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段法治教育策略例谈
2019-01-11吉林省德惠市大房身镇杨树中心小学孙丽华
吉林省德惠市大房身镇杨树中心小学 孙丽华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基础,青少年的法治素质决定了全民法治素质。要想培养青少年的法治思维,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从当今青少年的生活出发,站在学生的视角,在课堂上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教授法治知识,带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治知识。
一、教师要发现教材的魅力,充分利用教材
新教材采用绘本的形式,通过漫画把要学习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更适应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但对教师而言,就需要加大对教材解析的力度,要明确地理解教材所表达出来的更深层含义。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准确把握住教材章节设计的用意,深度挖掘教材对学生要求的综合素质,根据教材的目的,培养学生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新教材突出了“自己”的责任,着重培养了学生对于自己、家庭、社会、国家不同的责任和意识,同时把“法治意识”传递给青少年,告诉他们如何法治生活、如何用法治保护自己。教材更多注重对学生的初步启蒙,在初步了解规则和法律方面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比如:教材的第一课是“镜子里的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会带领学生去开展“照镜子”这一个活动,倘若只是通过镜子发现自己的样子,就不能深刻体会到教材的作用。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通过镜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要向学生传递“以人为镜”的理念,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受别人的建议,教会他们更好地处理人际交往关系。除此以外,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更要在如何改进提出建议,针对不太注重自己卫生情况的学生,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方式指出问题,并向学生提出指甲不能太长,衣服上不要有泥土等等要求。
二、创建情景,提高课堂效率
1.创建问题场景,启发学生去探究知识。问题是求知的动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内容进行提问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拥有更深程度的记忆。通过问题的提出和回答,教师可以很快地了解到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注意力是否集中,同时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利用教材上的学习内容继续深层面学习,循序渐进,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比如:在《上学路上》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同学们知道有哪些交通规则”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会给出“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请你等一等”的回答。教师先对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总结和正误判断,然后再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同学会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再提问:“如果不遵守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等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向他们展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惨重后果,警示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最后再提问:“在以后的生活里该怎么做?”一步步引领学生认识到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并且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传递给父母和家人。
2.创建故事场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道德与法治教育本身就枯燥乏味,很多知识与规律比较抽象,对于年纪比较小的学生来说不是很好理解,记忆起来也比较吃力。教师针对这一现象,应该改进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来教学,而不是因为应付考试而忽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本身的意义。首先在日常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丰富课堂的内容,采用低年级学生喜欢的故事、影视片等形式传播道德法治知识。比如:在学习《我们爱祖国》这一课时,教师就不要采用大数据的方法,而是向低年级学生讲述抗战时期的故事。就像“放牛的孩子王二小”“小英雄雨来”这种既能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又真实感人的故事,或者放一些比较有意义的红色动画,帮助学生了解祖国一步步繁荣的艰辛。通过故事的分享,可以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增强对知识内容的记忆。
三、在日常生活,把知识和实践相合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只有真实的、来自身边的真情实感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陆游也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对学生进行书本上的学习远远不够,“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有责任感,能够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热爱自己的祖国;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并且可以自觉遵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保证自己的安全。教师应当多开展一些能够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训练学生在遇到不正确、危险的情况时可以做出正确的反应。教师要向学生讲授法制的知识,告诉学生如何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面对危险时如何逃跑和自救;要让学生认识到是非对错,培养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面对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时,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就要更符合实际生活,例如:虽然我们在课堂教育中认为插队是不道德的行为,但在现实生活中,当学生面临紧急情况时,我们就要“允许”插队,而不是死板、不知变通地认为插队是不可容忍的。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更复杂,我们要培养学生判断自己是否拥有足够能力,如何才能以不威胁到自身安全为主。比如:开展危险时的自救和救助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溺水时救助和被救助的角色,一部分学生会认为,自己会游泳就跳下去救人;一部分会愣在原地;一部分会去寻找帮助。教师要以保证学生的安全为前提,及时纠正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不正当、危害到自身安全的行为。例如:阻止学生下水救人的行为,向学生简述下水后可能带来的危险等等。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最合适的救助办法,让每位同学参与到游戏的同时,结合现实实际的条件和可能性,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把法治教育渗透到学生周围
1.学校营造文化氛围,注重法治宣传。法治教育不能仅仅依靠于“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堂的学习,法治教育不是孤立无缘的,它和语文、数学等学科都可以建立相关练习,只有各个学科都在不同程度地对关于法治教育问题进行渗透,才可以更有效率、更具效果地发挥作用。学校应该多开展关于法治教育的讲座,利用宣传板、黑板报等形式向学生传递法律法规知识,营造书香校园、法治校园,让学生沉浸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让学生在获得参加活动的快乐同时学习到知识。
2.家校结合,共同向低年级学生传达法治教育。虽然学校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但家庭教育是学生能够健康成长的必然条件。家长受自己本身知识储存和经历的影响,对待学生法治方面的了解各不相同,对于如何向学生传达法治教育的方式也不了解。学校应该主动和学生家长联系,向学生家长传播法治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但同时要注意减轻家长的负担,不能把教育工作全部归咎给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要相互合作,出现问题及时解决,针对学生情况及时改正,帮助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都能了解法律法规知识,并且能够运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
总之,中小学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基础的教育,如何让新一代青年能够了解法治,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法治教育从孩子抓起,在低年级就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渗透。当低年级学生都对法治有基础的了解,能够用法律来保护自己,青少年才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