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长谈自信心培养
2019-01-11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自信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也称为信心。自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至关重要的作用。名校长公益大讲堂上,校长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介绍了学校的做法,给出了对家长的建议:
自信心培养,从孩子进校的第一天开始
包玉刚实验学校总校长吴子健说:如何让孩子阳光、自信地成长?一年级孩子进包校的时候,老师都会问他们三个问题:你和别人不一样吗?你有什么不一样?你喜欢与别人不一样吗?吴校长分享了一个抽水马桶的故事:有一次学校的保洁工在打扫卫生时发现一年级的卫生间里有声音,进去一看发现是一个男孩在鼓捣水箱。保洁工告诉了上课的老师。老师问学生,你为什么要拆那个水箱?他说,我要研究水箱冲水的秘密。我们这才知道,前一段时间,水箱经常漏水,就是因为这个孩子去研究水箱的秘密而造成的。那天,正好螺丝帽掉到马桶里,孩子无论如何装不上。我们认为,简单的批评教育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把孩子的家长请来了解情况。家长说,这个孩子懂事之后,就把家里除了父亲的名贵手表外都拆过一遍。为什么在学校里面研究水箱而不在家里研究水箱?因为家里的水箱是连体的,学校的马桶与水箱是分体的。问题发生之后,我们也和家长进行了沟通,一是肯定了孩子善于动手、善于研究的良好品格,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后来,家长在家里给孩子买了一个分体式的抽水马桶,学校也为他提供了更多的科技创新的研究平台。这个孩子后来在香港举行的乐高比赛中获得了冠军。这个故事可以说明,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首先应该要给他发现自己能力的空间和机会,同时也要注意引导。
自信心是鼓励出来的
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张敏认为,孩子的自信和家长的评价紧密相关,父母就是孩子成长的预言家,父母说孩子行,孩子“不行也行”,父母说孩子不行,孩子“行也不行”,孩子将来表现往往会被父母“不幸言中”。我们要不断给孩子适时适度的鼓励,要尊重孩子,孩子是个人,他会成长。孩子是成长中的人,我们要去教他、引导他。我们还要放手,孩子终将独立生活。现在不放手,将来就放不了手,一直会跟着你,围着你,还会“啃老”,家长要尊重孩子、引导孩子,放手让我们的孩子自己实践,即使磕磕碰碰也没有关系。
浦东新区进才实验小学校长赵国弟说,要多鼓励孩子。我们经常说,孩子是夸出来的,国外提倡欣赏教育,这其实不是国外的专利,我们完全可以学习。鼓励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激发孩子的进取心,有利于学生良好情绪的形成。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度,不能过高,过高可能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同时要尊重孩子,要用积极的语言激励孩子。赵校长建议家长平时经常用这些语言:“我同意、我欣赏、我尊重、我高兴、你又提高了”。犯了小错误,告诉孩子是有原因的,给孩子找个台阶下一下,这叫正向肯定,激励孩子。家长过高的期望,以及习惯把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会损伤孩子自信。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李莉说:孩子眼中的大人,期望过高。我不是你的复制品,你不能强迫我弥补你以前的遗憾。我认为期望过高的家长会使孩子丧失信心和自我。有孩子问:“爸爸妈妈喜欢把我和同学做比较怎么办?”李校长说,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更好,因此不断地为孩子设置目标,期待在比较中激励孩子成长。但是没有顾及到孩子的心绪,在比较之后若收获持续的挫败,是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的。
培养兴趣特长提升自信
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校长卞松泉说,家长不要过多关注分数。其实,有的时候分数上去一些、下去一些也都很正常,不要过度纠结。往大的方面来说,家长要关注孩子成长怎么样,不要纠结成绩。退一步说,我们都知道,班级里面每次考试总是这样分布:好中差,有学霸、有优良成绩的,有中等和中等偏下,还有个别不及格的。孩子不管在哪个阶段,家长都不要纠结。数学家陈省身,90多岁高龄时有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他说:一般孩子跟着老师教的走,一般考 80 多分都没有问题。如果一定要 90 多分,甚至 100 分,要花很多的力气,不值得。退一步,其他的方面好,说不定对他是一种信心,可以触类旁通。卞校长说:“我们不主张排名。办学校,总是要分数的,但成绩不是唯一的。家长要充分评估自己的孩子在哪个程度。学习成绩不理想,可以帮他补一补,但是不需要一步步往上逼。86 分一定要 87 分,87 分一定要 90 分,天天围绕分数转,孩子会厌学的。对一个学生个体来说,差1分有多大的意义?差1分就差1分,不要死拼,差了1分就是多错了一道题目,如果艺术好、体育好,科技好,孩子就会有自信。对教育来说,一分、半分,更是没有什么大的意义。”
会玩的孩子更自信
