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域 大学问
2019-01-11文顾瑱
文 顾 瑱
这一学期我阅读了一本《小区域 大学问》,读这本书的本意是针对幼儿自主游戏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进行一个调整,使得区域环境创设更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在这一学期的学习和实践摸索中,我对这本书在活动中的指导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初次阅读,以点带面,“材料超市”应运而生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9月初,根据当时班级游戏优化方案的制定,我对书中“区域材料的选择与投放”章节进行了重点研究。通过对活动区材料的分析,从材料的分类和价值两方面入手,对材料的功能、性质、结构以及对材料价值的意识、价值的能力和价值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学习,并在班上针对班级的材料进行了大幅度的规划调整。这一次的理论指导,使班级变化很大,“材料超市”应运而生。
通过改变材料的摆放方式,我们创设了丰富的感官环境,充分调动幼儿与环境互动的积极性,提升幼儿的各种生活经验。在班级走廊不影响正常活动的地方设置了专属“材料超市”,将班级所有的游戏材料归类整理并存放在“材料超市”中,供幼儿在游戏活动时自由选取和收放。改变以往材料投放的固定方式,将适宜幼儿自主选择的所有班级材料统一整理于我们的“班级材料”超市内。
刚开始我们将“材料超市”设置在教室走廊的后半段,靠近卧室的走廊。幼儿开始尝试在区域活动前根据自己想要进行的游戏选择材料,但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材料超市”的位置太偏后,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容易互相干扰和产生碰撞,在游戏小结时,幼儿提出取材料不方便的问题,于是大家开始寻找“材料超市”的新地点。
在大家共同商讨的基础上,我们调整了新超市地址,将超市搬迁至教室走廊的最前面。这个位置靠近教室,便于幼儿走动和取放材料,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大家对“材料超市”位置非常满意,于是我们的第一次区域材料的优化成功了。
二、二次阅读,立足材料,提升幼儿的发展需求
有了“材料超市”,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注重提供操作性强的游戏材料,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和思维能力,让选择材料充满挑战性。将选取材料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区域活动材料不固定,让幼儿在“材料超市”里自主选择区域及确定所选区域需要的活动材料。材料自主选择也要制定选取规则,保证材料使用的有效性。对于材料选择数量有所规定,杜绝材料浪费。班级材料汇总起来数量和种类居多,但是并不是所有材料都适合幼儿自行选取。针对班上出现的情况,10月底我又在《小区域 大学问》这本书中,寻求方法。通过对书中“投放适宜的材料、有层次的投放材料、各区域常规材料”的相关内容的学习,我开始尝试在操作材料上进行改变。
教师善于利用操作性强的材料来促进幼儿探索的欲望和思维的发展,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可以自愿选择材料,也可以自由结伴玩耍,通过这些材料与幼儿相互作用,使幼儿每天都能创造出许多新的玩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同时他们还能保持浓厚的探索欲望。
如美工区里幼儿练习剪刀的使用方法时,由于幼儿手指小肌肉的发展不一样,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几种不同层次的材料,并用星星的数量来表示挑战的难度。比如,短而粗的线条—— 一颗星,中等长度粗的线条——两颗星,长而细的线条——三颗星,锯齿线线条——四颗星,波浪线线条——五颗星,以此类推,让幼儿在掌握前一个难度的基础上,挑战新难度,最终熟练使用剪刀。
但是,如果材料的使用仅仅到此就结束,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认知和成功感以及创造力的发展都没有得到一个延续。所以在前一个游戏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启发幼儿自愿选择材料,也可以自由结伴玩耍,通过材料与幼儿的相互作用,让幼儿每天都能创造出许多新的玩法。
三、再次阅读,拓展思路,让幼儿进行“真游戏”
