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练导思,培养创新——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构建探索
2019-01-11江苏省徐州沛县杨屯中学吴庆合
江苏省徐州沛县杨屯中学 吴庆合
打造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以切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改革标准所提出的具体要求。而要想确保以上目标顺利达成,教师还需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鉴于初中正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最佳阶段,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唯有不断优化传统教学模式,并积极致力于创设具有影响力的思维氛围,如此方能在满足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习惯的良好养成,继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确保数学课堂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着眼认知特点,科学设计学生活动
无论是数学学科的整体结构抑或是知识情节内容,其均具有极强的活动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基于学生当下的认知心理、思维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合理设计教学情境,并积极促进学生学习、课堂提问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和谐统一,如此方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继而切实激发学生的内在思考潜能。
例如有关“一次函数”的试题:已知直线l:y = k(x+3)与圆 O相交于 A、B 两点,O 是坐标原点,△AOB 的面积为 S,求 S最大值。针对以上问题的求解过程,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对此前所学的一次函数的相关内容进行回顾,而后采取“数形结合”的方式来了解此一次函数问题所代表的意义,由此将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象化的图形,继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可组织学生以讨论的方式来从多个视角入手进行解题,如此既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且能对学生思维起到良好的拓展作用。
二、创设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若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可积极围绕教学内容设置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且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与此同时,在问题的驱使下,还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继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如针对“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相关内容,国内一线教师毕林裕在教学时曾这样提问道:一名百万富翁在散步途中偶遇一名穿戴平常的陌生人,两人在谈话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探讨了钱的问题,此时,陌生人对富翁提出了这样一则换钱契约,即陌生人每天给富翁10万元,持续一个月,而富翁则第一天给陌生人一分钱,第二天给的钱数为第一天的两倍,往后以此类推,直至一个月结束。听到此契约,富翁反复确认陌生人是否当真,并约定双方可签订契约,而契约一旦生效便不可更改。随后,在未来的10天内,富翁如约受到了100万元,而却只付出了5.12元,这让富翁十分开心,并懊悔契约签订的时间过短。故事到此,教师便可适时向学生提问:“假如你是这名富翁,你会签订这份契约吗?”“富翁在第三十天需要付出多少钱?”“你能预测出故事的结局吗?”问题一经提出,课堂气氛顿时变得极为活跃,而学生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正当学生不知该如何列出算式时,教师再告知学生故事的结尾,即百万富翁已然破产,因三十天过后,富翁虽收到了300万元,但却付出了大约536万元。至此,学生纷纷惊讶于最终的结果,并由此产生了印证的想法。此时教师再将“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内容引进,如此一来,既能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又能切实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从而可确保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教学贴近生活
数学本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对此,若教师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以促使学生现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则不仅能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且能切实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及生活方式,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达到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的目的。
如当进行“正比例函数”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首先组织学生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而后要求学生两两分组并展开游戏,在此过程中分别记录自己赢的次数。最终,教师整理好学生的统计数据,然后提问:“如果赢了X次, 得多少分?如果得了N分,那么赢了几次?”根据教师的整理数据,不仅能促使学生掌握“正比例函数”的相关内容,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欲望亦将空前高涨。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标准所提出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要求,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需把控好课堂教学节奏,并积极创设别具影响力的思维氛围,由此方能切实构建起有效的高中数学课堂,继而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