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文本 有序评改 有效表达
——小学高年段单元作文评改策略例谈

2019-01-11浙江省桐乡市茅盾实验小学吴炳发

小学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选材习作文本

浙江省桐乡市茅盾实验小学 吴炳发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也一直是一线教师的研究重点。可是纵观很多作文教学公开课,我们发现:无论是哪个年段的作文评改,大多集中在遣词造句这单一指向上。其实,仔细研究教材的编写,我们会发现:单元作文的安排与本组课文是有着极其严密的联系的。既有内容上的关联,更有写作方法上的渗透和要求。而我们往往忽略了编者的意图,使作文评改失去了应有的方向。所以,笔者认为,依托文本,能让单元作文的评改更加有序,学生的表达更加有效。本文试从小学高年段单元作文的评改来谈谈这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依托文本,评改“感受如何表达”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是“感受大自然,写想象作文”。

单元“导语”这样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本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的感受的。”

由“导语”可见,单元作文要关注的就是“作者观察大自然的角度”“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感受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本组编排的《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四篇课文,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就是: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读懂了编者意图,明白了文本之用,单元作文评改阶段,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1.读一读,领悟“感受比观察更重要”

肖复兴先生说“我自己写作时一直重视对于生活的感受。只有真实而细致的感受,才会写出真情,写出细腻而动人的情境。”的确,历来文贵乎情,能打动读者的就是真情实感。有了这样的意识,学生才能关注自己的内心,才能理解“物我相融”,才能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才能进入联想和想象的世界,才能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比一比,发现“要写好作文就要重视内心感受”

评改作文前,我出示以下语段,让学生朗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这座古老的石拱桥横跨在小溪上。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走进这片树林,我听到了鸟儿的叫声,看到了晶莹的露珠。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我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拾起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起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经过比较体会,学生发现每组的第一个句子都是对大自然景物的客观描述,写法比较单调,而每组的第二个句子作者都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当时具体真实的感受,写得真切,而且和别人不一样。这就是作者重视内心感受的结果。

3.改一改,学会“感受如何更好表达”

在唤醒了“感受比观察更重要”和发现“要写好作文就要重视内心感受”这两种意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划出自己作文中表达感受的句子。这是一次自我感受确证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梳理、重置自己的感受,是一次习作的内省,也是作文方法的落地检验。

著名作家肖复兴说:“什么叫感受?这不是玄而又玄的抽象概念,而是你对人和事在具体的一刹那从心底涌出的感触和情感。”那么,如何才能把感受更好地表达出来呢?回顾课文,学生发现:作者展开了联想和想象,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表达。接着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感受”进行了修改。

如一位同学将“早晨,走出沉闷的教室,抬头看那柔和的光晕,一点儿也不刺眼。”改为“早晨,走出沉闷的教室,闻着冬日阳光那特有的香味儿。抬头看那柔和的光晕,一点儿也不会刺眼,就如甜甜的微笑,问候我的带来。要是能摆脱学习的重担,现在立刻飞奔回家,坐在藤椅上,任阳光洒在肩头,披在身上,暖暖的,再拿起一本书,慢慢品味……大概,我这一天都会在书香里度过。”

有的学生则这样写树:“一阵微风吹过,我不惊打了个哆嗦。看看银杏树,好像也在打哆嗦,枝叶上的树叶都在动。仔细一看,就又像是一群黄色的蝴蝶在围着树干飞舞着。微风过去了,地上又多了好几片树叶,我便走了过去,将它们捡起,认真地端详着:它们好精致,叶子上的纹理像波浪一样,还有那中心没有变黄的绿色使整一片叶子变得像一把小扇子一样,精美、小巧而又可爱。”

二、依托文本,评改“情感如何表达”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这样的选题要求学生将自己受到感动的情感表达出来,并较准确地传递给读者,使人产生身临其境,身历其事的效果。

罗丹曾经说:“艺术就是情感。”其实,作文也就是情感。从学生的习作情况来看,具体的事例都有了,如何在作文中表达情感,却成了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纵观整组课文,表达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课文把思想感情含在事情的叙述中,如《金色的鱼钩》作者通过满怀深情的叙述,使读者了解炊事班长的光辉事迹,深受感动;《梦想的力量》则按照时间顺序和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事迹,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有的课文把思想感情含在环境描写之中,如《桥》,开篇就写黎明的天气情况,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异乎寻常的短短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做了铺垫。其中对水的描写,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更是增加了紧张气氛。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有的课文在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发感情。如《再见了,亲人》中“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用反问句突出表现了志愿军永远也不会忘记朝鲜人民的深厚恩情。

