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多种不同思维,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2019-01-11江苏省启东市紫薇小学张卫娥
江苏省启东市紫薇小学 张卫娥
思维能力是随着学习过程的推进和生活阅历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制定一些思维训练,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我认为开展思维训练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巧设疑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加强,我们越来越要求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由于之前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所以学生大多都习惯了听,在进行思考时也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很多时候都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缺少自主意识。因此作为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独立思维意识,我们就应该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设计一些疑问,给他们一个思考的大方向,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进行独立思考,让他们由被动思维转变为主动思维。
例如我们在学习小数的除法这一节内容时,我先给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小明有块蛋糕,需要分给4个小朋友,他应该怎么分呢?”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刚学过的知识,他们可以很容易就找到答案。此时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如果他要把这块蛋糕分给两个小朋友,他又该怎么分呢?”提出设问:“大家还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呢?为什么?”把这两个问题出示给学生以后,大家都被激起了探究的欲望,纷纷开始讨论到底应该怎么分。之前的方法不行,那么应该用什么方法呢?巧妙地提出疑问,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散思维,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学会主动思考,主动探究。
二、精设习题
数学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需要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灵活变通,学会发散性思维,这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很多学生学起来会感到比较吃力,在做题时也经常只能用一种方法,不会灵活变通。一旦形成了定式思维,就会把数学学“死”,数学学习就会变得很枯燥。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来加强学生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能力,而灵活的习题训练就是一种好方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些习题,题目需要难易适中,让大部分学生都有能力解答出来,同时题目也需要具有灵活性,能够一题多解,通过这样的题目训练,可以让学生学会用多种解法解题,同时在多种解法中进行对比,找到最优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能不断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多元化思维。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节内容时,很多题目都是应用题,希望学生可以找到最优策略解决问题。有这样一道题:某水库夏季开始放水,为泄洪做准备,某一天从早上七点开始放,每隔两个小时观察水库的水位下降了多少,九点时下降了12厘米,十一点时下降了24厘米,下午一点时下降了36厘米,下午三点时下降了48厘米。如果依照这样的下降速度,那么水位下降132厘米需要多长时间呢?问题提出后,我告诉大家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解题,没有固定的解题方法,从各种方法中找出自己认为最优的方法。有的学生想到直接用列表的方法,从早上七点开始排,依次计算,看看什么时候到120厘米。有的学生想到可以用算式,先求出每个小时下降多少,然后再求时间。大家发现第二种方法确实比第一种方法节省了很多时间,并且运用的知识也是刚学过的除法知识。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学会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这道题之后,我又给学生设计了一道变式:如果第二天晚上八点钟时,水库的水已经全部泄完,那么这个水库的高度是多少呢?这道题目是上面题目的变式,需要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但是其实所考查的知识内容是一样的,通过这样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变式思维能力,让他们可以学会在遇到一个问题时尽量选用多种方法,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在多种解法中寻找最优解,让思维变得更加灵活,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和广度,学会创新,提高创新能力。
三、注重读说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要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说话要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在回答问题时可以比较完整地叙述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和依据。很多人认为数学就是与数字打交道,不注重数学语言的发展。但是实际上,数学语言的发展对学生的思维逻辑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更加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就是一个思维逻辑不断完善的过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敢说、会说,还要教他们如何说得更好。说话是一门艺术,需要进行长久的坚持和训练,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表述,学会规范化运用学科语言。
例如在解很多应用题时,很多学生都是只会列算式,而不能说出其所以然,但是应用题讲究的就是有理有据。因此,在进行解题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学生理清思路,在回答时可以用“已知什么,可以求出什么”这样的句式,也可以用“先求什么,后求什么”来表述,通过这样的表述,教师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从而进行辅导。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然后再自己推导这个公式是怎么得出来的,在叙述时需要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推导过程和依据,让别人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这个结果是怎么来的。只有这样一步步地进行训练,学生才能学会如何更好地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数学问题。在进行读说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每个学生一些机会,让大家都敢说,都能逐渐熟练地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去说。日积月累,既让学生想说,又能让他们会说,提高表达能力,这也是思维能力发展的一部分。
总之,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打基础的阶段,教师不仅需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需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地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中的内涵,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巧设疑问,设计一些变式习题,让学生多读多写,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变式思维,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水平才会得到提升,数学素养才会逐渐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