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校长余祯说,从终生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希望一个孩子除了能适应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学习要求和压力之外,还希望他们可以最大程度地从内心找到激励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会自信地生活,学会施展创造力,奠基其一生的幸福感。 FUTURE-READY 培 养“会玩的孩子”,什么样的孩子是“会玩的孩子”?她举了几个例子:有一位四年级的男生,非常喜爱海洋生物,除了喜欢观赏这些可爱的海洋生物外,还自学了很多与之相关的知识,做了很有趣的学习笔记,记录了自己充满童真而又有意思的想法。这个孩子某天突发奇想,决定做一个海洋地图。他在三张巨大且粘贴在一起的白色卡纸上绘制了海洋,将自己喜爱的海洋中的鱼等比例缩小,画下来并贴在海洋图中。他买了发光二极管,粘在那些有特殊本领的鱼上。不仅如此,为了能让更多小朋友了解这些鱼,他为每条鱼都生成了二维码,并贴于一旁。小朋友只要扫一扫,就可以了解这条鱼的特征。他将完成后的海洋地图带到学校,与同学们共同分享其中的乐趣。
还有一位五年级的女生,她最大的特点就是什么都会玩、也都爱玩。她非常热爱大自然,会捡很多有意思的树叶,拼成一幅幅图画;会使用放大镜去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植物、昆虫,并做仔细研究,还会把昆虫做成小标本进行收藏;她还喜爱石头,看到奇特的石头就会捡起来,对照书籍、网络,了解不同石头的出处及各自的特征、故事;她还喜欢做一些简单的科学小研究,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用小实验、小研究报告呈现自己的想法。她还热衷于旅行,父母每年寒暑假都 会带她去旅行。每到一处新的地方就收藏当地游玩中产生的门票、火车票、飞机票和当地的小玩意儿,并做成一个相框,去过一个地方就产生一个相框。这个小朋友一个人可以玩得很开心,在和同伴一起玩的过程中也能很好地和对方互动交流。
第三个孩子,是个酷爱阅读的女生。她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将家中所有藏书编进了一个目录。完成后,她还在每本书后写上该书的推荐指数,并附上阅读该书大致需要花费的时间。此后,她把目录带到学校,为同学们做了借书卡,把自己的藏书背到学校和同学分享,《少年日报》以《书包里的“图书馆”》为题对她的故事进行报道。
这三个孩子都是普通人,并不是平时意义上的学霸。为何说他们才是会玩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有如下四点特性:(1)他们都并非简单地玩,其玩的过程都是实践、体验和发现的过程。(2)他们对于一个领域或者是某些领域充满好奇心,玩的时候特别专注,并且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玩法。(3)他们可以自己独立玩,也可以与同伴一起玩。(4)他们的玩不是功利的,不是为了考级获奖,也不是为了学习成绩的提高。要为未来做好准备,就要培养这样会玩的孩子。
在合作自主中培养自信
自信心还可以通过合作能力以及自主意识的培养来提升。闵行区实验小学校长、七宝外国语小学校长何学峰说,现在的独生子女比较多,孩子与同伴多人在一起的游戏和活动机会相对较少。在家里面,又始终处于中心的位置。因此,孩子的合作交流、沟通的意识和能力相对欠缺。另外,孩子很多的学习和生活都是由家长全程设计、掌控,甚至不仅是掌控,而是直接代替。学什么乐器、报什么培训班由家长选择,这种现象,逐渐压抑了孩子未来发展所必须具备主动性、能动性。家庭层面培养孩子“合作—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建议:(1)不给孩子随意贴标签、下定论。“你这道作业做来做去不会做,看样子你就是不会了。”你讲者随意,小朋友听在耳朵里,一次还好,两次、三次之后,小朋友会自我暗示,妈妈一直说我不行,我肯定不行。(2) 逐 步 放 手, 传 递 信 任。我 也 希望家里面给孩子一些小岗位,我自己的成长非常有体验。我小的时候爸爸在外地工作,我在家里做很多的家务,因为妈妈规定,妈妈下班前我自己要做好饭、地扫好。那时候一个小时的时间,你肯定要安排好,淘好米,烧饭,菜理好,然后去拖地。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统筹的能力,脑子当中很清楚,一个小时后妈妈要回来,我要把这些事情做好。如何按时做好?一定要有统筹能力。家里给孩子不同的适合的岗位非常重要。而且他会感觉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也在为家庭作贡献。(3)征询意愿、倾听需求。用陪伴和引导的方式来培育自主和自信。家长和孩子商量时,一定不要把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孩子作为他的兴趣。(4)关注孩子的差异性。善于观察和捕捉孩子身上闪现的“苗子”。每个孩子不一样,不是人家的孩子小提琴拉得好你的孩子就要去拉小提琴,可能你的孩子画画比较好。比如你的孩子体育就比较好,一上去就知道是运动的料,不用教,他跑步的协调性、接触球的协调性就不一样,这就是孩子的天赋。而且有些因为年龄特点,可能差异性还没有表现出来。8 岁没有表现出来,10 岁没有表现出来,但是他有潜能。家长和老师要关注孩子偶尔闪现的“苗子”。比如孩子到图书馆看书、买书,突然对《时间简史》《国家地理》这样的内容感兴趣。家长要把闪现的“苗子”开发成孩子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让内向的孩子也找到自信
如何帮助内向的孩子找到自信呢?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校长、支部书记张悦颖提出,外向、内向其实没有好坏之分的。不是说内向的小孩就一定要朝着外向的方向发展,只要他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可以。每个人都是有想法的,只是有的人讲出来,有的人在自己的内心活动,小孩的主张也是非常有自己见解的。我并不认为一个内向的小孩就一定要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外向的小孩,这是一个错误的命题。我们更允许孩子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是希望小孩兼具有独立思考的过程,以及思考以后他能把结果告诉别人,能够完成整个的心理过程。内向型的小孩可能积累的东西更多,到最后他能够厚积薄发。当然如果孩子内向的话,家长要和老师多沟通,让老师多给小孩机会,比如说有一个演讲的时候,让孩子自己上去讲一下,鼓励孩子到大庭广众之下勇敢、自信地表达自己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