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名著有序阅读 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以《水浒传》阅读活动的开展为例

2019-01-11刘小舟长兴县雉城中学浙江长兴3131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备课组水浒传名著

刘小舟(长兴县雉城中学,浙江长兴 313100)

名著作品,由于其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是整本书阅读的首选对象。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对名著阅读存在一些抵触情绪,大致理由无外乎“不感兴趣、难懂、意义不大”之类。这些固然是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存在的部分困难,但同时也是一些学生懒于阅读的借口。所以,开展名著阅读活动离不开语文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笔者认为,在名著阅读活动中语文教师应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再给予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疑难困惑的点拨,并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开展专题探究活动,有广度、有深度地对作品进行思考,得出个人的阅读见解,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样可使整个名著阅读活动井然有序,方法得当,目的明确。以下笔者试以自己所在学校九年级语文备课组组织开展的《水浒传》名著阅读活动为例,谈谈“开展名著有序阅读,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具体做法。

一、调查摸底,激发阅读兴趣

(一)调查摸底,找准问题

在暑假前的6月,备课组着手准备即将开始的《水浒传》名著阅读活动。针对全校400多名学生,备课组作了有关《水浒传》阅读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1.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知道《水浒传》。

2.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能说出《水浒传》中部分人物和情节。

3.被调查者对《水浒传》的了解主要来自其他书籍、影视作品和他人介绍。

4.被调查者中阅读过《水浒传》原著的不足一成。

5.约有三成被调查者观看过和《水浒传》有关的影视、漫画作品。

6.超过九成被调查者听过并且熟悉刘欢老师演唱的电视剧主题曲《好汉歌》。

7.被调查者阅读《水浒传》原著的期待值不足三成。

8.被调查者认为阅读《水浒传》原著可能存在的障碍主要包括阅读量、文字障碍、阅读兴趣等几个方面。

根据调查结果,备课组一致认为当务之急是帮助学生消除畏难心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利用身边的资源,以唱《好汉歌》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内驱力,是从事一件事情能获得满足感。备课组认为,学生并非真的缺少阅读兴趣,只要愿意尝试阅读,以《水浒传》精彩的描写、跌宕的情节、高超的笔法,一定可以激发学生读下去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愿意尝试阅读《水浒传》,备课组和学校广播站协商,利用每天中午的校园广播时间播放《好汉歌》。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学生在中午休息、卫生打扫的自由时间听着歌曲,不免就会跟着哼唱,同学之间会交流有关梁山好汉的相关话题。当《水浒传》成为谈资的时候,阅读《水浒传》就有了契机。

(三)制作微课,消除隔膜

微课,因其能够有效利用碎片时间、问题针对性强的特点在近年来广受欢迎。备课组广泛搜集资源,精心制作微课,在晨读、午休、大课间、自习等零碎时间播放给学生,让他们了解《水浒传》的相关知识,包括《水浒传》从民间传说到说书人话本再到施耐庵整理著书的成书过程、施耐庵的生平事迹、精巧的“链式结构”、历史上知名人物对《水浒传》的评价等。通过这些介绍,学生能够了解《水浒传》的基本情况,关注到《水浒传》之所以成为“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和它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备课组精心剪辑电视剧作品中的精彩片段,介绍《水浒传》中主要人物的一两个故事情节,利用学生已知的内容激发他们了解未知的兴趣。

二、利用暑假,指导学生初读《水浒传》

选择在暑假完成初读,主要是考虑《水浒传》这类长篇名著不适合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支离破碎的阅读。虽然是放在暑假阅读,但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而是要进行有效的指导。

(一)选择适合的版本

《水浒传》的版本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没有经过删减和改写的原版;一种是大量删改,用现代汉语重新写作的少年儿童版;还有一种是在保留原版的基础上添加注释的无障碍原版。作为古代白话小说,《水浒传》中保存了大量文言词汇,并且夹带了不少古代方言,学生阅读原版存在着现实障碍,所以备课组最终选择的是优秀出版社出版的有词语注解的无障碍阅读原版。

(二)利用互联网营造集体阅读的氛围

暑假期间,学生分散在各自家庭中,只能进行个体阅读。个体阅读容易产生懈怠心理,所以备课组选择使用微信小程序“小打卡”,把控阅读进程。

备课组不希望学生囫囵吞枣地阅读,因此安排学生用43天时间来完成整本书阅读,并每天坚持打卡。之所以定43天,原因如下:(1)43天时间贯穿大半个暑假,基本能够保证学生每天有书读,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央视版电视剧《水浒传》正好43集,学生每天观看一集电视剧并阅读原著相应章节。有电视剧作为铺垫,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这样就把一本厚厚的《水浒传》分解成了43个阅读任务,每天的阅读任务只有三个章回左右,从而减轻了学生阅读上的心理负担。