然而,这些在阅读教学中感悟到的写作方法,学生在运用的时候却不太容易学会。怎样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和运用呢?我在思索中发现,《再见了,亲人》中写小金花一段,写法比较独特。一个刚强的孩子,妈妈牺牲时没有哭,而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于是,笔者尝试引导学生聚焦运用对比方式来评改“情感如何表达”。

1.在“朗读”中领略多样表达

情感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这样的表达意识教师必须明确地让学生领悟。为此,笔者整理了本组课文中的相关句子和段落,引领学生朗读体会。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获得思想熏陶,同时感受文本情感的传递,领略情感表达的多样性。

2.在“比较”中发现别样表达

在叙述、环境描写中抒发情感是一种惯常的方式,学生接触的比较多,通过朗读能比较容易感受到。而运用对比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就属于匠心独运的范式了。笔者出示小金花段落,让学生比较段首与段尾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很快学生就发现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方式,突出对敌人的“恨”和对志愿军的“爱”。这种强烈的对比,自然就表现出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之间非同寻常的亲密感情。这种别样的表达方式中流露出的正是别样的情感。

3.在“对比”中学会花样表达

在上述引导发现和感悟的基础上,笔者选择了学生的一篇回忆爷爷的文章,进行指导修改。原文中,学生对爷爷的离去作了详尽的描写,突出了家人和邻居的悲伤。评改中,我引导学生增加描写爷爷活着的时候给家人和邻居带来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再写爷爷离去带来的悲伤。这样的情感表达因为有了对比更加感人。学生也因此学会了新的情感表达花样。

三、依托文本,评改“材料如何选择”

写作文,谁都会面临材料的选择问题。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什么叫做雕塑?雕塑就是把没有用的石头砍下来。而作文就是把没有用的材料删除,留下那些有用的材料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学生的作文中,常常会出现选材不典型的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是“用一两件事介绍自己的小伙伴”。学生写起来似乎比较熟路。但是仔细阅读和分析习作会发现,他们在选材上存在困扰。有的材料和小作者没有一点关系,读起来没有亲切感;有的材料没有意义,也没有意思,不能产生共鸣;还有的材料之间没有联系,给人拼凑的感觉。

而本组课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选材上都堪称经典。于是笔者尝试引导学生聚焦选材,评改“材料如何选择”。

1.细究经典,提炼选材四问

评改开始,笔者引领学生回顾课文脉络,细究选材共性。我们发现《少年闰土》中反映主人公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四件事,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在鲁迅眼里都是有趣生动的;而《我们的伯父鲁迅先生》所选的四件事,谈“水浒”,谈碰壁,是既有意思又蕴含意义,救助车夫,女佣阿三,则是真实中包含深意。两篇课文里的这些材料在作者的眼里都是非写不可的,极其重要的。于是师生共同总结出了选材四问:一问,自己觉得什么最重要,就保留。二问,自己觉得什么最生动,就保留。三问,自己觉得什么事情彼此有些联系,就保留。四问,不能超过三四件。这“四问”给了学生一个选材的拐棍,选材能力形成便有了基点。

2.逆向提纲,把握材料特点

列提纲是对作文框架的一个设想,是作文前的一个必备阶段,是顺向的构思行为。而在评改作文时,让学生根据已经生成的作文内容来列提纲,谓之“逆向提纲”。这其实是引导学生跳出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性审视。这个过程具有鸟瞰的视角优势,极容易看清材料与习作整体的关系,把握材料的特点。所选材料是否重要,是否生动,是否有联系,经这一过程的再度梳理,一目了然。

3.大胆删改,紧扣选材要求

借助逆向提纲,把握了材料的特点,就可以大胆根据习作要求来删改了。不符合要求的删去,只保留一两件事情,可谓“大浪淘沙始得金”。这样选出的材料就会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指向中心的有机联系体。

综上所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教师用整体教材观指导作文教学,依托文本,进行作文评改,就能达到有序和有效的目的。

猜你喜欢

选材习作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短道速滑运动员科学选材要素与评价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我国“轮转冰”跨项跨界选材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习作展示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实木门窗的选材应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