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研究
2019-01-11黄蔚
黄 蔚
我国关于高校资助工作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国内专家和学者对于资助育人工作的研究,主要从国家资助政策、资助育人、资助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但整体式缺乏系统性。本课题研究主要针对传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新媒体工具构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完善政策宣传、贫困生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的建设。
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实践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巩固高校教育成果,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高校学生是青年人中富有知识、具有远大前途的群体,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成长成材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站在新媒体视角下,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进一步系统,有助于丰富现有的高校资助育人研究成果,丰富理论内涵和意义,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实施,利用好新媒体,完善资助宣传的工作渠道,对国家而言,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符合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对高校而言,既有利于高校资助政策的顺利落实和资助制度的完善,又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深入;对资助对象而言,有助于提高资助对象的综合素质。
1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高校资助体系尚不健全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学生家庭成员文化程度不同等客观因素,不同生源地地区的助学政策宣传效果往往存在很大差异。
从宣传工作角度来看,现有条件下,绝大部分高校主要通过招生指南、招生网站、给全体新生的公开信等途径向新生开展资助政策宣传,并且内容主要以奖助贷各类事项和申请条件、步骤为主。但由于条目众多,且受众多为缺乏社会经验的高中毕业生及其家长,很难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无法使学生和家长对资助政策和资助金额等信息有清晰明确的认知,导致资助工作开展受到影响。另外,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程序繁琐、内容复杂,部分高校为减少工作量、减轻工作压力,将工作重心落在经济资助上,对教育育人不够重视,致使国家资助的综合教育目的难以达成[1]。
从资助工作开展角度来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高校资助工作的起点,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高校普遍采取学生申请、班级民主评议、系部学院审核的程序。在学生申请的环节,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校难以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实地考察和深入的了解,并且很难通过一种全面准确的方法来量化和评价学生家庭生活条件的优劣。另外,目前高校贫困生评定工作基本由评议小组完成,而评议小组主要由教师、贫困学生和普通学生构成,评议过程中很容易夹杂主观看法,甚至在认定过程中出现拉票行为,不仅难以做出客观、全面、准确的判断,而且助长了班级的不良风气。贫困生认定程序不够严谨、公平性难以判定,从侧面反映了高校资助体系尚不健全[2]。
从资助资金来源和使用角度来看,资助资金来源有限,资助缺乏过程监督、使用监督和经费管理监督。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资助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政府、企业、机构和个人,且以国家和学校提供的为主。由于资助金额有限,资助分配就成为学校以及学生关注的焦点。另外,高校缺乏必要的资助监管机制,主要表现在评定过程缺乏必要监督、资助资金发放后使用情况缺乏监督两个方面。对资助资金缺乏监管,将会使评定工作有失公平,使得资助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1.2 资助育人针对性不强
现实中,高校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往往结合不够紧密,行政性较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助育人以物质资助为主,对贫困学生激励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当前,国家对资助工作支持力度较大,资助金额不断增加,在资助形式上绝大多数是无偿的、单向性的救济帮助。并且,在实际资助工作落实过程中,学校关注的重点是资金是否发放到位、能否可以保障贫困生完成学业,更多的将资助工作简单看做是帮扶经济困难学生的一种手段。这样的资助工作开展情况,忽视了对贫困学生的激励教育,容易导致学生缺乏主动积极进取的精神,不能起到奖励优秀、鼓励贫困生进步的作用[3]。
二是高校资助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缓慢,不能做到资助工作与教育工作的无缝连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有专门的时间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保证教育时间和教育内容。现实中,高校对于资助育人工作缺乏关注度,资助教育工作者数量不足,且多数是辅导员兼职的形式,专职人员缺失,是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建设缓慢的表现之一。此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建设缓慢还表现在资助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工作经验的积累建立在长期从事相关工作的基础之上,资助工作教师需要对国家的资助政策、学校的资助体系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熟悉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人员流动性强对资助工作各环节的完整接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1.3 贫困生自身存在问题
受助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和阅历有限,接触新环境可能出现自我认知偏差、人际交往障碍,也可能会由于经济弱势引发一些心理问题。
在自我认知层面,贫困大学生的生源地多数是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进入大学之后周围的同学和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一些贫困生短时间内无法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接受自己的差异,容易产生内心的冲突和矛盾。
在人际交往层面,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学生的交往圈往往局限于和自己经济条件类似的学生交流或独来独往。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贫困大学生人际沟通难题,势必会对他们大学期间的学习、成长和未来的工作、生活造成困扰。
在心理问题层面,尽管国家、学校和教师对贫困学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都主要停留在物质层面,对他们的心理关注较少。但贫困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需要在承受学业压力的同时承受较大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会有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2 新媒体工具在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新媒体工具的应用,能够使得资助工作变得更加现代化,为学生提供了表述个人观点、反应资助工作中问题与不足的渠道,能够提升宣传效果、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资源。
2.1 优化资助政策宣传渠道和宣传效果
传统的资助政策发散通常采用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张贴宣传材料等方式,无法快速的传播信息,信息传播与学生不能实现有效互动。新媒体的应用,能够破解距离、时间和成本的难题,比如家长和老师、学生和教师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在入学前把资助政策向新生宣传到位,提前告知贫困生需准备哪些材料进行认定,既为学生入学后资助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提供保证,又对生源地资助管理部门的宣传工作起到了补充作用[4]。