同时,备课组也要求学生每天写不少于50字的阅读笔记。笔记内容可以概括情节、点评人物、阐述看法等。这是一个“上不封顶,下有底线”的弹性要求,能适用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还能让学生完成后获得满满的成就感。

(三)鼓励学生分享阅读体会

打卡笔记向所有老师和同学开放,备课组要求每个学生在完成自己的阅读笔记以后,再去看一看别人的阅读笔记内容,并点赞或发表评论。这么做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他不是一个人在阅读,从而消除孤独感。学生之间也能够互相了解对方的阅读进度,交流阅读心得,实现自我调整和提升。

(四)在学生进入阅读疲劳期时开展“为自己最喜欢的英雄画画像”活动

在阅读活动进行到差不多30天的时候,学生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阅读疲劳。从小说内容上看,主要人物都已经出场,精彩的情节也基本呈现完毕,梁山好汉被朝廷招安后,故事悲剧色彩越来越浓,学生阅读时情绪上也有些压抑。

这时备课组适时进行干预,开展了“为自己最喜欢的英雄画画像”活动。活动要求画好画像后不署好汉姓名,上传到小程序中让同学来猜是谁。单从人物的外貌特征来猜的话,有些人物特征突出比较容易猜,有些人物还要考虑所使用的兵器、擅长的本领、相关的事迹甚至其绰号和江湖地位。人物猜出来之后再回顾一下这个人物的主要事迹,找一找人物最终的结局。这个活动旨在重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坚持将《水浒传》读完,同时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阅读回顾。

(五)为确有阅读困难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形式

有小部分学生,确实存在阅读困难,在同学们纷纷展开阅读活动并进行交流讨论的时候,他们只能孤独地旁观。如果教师这个时候置之不理,则这部分学生一定会中途离场。我们也认可这一部分学生从各种渠道以各种形式去了解《水浒传》,如在广播类App中听别人读《水浒传》,在漫画类App中看漫画版的《水浒传》。总之,无论用什么方式去了解、阅读《水浒传》,都要强过和名著失之交臂。

三、二次阅读:选好角度,专题探究

开学以后,学生以活动探究的形式开展《水浒传》二次阅读。一方面进一步感受《水浒传》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另一方面学习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一)开展“我是说书人”活动

《水浒传》本是说书人的话本,语言中富有说书特色。我们开展“我是说书人”活动,让学生给最喜欢的梁山好汉立传。《水浒传》通常在几个章回里集中笔墨讲述一个人物的故事,并且带出几个其他的人物。待一个故事将要告一段落,读者又被另一个人物带到新的故事当中。这种手法使得整部小说呈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跌宕之势。学生在梳理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时能直观感受到“链式结构”的精彩。

(二)召开“名著讨论会”

学生在之前的阅读活动中就对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存在不同的看法。我们模仿综艺节目《奇葩说》的形式,召开“名著讨论会”。学生自行组织,或深挖文本,搜集材料,或广罗资料,补充论据,展开激烈的讨论。

比如对于“林冲是不是真英雄”的讨论,有学生认为,林冲为了保护家人的平安,面对高俅父子的重重压迫、次次折磨,一直包羞忍辱,直到退无可退之际才奋起反抗,能够置个人荣辱甚至安危于不顾,这样的人物必须算是英雄。也有学生认为,林冲面对高俅父子强大的势力步步退让,“休妻”之举更是置妻子张氏于孤立无援之境,在发配沧州途中也是一忍再忍,上了梁山依然处处受王伦之气,之后受了晁盖挑拨火拼王伦,也足见此人缺少主见,这样一个没头脑少担当的受气包实在有愧英雄之称。

在“名著讨论会”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水浒传》中人物的丰富、人性的复杂,也明白了“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更懂得了读书时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要敢于各抒己见。

(三)进行比较阅读

1.《水浒传》人物比较

《水浒传》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这些人物,有些差异巨大,有些是同中存异,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他们的特征。

