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绘本课的课型及教学建议
2019-01-11范林伟
□ 范林伟 王 伟
数学绘本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展现数学知识,能使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实践表明,数学绘本课的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而且有效地搭建了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数学绘本课的课型
数学绘本种类繁多,有的提供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其中的数学概念、法则等;有的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介绍数学概念。由于绘本所包含的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和跨度各有不同,为配合日常教学,教师对绘本与数学教材进行双向整合,将数学绘本作为内容载体,以实现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在实践中,按照数学绘本与数学教材(人教版)知识点的相似程度,将绘本分为代换型绘本、断层型绘本和延伸型绘本三大类。这三类绘本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按需选择,然后设计相应的绘本课。
(一)代换型数学绘本课
代换型绘本课是指利用此类绘本进行教学可以完全替换相应教材教学的课。它既能保证学生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阅读能力。比如《寻找消失的宝石王冠》一书,描述的是大鼻子侦探寻找失窃的宝石王冠的故事,这其中蕴藏着找规律的知识。通过该书的教学,一年级下的学生对于“什么是规律、有哪些规律、如何找规律”会有清晰的认识。
(二)断层型数学绘本课
断层型绘本课是指借助绘本教学能够有效衔接教材前后知识点断层或落差的课。它能够丰富学生对知识的深度体验,或者弥补教材的缺陷,帮助学生积累后续学习必需的数学经验。比如《数学家阿汤的苦恼》一书,讲述了阿汤接到九九国国王的命令,要制作一张能帮助快速计算的表格,开始阿汤毫无头绪,后来苦恼的他在菜场中找到了灵感,几经波折终于做成九九乘法表。该绘本的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以故事的形式复习知识,经历乘法表的建构过程,还能使他们充分感受乘法表的巨大价值。特别是当本节课作为单元复习课教学时,绘本中的“我想知道更多”“大九九乘法表有什么规律吗”,能促进学生认识乘法表中隐藏的各种规律。
(三)延伸型数学绘本课
延伸型绘本课是指通过绘本内容对教材内容的适度补充,使学生增加对某一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的课。例如《寻找消失的爸爸》一书,讲述了主人公通过分析爸爸留下的三张图纸,分别表示拿走的东西(从下面看)、出发的场所(从上面看)和到达的地方(从侧面看),根据“立体图形的表面是怎样的平面图形”这一线索最终找到爸爸的故事。在二年级上册学完“观察物体(人教版)”之后,就可运用本册绘本展开延伸教学。课堂上,学生如同破案一样,通过观察、联想与想象,回顾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不同角度观察时看到的图形,成功地将数学知识运用到了生活之中。
可见,精选恰当的数学绘本并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还能有效地落实课程和教学的目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思考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数学绘本课的教学建议
绘本课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学生带入绘本,然后引导他们以主人公的视角去经历故事,从某个关键情境或模型中获取数学知识与经验,从数学的角度解读遇到的问题。
因此,当确定数学绘本课的类型之后,教师在深入研读绘本的过程中必须想明白如下问题:数学绘本中有哪些数学元素(如概念、法则、计量等)?绘本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揭示这些知识的?主人公遇到了哪些数学问题,他是通过哪些措施解决的?生活中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绘本所提到的这些知识?学生有哪些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发展空间,他们会如何表征绘本中的数学知识?教师对绘本有了较为整体深入的认识之后,就可展开教学设计了。
(一)双向融合,确定数学绘本课的教学目标
数学绘本课教学时需要依据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与情感态度”四个维度来拟定教学目标,实现绘本与教材知识体系的沟通与对接。以代换型绘本课《猫咪的一天》(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对绘本的阅读,使学生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到分数是一种新的数,它能用来表示物体数量的多少,会比较分数的大小;通过角色扮演、动手操作和交流,使学生体验分数的产生,发展学生的数感与抽象思维;通过数学绘本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阅读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眼光。”教学目标既要契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又要体现绘本的教育意义,正如绘本提到的“与其让孩子理解分数的概念,不如把分数作为数的一种来介绍更好”,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分数。
(二)“双主线”并行,关注学生知识的生长点与应用点
绘本中外显的故事线(故事情节发展的序)与内隐的知识线(数学知识形成的序)往往相互融合,互为补充。教师可依托故事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稳步推进数学知识的教学,实现故事线和知识线的同步。如《猫咪的一天》的教学中,可首先借助猫咪分绳子做蝴蝶结引出分数及其读写,然后通过二人、三人分蛋糕,四人分方形纸折飞机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接着用分比萨、分棉布做被子两个素材编制练习,组织学生综合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对新知的巩固与运用。这样,教师分别按照绘本故事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分数的产生与运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并理解分数,有效突出教学的“绘本味”和“数学味”。
(三)适度扩大数学活动,增加学生的数学体验
除了利用绘本素材之外,还可以适当进行改编,增添相关的操作、讨论、实验等数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增加他们的思维活力。例如,分一张方形纸折飞机的环节,可以将原本每人得到张长方形纸调整为“每人得到张长方形纸”“每人得到张正方形纸”两个层次,同时鼓励学生动手折一折、分一分、画一画、说一说。又如,三人分棉布做被子的环节,可以改变形式,让学生判断哪条被子是块棉布做成的,以巩固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再如,在《猫咪的一天》吃比萨想分数教学环节,可以置换角色:“如果你是猫咪,你打算怎么分这个比萨,每人会吃多少个比萨?”组织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谈想法。要求学生不仅会阐述新的分数,还能表达出“2份个比萨就是个比萨”,有效地将个的具体意义和分数单位的累加过程渗透到分物活动之中,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加了学生的数学体验。
总之,数学绘本进课堂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了新的契机,不仅为学生发现数学、感悟数学、理解数学增加了新体验,而且提高了他们依据绘本进行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