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识的渗透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9-01-11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第三中学张建国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第三中学 张建国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具有直接创造价值的作用,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十分重要。笔者任教初中数学多年,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识的渗透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一课题,提出了以下具体教学对策。
一、围绕教学目标,树立数学应用观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是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新课堂倡导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或方法来落实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都是以树立数学应用观为基础。因此教师不但要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要将数学应用思想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以沪科版初中二年级数学上册中“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为例,笔者围绕教材知识,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量关系的应用题;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进一步体会代数中方程的思想方法解应用问题的可行性。比如教材练习17.4(1)中,习题2:一块长方形绿地的面积为1200平方米,并且长比宽多10米,那么长和宽各为多少米?笔者指导学生结合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性质,注意检验方程的根是否符合实际意义,由此得出解题过程。设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为x米,根据题意,得方程:x(x+10)=1200,解得x1=30,x2=-40,由于负数根不符合实际,应舍去,所以x=30,x+10=40,即绿地的长和宽分别是40米和30米。
二、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应用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极富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牢固的基础知识外,还需要借助实践操作活动来激活思维,从而为发挥创新能力提供保证。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牢牢把握知识结构的内在规律以及增强主动思考的意识,因此,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让他们更多地去动手、去实践,使他们拥有更多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这样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塑造,和谐身心的发展。
例如:学生在学习沪科版初一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知识时,笔者将提前制作的平面三角卡片分发给每一位学生,并要求他们通过动手拼剪、折叠、画对应图等方式,分析归纳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有的学生从一块三角形卡片上裁下它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为了强化学生对此知识点的深入理解,笔者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教学实践,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每种类型都需要学生动手验证,比如用三角板进行测量、折叠展示、画图类比等。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发现,无论用测量的方法、拼组的方法还是折纸的方法,都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但是这一结论需要进一步用数学推理的方法来验证,即通过平行线间内错角相等的定理,判定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三、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激活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况,教师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可以借助多种类型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而逐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激活创新意识的前提是创设尝试情境,让学生对求知产生极强的兴趣,促进他们发现问题、形成疑问。这样教学不但巧妙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材知识中,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同的圆的位置关系的实例,如自行车、齿轮装置、奥运五环等,这一张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片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笔者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两个圆,思考两圆共有几种位置关系,学生总结了五种:外离、相切(内切和外切)、相交、内含。笔者引导学生用几何画板一起探究两圆位置关系的实质及内在联系,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这部分知识的概念和性质。由此可见,学生通过笔者创设的尝试情境,以最佳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接受了知识,使情境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在渗透应用意识与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需要加强教学方法的运用,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力图为学生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