如有的学生发现,同样是和老虎搏斗,为什么武松被尊为“打虎英雄”而李逵却籍籍无名,于是从动机、过程、影响等方面比较了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的不同。从动机上来说,武松面对的是一场遭遇战,而李逵是母亲被老虎咬死,刻意前往报仇的。一方是不期而遇,一方是有备而去,比较之下更能突显武松的本领。从过程上来说,武松的拳头就是打虎的武器,和猛虎也是正面交锋,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更衬托出武松的英雄;反观李逵则是用刀偷袭成功,老虎来不及展现本领,也就无法衬托李逵的形象了。从影响上来说,武松打虎为民除害,被捧为“打虎英雄”;李逵呢,打虎之前已被通缉,打虎之后又被告发,英雄事迹自然就湮没了。通过对比,学生发现明明做着相似的事情,却收获大相径庭的结果,个中滋味,令人唏嘘。

又如有的学生整理了小说中女性的遭遇和结局,发现《水浒传》中的许多女性,无论出身、家世、品貌如何不同,她们所渴求的也许都只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体贴的丈夫、稳定的生活,但在我们今天看来如此简单的期望却是求而不得,命运最终给她们的是血腥、残忍、凄惨的结局。在《水浒传》中她们更没有得到丝毫同情和怜惜,真可谓“乱世人不如太平犬”,也说明即便是作者施耐庵也有着比较浓厚的男尊女卑的思想。这样的探究结果使学生同情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女性,也更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生活。

2.小说、电视剧比较

学生在暑假阅读《水浒传》的时候也观赏了央视版电视剧,留意到小说和电视剧情节的不同。有的学生围绕“为什么拍摄电视剧的时候要修改原著内容”进行了探究。比如在小说原著中是鲁智深擒住了方腊,在电视剧中则改成了独臂武松擒住了方腊。在原著中,鲁智深是受到神人指点擒住方腊的,有点宣扬封建迷信的意味,这可能是电视剧没有采纳的原因。可能基于同样的理由,入云龙公孙胜在电视剧中也成了无足轻重的配角。而“武松独臂擒方腊”一说也广泛流传在戏剧当中,鲁迅先生在《南腔北调集·谈金圣叹》一文中也有提及。此外,林冲是鲁智深最好的兄弟,在电视剧中林冲因为宋江招安而被气死,鲁智深因此对宋江非常失望,在征方腊前就借故离开了梁山队伍,突显了梁山好汉“兄弟”关系的破裂,再由独臂武松擒住方腊,更加深了悲剧色彩。

对于学生这一类的探究,可能很多结论来源于他们所搜集的资料,但是我们认为学生探究的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学生能够从自己困惑的地方出发,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了解专业知识,通过甄选和思考得出自己认可的结论,这就是自主学习的完整过程,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有效方法和宝贵财富。

3.《西游记》和《水浒传》比较

学生在初一的时候就完成了《西游记》的阅读,那么《西游记》和《水浒传》是不是可以比一比呢?有的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比较。如从结构上说,《水浒传》采用链式结构,而《西游记》中的八十一难像“冰糖葫芦”的形式,虽然一难接一难,但前后衔接性不强。又如从人物形象上说,《水浒传》中人物塑造更多元,更展示出人的多面性、复杂性,而《西游记》中人物性格相对单一些,作品中对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描写明显少于《水浒传》。再如从人物关系上看,《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和朝廷之间存在敌对、合作、利用、算计等复杂的关系,而《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和妖怪基本是敌对关系。也有学生从创作动机的不同着手探究,他们认为《水浒传》可能是施耐庵不满于现实的吐槽之作,而《西游记》则是吴承恩搜求奇闻的刻意之作。

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的结论,或略显幼稚,或稍显离谱,但他们在探究过程中都展现出了钻研精神,思维品质得到了锤炼。仅此,就应该得到肯定。

4.名家读《水浒传》比较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仅要求学生阅读《水浒传》,也引导学生了解名家是如何读《水浒传》的。

著名作家毕飞宇有一本《小说课》,当中就有一篇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章回的文章。毕飞宇抓住小说中“人物”和“环境”两大要素,从语言的张弛入手,把林冲在这一章回的心理活动分析得非常透彻。这样的文章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我们也可以阅读金圣叹点评《水浒传》的相关内容,学习旁批方法。通过比较名家的读书方法,学生可以学习阅读方法,打开阅读视野,充分感受名著的艺术魅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水浒传》阅读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备课组还引导学生且读且写,如在暑假自读中做了片段式的读书笔记,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尝试诗歌创作的教学中试为《水浒传》填词,在探究活动中做了大量阅读笔记,还在后续的议论文写作中发表对《水浒传》的理性思考。

猜你喜欢

备课组水浒传名著
备课组长的定位
《水浒传》中鲁智深的人物特征探微
延安市高中学科备课组建设与提升实践研究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
《水浒传》绰号中智能文化的解读
以教育规律指导备课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