新媒体技术有效保护个人隐私,一方面可以避免经济困难学生在咨询相关资助政策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公众号、官方微信平台等方式向学生宣传资助政策,既切合当前高校学生信息索取网络化的趋势,又可以一定程度的避免信息传递造成的损失,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2.2 提高贫困生资助工作效率
传统的认定工作中纸质材料作为主要载体,存在查阅不便以及材料易损的问题,随着工作交接容易产生数据遗失,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新媒体时代下,可以采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建成高校资助管理资源共享平台,对贫困学生信息采用电子化管理,一方面可以实现数据实时更新,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数据遗失问题。同时电子数据的时效性强,补充学生信息简单便捷,可以及时的将重复认定工作转变为补充和更新数据。通过新媒体手段的提升和优化,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在办理纸质证明材料过程中的障碍,提高了资助工作效率。
2.3 为学校和学生之间搭建高效的沟通渠道
传统的资助工作中,信息的上传下达更多的要依靠班主任、辅导员、学院领导在入学教育、班会或进行学业指导时面对面的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和学业成绩。随着新媒体手段的应用,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学校相关部门摸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无挥霍助学金、违纪违规、奢侈消费等行为。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了解学校资助管理部门推送的励志故事、分享的优秀事迹,接收积极向上、自立自强的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沟通的方式,引导良好的舆论氛围,保证学生与资助工作者的及时有效沟通,有效促进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
3 新媒体视角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的设计
3.1 创新资助育人方法
在高校资助工作中体现育人功能,需要创新资助育人方法,将显性灌输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注意把握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
显性教育是指以公开的形式有目的、有组织的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目标明确。与之相对应的,隐性教育是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的方式使教育对象在无意识中接受指导和教育,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教育方式内隐性和教育作用的渗透性。在教育实践中,如果适当地采用隐性教育方式,如资助工作教师与学生谈心交流、分享自己的求学就业经历等形式,让贫困学生在融洽放松的环境下畅所欲言,交流思想,教师可以在交流中向学生传达坚持不懈、自立自强的道理,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
另外,为实现精准资助育人的目的,在资助工作中应当坚持整体与个别相结合的方法。由于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不同,资助对象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需求也不同。在开展资助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到整个贫困学生群体的普遍性,更要关注特殊学生。这就要求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培养的过程中,不能用单一标准衡量全部学生,更不能刻板的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同一个目标。要在对大学生成长提出总体要求的同时,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关注他们成长中的薄弱环节,对有情况特殊的同学给予针对性的辅导,整体把握、区别对待,使资助育人工作实现精准化的目标。
3.2 健全资助育人机制
为保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收到实效,必须将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紧密相连,降低行政性,充分发挥育人功能。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必须有良好的制度作保障,高校需要运用新媒体手段加强宣传力度,构建认定指标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信用档案,加强管理工作落实[5]。
在政策宣传阶段,高校需要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检索便捷、互动性强等优势加强政策宣传,普及资助政策。同时,要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对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生区别对待,有所侧重的进行宣传。
在贫困生认定阶段,高校需要规范认定过程,合理鉴定资助对象,构建科学有效的认定指标体系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效率和公平。在具体工作中,可以将各项贫困数据对比排序,纳入考量范围,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量化贫困情况,保障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
在奖助金发放阶段,高校要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奖助金的分配。可以通过新媒体手段,采集贫困生思想品德情况、专业成绩情况、社会服务参与情况、奖助金使用情况等信息,建立贫困生数据库。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重视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合理使用奖助金,以促进资助育人目的的实现。
在贫困生管理阶段,高校需要完善贫困生信用档案,切实落实好各项管理工作,加强工作的延续性。高校建立贫困生信用档案,从家庭经济情况、本人品行情况、本人贷款信用情况等方面做好记录和考察,纳入个人诚信档案,督促学生珍惜个人信用,实现诚信意识、感恩意识的培养。同时,各项管理工作的落实有助于提高资助工作的科学性。
3.3 丰富资助育人内容
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在协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对他们加强思想教育。高校资助管理工作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利用新媒体平台将资助与育人结合在一起,培养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励志精神,能够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培养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引导大学生常怀感恩、爱国之心,勇于承担青年人的社会责任,增强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有利于促使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而且能够提高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心理认同感。
贫困学生的成长经历伴随着诸多困难,如何正确的看待这些困难是贫困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资助过程中开展诚信教育,通过新媒体宣传、班会、座谈会或演讲比赛等活动,将诚信教育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有利于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通过微信公众号分享励志故事、名人传记等方式,加强自立自强教育,引导他们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督促贫困学生不断进取、不懈追求、努力奋斗,正视困难、战胜困难,以坚强的态度在逆境中成长[6]。
在网络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因新媒体的出现同时遇到了机遇与挑战。新媒体作为高校育人的一种新工具,具有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等突出优势。在资助工作中利用新媒体开展宣传、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解决贫困生资助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