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泡泡”提示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分类及运用

2019-01-11吉林省延吉市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张语航

小学时代 2019年27期
关键词:结尾处泡泡重难点

吉林省延吉市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 张语航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泡泡”提示语不仅在课文中频繁出现,而且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部分也充当着重要角色,散落在教材的各个部分,辅助着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所谓“泡泡”语,即出现在教材中带有提示性的简短的文字,这些文字往往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出现在泡泡形状的对话框中,故称之为“泡泡”提示语。这些小“泡泡”虽然比较简短,但是形式多样,在不同情况可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和练习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提示语的功能,首先教师需要明确“泡泡”提示语的类型。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泡泡”提示语的类型

从现有小学语文教材中不难看出,“泡泡”提示语不仅会在课文一侧出现,还会散布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等部分,但根据其特点可将其分为五类,分别为:

1.词语理解型。因考虑到低学段学生语言积累较少,在面对课文时容易出现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所以在一到三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课文留白处出现的是针对某一个词语意思进行提示,也就是词语理解型。例如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中,在描写黄山时出现“陡峭”一词,以二年级学生学习情况来看,未必能理解“陡峭”,因此插入了“我能知道‘陡峭’是什么意思”的提示语,学生看到提示语之后就会去查询这个词的具体含义。再比如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一文中,提示语即“‘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呢?”在阅读过程中,提示引导学生先扫清课文中的疑难字词。

2.学法提示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学习语文时间较短,学习经验较少,所以需要对其学法进行提示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比如在二年级上册《葡萄沟》中,出现“联系上下文,我知道‘五光十色’的意思”的提示语,即引导学生在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可以联系上下文,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对理解词语这一方面就介绍了学生应掌握的三种方法,除联系上下文外,还有查字典和依据偏旁部首猜测词语含义。这三种方法都可以帮助学生自行理解难词。

3.重难点探究型。此类“泡泡”提示语主要针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或难点对学生进行引导,重难点的提示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结构,体味人物情感态度。比如对遣词造句的探究,在三年级下册《荷花》中,用“挨挨挤挤”一词来描绘荷花繁多的样子,提示语即“‘挨挨挤挤’这个词用得好,为什么?”学生马上就会注意到这个词并思考,体会出这是因为荷花数量之多,所以才会用“挨挨挤挤”。此外提示语中也常会出现关于课文的结构的引导,如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中“句子使上下文联系更紧密”,就是引导学生了解过渡句的作用。

4.情感表达型。这类“泡泡”语是指在课文中进行情感表达的一类提示语,这类提示语多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处,在表达感情倾向的同时寻求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如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文中,在结尾处出现“我最喜欢晨光里‘鸟的天堂’的景象,你呢?”的提示语,再比如三年级上册《花种》结尾处的小泡泡“他的做法真妙”等,都是借助提示语来表达文中相应情感。引导学生去揣摩文章。

5.拓展延伸型。提示语除了辅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外,还有一类就是围绕课文内容有针对性地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四年级上册第四课《火山云》一文的结尾处,即以“泡泡”的形式提示学生“我们这也有比较奇特的景物,我要去仔细观察观察”,以此来启发学生思路,引导观察学生所在地独特的自然景象;再比如第十二课《小木偶的故事》中,最后小木偶终于获得了人类的所有情感,提示语即让学生思考“小木偶后面会发生什么事呢?我来接着编下去”,拓展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泡泡”提示语的运用

由上文可见,在小学教材中,“泡泡”提示语出现次数多,类型广泛,虽然只是简短的一两句话,却可以辅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但是大多数教师只是一带而过,没有充分利用提示语。教师应在搜集课外资料的同时,也要把“泡泡”提示语充分合理地运用起来,提高教学质量,建构有效课堂。

1.巧用“泡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他们最为宝贵的财富。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首先就应该激发他们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在这一点上,除了选取合适的导语,也可选用“泡泡”提示语进行导入。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猫》的首段即写到这只猫“性情古怪”,旁边有一个提示语“为什么说这只猫性情古怪”,这样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激发学生对这只“性情古怪”的猫的兴趣,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学习课文。教师应巧用提示语,让这种趣味阅读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2.妙用“泡泡”,攻克课文重难点。因小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能对文章有一个浅层理解,课文的重难点部分则难以把握。因而,教师可以通过“泡泡”提示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攻克重难点。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词语的含义难以理解,此时教师可妙用小“泡泡”,为了方便学生扫清不会的词语或句子,常在提示语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断出某一词语的含义,加深学生对生字生词的理解。如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中猜测“陡峭”一词是什么意思或是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中对“随遇而安”含义的提问,都是在化解难词,将抽象的词语简单化、具体化,辅助学生记忆和学习。

3.活用“泡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泡泡”提示语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教师可利用小“泡泡”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提示语的导引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如在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的最后,提示语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再比如二年级上册《雪孩子》的结尾写到雪孩子变成了云,旁边的提示语即启发学生思考:“看到雪孩子变成了云,小白兔心里会想什么呢?”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象后续发生的故事,诸如此类的通过提示语,激发类学生的想象力,也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泡泡”提示语并不少见,这些小“泡泡”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而言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帮助教师更高效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提示语,激发学生兴趣,切中文章重点,拓展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思维意识,让这些小“泡泡”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结尾处泡泡重难点
吹多大的泡泡能把人送上天?
蛋炒饭的哲学
用"设疑"体现“学让引思”
巨型泡泡
编辑小语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和鱼一起吐泡泡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
跳跳猴吐泡泡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s 1-3重难点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