学期过半,幼儿对于材料的选择和使用都有了一定的认知、理解和自主选择。在每日区域活动的观察中,我发现幼儿在区域中将自己牢牢地圈在各自的区域里,在美工区的幼儿就会一直忙着剪剪画画,一幅作品完成了,拿出一张新纸,重复创作,没有重新选择其他游戏的意识,那若要改变幼儿的固有模式,教师该怎样引导幼儿呢?我再次打开这本书,在《区域活动的指导》这一章中,寻找到改变的方式、方法,然后在班级游戏时进行了尝试。
下面我将用一个观察故事向大家介绍一下幼儿自主游戏时的转变。
【故事的起因】今天游戏时间,锦逸选择了科学区的“钓鱼”游戏。刚开始他钓不上“鱼”,在看到浩鑫钓鱼的方法后,他开始模仿,终于钓到了“鱼”。
【故事的经过】钓到“鱼”后,我发现他把“鱼”放在桌上,空手在“鱼”身上比画,看到我之后,他很开心地说:“我在切鱼,马上烧鱼汤。”我顺势问他:“切鱼要用什么呢?”“用刀!”我让他想想班上什么地方有这个工具。他想到了“材料超市”,在“超市”里一阵翻找后,他找到了一套蛋糕盘套装,里面有一把小刀。于是,他拿着小刀,跑了回来。他开始刮“鱼鳞”,特别是刮到鱼尾那里时还把刀翘起来,用刀尾去切。杀完“鱼”后,他把“鱼”放在盘子里,开始烧“鱼”,还用勺子洒了一些调味料。在这个过程中,同伴也开始模仿他的动作行为。
【故事的发展】烧好“鱼”之后,他不知道该干什么,这时我问他:“鱼汤要送给谁吃?”于是他端着“鱼汤”走到生活区,把“鱼汤”送给了同伴们,而且还数了一下有几个人,每人一碗“鱼汤”。拿到“鱼汤”的小朋友非常开心,一个个像模像样地喝着“汤”,并对锦逸表示感谢,夸“鱼汤”太好喝了。
【故事的高潮】锦逸听到同伴的夸奖,笑得合不拢嘴,他回到自己的游戏区,又开始摆弄他的“鱼”,原本以为幼儿喝完汤以后就没有下文了,可往往他们不经意的动作又会掀起一个小高潮,生活区的幼儿喝完“汤”,把碗送还回去,对锦逸说谢谢,而且给他带了瓜子仁,放到他嘴里,乐得锦逸眼睛都眯成一条线了。
【故事的结尾】两个区域的幼儿就这样你来我往,积极互动,游戏结束的时间到了,大家都在有序地收拾着游戏材料,锦逸收拾完自己的材料后,主动来到生活区,帮助他们收拾整理。在游戏结束后的幼儿评价过程中,生活区里的幼儿对于锦逸的行为纷纷表示了夸奖,对于同伴的认同,锦逸显得有点受宠若惊。
【故事的反思】在今天的这个区域活动中,幼儿在自己选择的区域里运用材料进行游戏,在区域游戏的基础上进行了角色游戏的添加,虽然没有转换场所,但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已经打破了在什么区就进行什么游戏的界限。在科学区里,他们利用材料开启了“烧饭烧菜”,并且还能够跨区域进行互动,这说明幼儿在游戏的自主性上有了新的提高。
在近一学期有阶段性“点、块、面、章节”的阅读学习中,我深刻感受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真实含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会记录下很多幼儿在游戏、学习时的小故事,但对于这个故事背后的原因和折射出来的现象,我并没有真正找到理论上的依据,例如在游戏材料的摆放上,基本上很多时候都是自己一遍一遍左挪右放。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知道了材料的摆放有很强的科学性,只有合理正确的创设,才能真正适合幼儿的选择。在区域材料的投放上,原本我们都是按照主题投放一些相应材料,材料的种类、层次、价值是否适合幼儿的不同需求则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内,幼儿也是有什么材料就玩什么,缺少了选择与创造。在理论的指导下,我对区域的划分、材料的种类、层次的递增、作品的呈现、价值的体现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并在班级实施过程中有了一定的体现。
在《区域活动的指导》章节里,我理解了区域活动不是集体教学活动,它强调的是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的自由、自主、自选活动。所以我们知道一方面不能破坏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和自愿性,不要把区域活动演变成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又要适宜地指导、帮助幼儿更好地投入活动,获得全面发展。在上面的案例中,我在游戏中对锦逸采用了隐形指导的方式,以一句话式的引导,让幼儿能想出下一步游戏,同时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巧妙引导他和同伴交往,使他得到成功感、认同感和被需要的感情。
当然这只是我目前对这本书中的几个章节的理解和尝试,下面我将继续学习,然后结合班级具体情况进行尝试,让幼儿和我都能从中得到提升,使“小区域”真正做出“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