、南瓜的造型)、名称(洋葱头开PARTY、小辣椒创意坊、豌豆之家等)、区角打造都营造着农贸市场的氛围;走廊中以红、黑两色为主色调,以衬托农贸市场的热闹与繁华;展示幼儿种子粘贴画、蔬菜创意画、勺子装饰画等,甚至家长园地、教室门的造型都经过装饰,打造成农贸市场长廊;教室内主题墙 《蔬菜总动员》 中的 《小小调查表》 《蔬菜VS水果》 展示了幼儿在主题活动中获得的主题经验。
(四)丰富区域提示性材料
教师和幼儿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积极创设图示模板、步骤图、进区规则等,启发并帮助幼儿正确使用材料和工具。如一起设定进区规则,画上三个小朋友手拉手,代表本区只能让三名幼儿同时进入,起到了约束、提醒的作用;在美工区贴上与主题相关的某件物品的折叠步骤和建构区物品搭建方法、步骤等,起到了提示、引导的作用;在建构区贴上几幅有特点的建筑图片,其形状最好适合本班建构区的材料搭建,起到了激发灵感、仿照的作用。
(五)丰富幼儿作品展示台
受面积的限制,以往的建构区作品、手工作品基本没有展示空间。我们充分挖掘可利用的空间,利用窗台、墙面、吊饰、隔断等展示幼儿劳动成果,将幼儿比较有特色的作品用于展览。如果班内幼儿建构了一件不错的作品,教师可以根据材料的多少尽可能地予以留存,在“作品展示台”展示一段时间,发挥其榜样作用。这种以幼儿生活学习体验为中心的区域可以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意愿。
三、开展材料投放研究,探索有效投放策略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幼儿是在与材料的“对话”中获得发展的。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关系到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因而在实践中我们从材料的整合性、交替性、层次性、 数量化和动态性入手,重点进行关注。
(一)整合性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主题内容,我们根据幼儿相关主题经验将区域材料进行整合,如在中班“给你一封信”主题活动中,我们在教室中投放邮筒,设置邮递员角色,各区域中都设置小信箱;在美工区中提供了各种用来写信、制作贺卡与礼物的材料,如彩色纸、小亮片等,幼儿就可以给其他区域写信或制作贺卡,然后到邮局去邮寄,再由邮递员送给相应区域;美工区也可以制作信封纸偶,送到表演区进行表演。这样整合各区域材料,增强了游戏内容的趣味性与关联性。
(二)交替性
当一个主题接近尾声,新的主题即将开始时,可以保留一部分有价值的原有环境,这样有利于幼儿在已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联系,也有助于实现幼儿能力发展轨迹之间的连接。
(三)层次性
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最大限度地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调动幼儿的游戏积极性,使幼儿能力得到适宜的发展。如我们在小班“饲养动物”活动中投放大豆、黄豆、纸球等种类、大小、材质不同的材料,也提供了勺子、夹子等不同的夹取工具,便于幼儿根据自身能力差异选择适宜的操作材料。在美工区,我们投放了一些空瓶穿上“外衣”或戴上“帽子”的半成品瓶子和制作好的瓶子,供幼儿选择使用,鼓励幼儿自主学习,体验其中的乐趣。
(四)数量化
区域活动投放的材料种类既不能过于繁多,也不能过于单一,要将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相结合,让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及能力去选择和操作。保证材料的数量充足、合理也是顺利开展区域活动的一个重要保障。
(五)动态性
区域材料应随着幼儿的能力提升及活动主题变化,及时进行更换与补充。我们创设区角时,内容与主题密切联系,随着主题活动的更换和深入而不断变化、调整,经常对材料种类进行更换,利用新鲜材料刺激幼儿兴趣,并结合幼儿兴趣点,创设新区域,共同收集、提供材料,给予幼儿创造的机会。
四、开展游戏的案例分析,探索有效指导策略
(一)明确自身角色定位
幼儿才是区域活动的主人,教师则担当 “向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在区域活动中,要遵循“自主”“自由”的原则,教师与幼儿讨论,陪幼儿一起动手操作,以伙伴方式帮助幼儿解决难题,跟幼儿共同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
(二)适时、有效指导
专家强调:“有效区域指导,重在教师观察、倾听,切忌干预式指导。教师要适时介入,可用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的方法,帮助幼儿提高活动水平。” 活动观摩中我看到一名教师活动后交流非常有针对性,她问幼儿:“你在区域活动中干什么了?”幼儿回答:“做小灯泡亮了的实验。”教师接着问:“小灯泡亮了吗?”幼儿回答:“亮了。”到这里我们很多教师就会用“很棒”将此谈话终止,再交流下一个事情。而这位教师接着问道:“你尝试了几次才亮的呢?”幼儿回答:“三次。”教师和其他幼儿一起总结:“哇,我们的这个小实验员挺有耐心的,尝试了第一次、第二次都没有成功,又尝试了第三次……”教师对幼儿做事的坚持性给予了鼓励与肯定。不管是活动前引导还是活动后小结都很重要,它会间接告诉幼儿很多信息:本次区域活动我要向谁学习?区域活动结束,自己收完材料后要主动帮助别人收。下次区域活动我还玩这个,我又想到更好的办法了……
区域前引导可以是上次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可以是昨天某一活动的延续说明,还可以是新材料的介绍等。区域活动后小结点评要有针对性,对幼儿进行提醒或激励,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做好铺垫。
(三)从已有经验出发介入支持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在游戏中要尽可能估计幼儿的已有经验,及时发现幼儿游戏中新的玩法和想法,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比如“元宵节”这个主题活动,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设定主题:小班搓元宵、玩花灯;中班包汤圆、观灯赏灯;大班进行制作花灯、猜灯谜等区域活动。
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通过“学习——感悟——设计——实践——反思——改进——总结”的研究方式,教师经历了思想的洗礼和实践的检阅。“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区域活动”让幼儿游戏能力得到提升,自我学习逐渐自觉、自悟。研究把教师、幼儿紧紧连在一起,让幼儿园目睹教师、幼儿的共同发展和师生的隐性成长,充实自已,改善了幼儿区域活动的质量,提升了幼儿园课程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