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入深出,直抵概念本质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一)》为例

2020-01-16浙江省义乌市江东第一小学莫燕君

小学时代 2019年27期
关键词:平均分正方形整体

浙江省义乌市江东第一小学 莫燕君

2018年11月15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百人千场”赴义乌的送教下乡活动,承担了题为《分数的再认识(一)》的上课任务。虽然事情已经已久,但笔者对这节课的教学感触颇深,现撷取自己课中的几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共享。

一、比较沟通,理解概念内涵

【片段一】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

让学生画一画3/4,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收集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展示和交流,依托除法意义中的平均分,借助“其中的3份”,来提升学生对“1份”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归纳总结。

师:这些图都表示3/4,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生1:有的是把1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取了其中的3份,有的是把很多图形用来平均分。

生2:有的用图形来表示,有的用实物来表示,还有的是用线段图来表示。

师:也就是说用来平均分的对象不同。有的是1个物体或图形,有的是多个,在分数领域中,不管是1个物体还是多个物体,我们都称它们为一个整体。

师:为什么这些不同数量、不同形状的物体都可以用3/4来表示呢?

生1:因为它们都是平均分成了4份,取了其中的3份。

生2:我觉得只要总数是4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3/4。

师:是的,也就是说,不管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只要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就可以用3/4表示。(板书)

概念、公式和规律的得到一刻也离不开观察,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观察是对自然界发生现象的因和果,或者对它们的相互关系作一种准确的注视与记录。”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典型图示,沟通各种图示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理解概念的内涵。

二、深度探究,理清内部关系

【片段二】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通过分铅笔活动,学生发现整体的数量不同,1/2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举例,继续探究。

师:那100支的1/2是几支呢?(50支。)

师:500支呢?(250支。)

师:如果1/2是1000支,那总数有几支呢?(2000支。)

师:你还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1:2000支的1/2是1000支。

生2:如果1/2是500支,那总支数就是1000支。

生3:10000支的1/2是5000支。

……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当整体越来越大时,1/2所对应的数量也越来越大。

生2:整体越来越小,1/2所对应的数量也来越来越小。

师:谁能举几个更小的例子呢?

生1:如果总数是2支的话,它的1/2就只有1支。

生2:如果只有1支铅笔,它的1/2是半支,也就是1/2支。

师:如果抛开生活中的合理性,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这个数量可以更小吗?(可以。)那1/2所对应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小。)

好的素材需要精细处理才能将其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借助分铅笔活动,引导学生举例说明。通过列举更大、更小的数量,让学生体会到整体越来越大,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就越来越大,反之,就越来越小。不仅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理得更清晰,而且还渗透了极限思想。这样,进行深度的纵向辨析后,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的表象支撑,从根源上促进学生对内在变化规律的理解。

三、分层练习,提升抽象水平

【片段三】变式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基本练习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变式练习:

在学生完成后,教师巡视发现,有几位同学只选了前面两个选项,于是教师呈现这一错误资源,问:“这位同学选的对吗?”

生1:前面两个是对的,但是第四幅图也是有可能的,应该选上。

生2:老师,我这样圈一圈,一共圈出有4份,所以这幅图也是有可能的。

师:那图三呢?(不是。)为什么?

生1:因为两个为1份,图三只有3份多一个,要有4份才行。

生2:老师,其实只要看是不是8个正方形就可以了。

师:哦?是这样吗?(是的。)谁来解释一下?

生:因为1/4是两个正方形,那么整幅图就应该有这样的4份,也就是8个。

师:那还可能有其他形状吗?

生1:还可能是8个排成一排。

生2:还可能是8个正方形排成楼梯一样的形状。

生3:其实形状很多,只要是8个正方形就可以了。

师:也就是说,不管什么形状,只要是8个正方形就有可能,是吗?(是的。)

本环节教师抓住错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在变化的形状中,发现正方形数量不变的本质。帮助学生在转换视角、逆向思考中,更好地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也为六年级研究分数除法问题做了铺垫。

【片段四】拓展练习,培养发散思维

在练习的最后,笔者将教材的第5题进行了拓展:

为帮助灾区人民,奇思捐了零花钱的1/5,妙想捐了零花钱的3/5,妙想捐的一定比奇思多吗?为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1:我们认为妙想不一定比奇思多。如果两个人都有50元,那么奇思就捐了10元,妙想就捐了30元,这样妙想捐的多;但是,如果奇思有100元,妙想只有10元,那奇思就捐了20元,妙想就捐了6元,这样妙想捐的就少。

师:所以,可能奇思多,也可能妙想多,对吗?(对。)

生2:我们觉得还有可能会一样多。如果奇思有15元,妙想只有5元的话,那奇思和妙想就都捐了3元。

师:还真是这样!那导致我们无法确定谁多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1:是他们两人零花钱的总数不知道。

生2:因为他们捐的钱数会随着总数的变化而变化的。

师:是啊,整体不知道,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就无法确定了。

师:那么到底什么情况下奇思捐的多?什么情况下妙想捐的多?什么情况下两人一样多呢?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留着大家课后去思考。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感受数学思考的魅力,是引导学生持续探索数学奥秘的动力与保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本环节设计了有挑战性、拓展性的问题,引发学生质疑、讨论,并推动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研究。在此过程中,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深刻、灵活的思维品质。

四、抽象概括,直抵概念本质

【片段五】引导归纳,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我们用“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可以用3/4来表示”这句话概括了3/4的意义,现在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任意一个分数的意义吗?

生1:分数都是用来平均分的。

生2:把一个东西或一些东西平均分,取其中的几份,这样的数就是分数。

生3: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任意几份,其中的任意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师:平均分成任意几份也叫若干份,分数可以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

板书: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有的学生感知准确但词不达意,有的学生能清晰地表述,这些是课堂推进的重要思维材料。不同层次的交流,不仅可以让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彰显自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不同水平的表达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精确理解,以更好地把握概念本质。

总之,数学概念课教学,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其本质,才能融会贯通,形成永远不会遗忘的数学素养。

课堂上,笔者看到了浅入深出、拾级而上后良好的教学效果,感受到了学生恍然大悟的喜悦。这次尝试带来成功喜悦的同时也带来了思考:数学概念课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把握知识的核心?这还需要不断探索。

猜你喜欢

平均分正方形整体
剪正方形
这样做合理吗
剪拼正方形
教你学会平均分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平均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