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性阅读的关键:质疑、洞幽与联结
——以小说《半张纸》的批判性阅读为例

2019-01-11朱传季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浙江杭州310003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斯特林批判性细节

朱传季(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浙江杭州 310003)

近年来,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越来越受重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提出:“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1]可见,阅读文字作品,分析与批判是形成创造性认识的前提。

那么,什么是批判性阅读?如何实现批判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就是通过质疑、分析、论证,形成创造性认识的阅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质疑文本、洞幽细节、联结阅读,毫无疑问是关键。在小说《半张纸》的教学中,笔者尝试引导学生比照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激活思维,大胆提出阅读时的困惑,洞幽文本的细节,寻求解答困惑的依据,联结阅读与文本相关联的作品,求证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进而深入理解作家和作品,最终形成对文本的创新性解读。

一、激活思维,质疑文本

尼尔·布朗说:“所谓批判性的聆听和阅读,即对自己耳闻目见的一切进行系统的评判,这需要一整套的技能和态度,这些技能和态度都建立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上。”[2]激活思维,学会提问,是开展批判性阅读的前提。那么,如何才能激活思维,提出疑问,开始批判性阅读呢?

董毓说:“批判性阅读也是自主思考的阅读,在构思自己的论证时,你应该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出发。”[3]54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创作,将文学作品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相比较,确实能够发现一些不同,思考这些不同,激活批判性思维,这就是批判性阅读的开始。初读《半张纸》,学生大都认为小说的主旨是赞扬主人公在困境中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事实上,与教材配套的《〈外国小说欣赏〉教师教学用书》也是这么写的:“这精妙的结尾,不但与开头呼应,而且一扫两分钟的哀愁,半张纸使得主人公以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奋然前行。”[4]105这就无怪乎学生概念化地给小说主人公贴上了“乐观”“坚强”的标签。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将文本和生活作比较,可以激活思维。例如,阅读《半张纸》时,笔者曾追问学生一个问题:杭州曾经发生过一起“保姆纵火案”,丧妻失子的男主人痛不欲生,如果让他重回纵火案的现场,回忆曾经的幸福生活,是否就能够缓解他内心的剧痛?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他们开始意识到,让遭遇重创的主人公,重温一次过去的生活就“一扫哀愁”“骄傲快乐”起来,有些匪夷所思。小说的结局似乎背离了真实的生活,令人费解。

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提出问题,可以激活批判性思维;思索问题,能够培养思维品质。可见,在文本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正是批判性阅读开始的关键。

二、洞幽细节,解答困惑

如果说,发现问题是批判性阅读的起点,那么,思索问题、解答问题,不断推进自己的认知,恰是批判性阅读的内在要求。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对文本的理解究竟合不合理,还得回到文本,进行分析。在批判性阅读中,为了解答疑惑、推进文本理解的深度,我们需要洞幽文本细节。余党绪说:“一个细节的解读,关涉的不仅是一个词句的内涵或一个细节的寓意,更多的是对人物的体察与对生命的参悟,对文本逻辑与底蕴整体的观照,而在其中发挥作用的正是思维的逻辑性、思辨性与批判性。”[5]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文本中的一个细节,很可能就是开展批判性阅读的切入点。

以《半张纸》为例,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洞幽以下三类细节,以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观照作家的创作心理。

(一)意思不确定的词语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读完半张纸后,是否“骄傲和快乐”?对这一问题,学生很快发现,小说结尾写道:“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句中的“像”,解释为“好像”,可以表示“不确定”“推测”的意思,即男主人公看完半张纸之后,是否骄傲和快乐是不确定的。斯特林堡用这样含糊的词语,正是为了给读者留下批判性阅读的空间。他有意引导读者明了,主人公可能只是在表面上看起来是骄傲和快乐的,其实他的内心并不骄傲和快乐。我们不能一看到“骄傲和快乐”这样的字眼,就立即给主人公贴上“坚强、乐观”的标签。

(二)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

小说开头出现三个“没有”以及一组近义词“决定”和“决心”。教学中,笔者要学生思考三个“没有”反映出主人公怎样的心理。经过讨论,学生发现:第一个“没有”是一种无意识的自言自语,主人公似乎还心有不甘,想要寻找些什么;第二个“没有”写出了主人公环视公寓四周后寻而未得的失落;第三个“没有”,写出了主人公确信妻儿不幸离世,幸福生活消逝后,内心无尽的悲怆之情。三个“没有”,层层递进,表现了主人公想要追寻过去、无从追寻过去、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痛苦心理。“决定再也不”,是暗自下决心,不再回想过往的一切;“决心要忘却”,是表明自己想要忘却的态度之坚定。主人公下定决心忘却,说明他根本无法忘却;下定决心不再回想,恰恰说明他常常在回想。细读这两组词,仔细揣摩主人公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的痛苦、矛盾、挣扎,他想要忘却、无法忘却、不得不忘却、实在不知怎么忘却的痛楚。试问,这心灵的巨创如何能在两分钟内神奇愈合呢?再结合前文关于“像”的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主人公的内心是痛苦的,他的骄傲和快乐,是故作坚强,是假装快乐,是“决定忘却”后,对自己的暗示和期许,不是真的骄傲和快乐。

(三)包含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

小说结尾写道:“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都没有得到过。”这段话是主人公内心的真实感受还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倾向?显然,这句话是作者的感情倾向。刘俐俐说:“《半张纸》采用了‘在场式’叙述,叙述者突出了他的在场感和自己的体验,叙述中不回避主观评价和感情倾向。”[6]换言之,小说结尾呈现的是作者的情感体验和感情倾向,也就是说主人公被作者贴上了“快乐骄傲”的标签,他“被”骄傲快乐了。这是因为作者希望主人公能够走出伤感、低沉的心绪,拥有面对生活的勇气。这是作者的主观意愿,而非客观真实。

通过洞幽以上三类细节,我们分析了男主人公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探究了小说的艺术手法。学生对“主人公是否骄傲和快乐”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对文本的认知也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简单地认为男主人公是“坚强和快乐的”,到理性分析他可能是“故作坚强和快乐的”,再到深刻地认识到他是“‘被’坚强和快乐的”,这些都是在问题的引领下,通过洞幽文本细节,开展批判性阅读,不断突破常规的理解而形成的创新性认识,而这正是批判性阅读落实的关键。在小说《半张纸》的批判性阅读中,学生学会了大胆质疑文本,理性分析文本细节的批判性阅读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大有裨益。

三、联结阅读,求证论述

阅读文学作品,除了细读文本之外,联结阅读与文本相关联的其他作品,也是实现批判性阅读的重要途径。艾布拉姆斯提出艺术四要素理论,他认为艺术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即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这一说法当然也适用于文学作品,特别是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批判性阅读的时候,我们就更需要关注以“作品”为中心的“世界”“艺术家”“欣赏者”等基本要素。事实上,联结阅读与这些要素有关的文本,不仅可以开启心智,深入地理解作家和作品,还可以促进思考,帮助形成独到的见解。这恰是批判性阅读的本质追求。

(一)联结艺术家:《半张纸》隐藏着作者痛苦的人生

联结阅读高秋福的《瑞典文坛怪杰斯特林堡》、倪虹的《斯特林堡的一生》等作品,我们了解到,斯特林堡家境贫寒,从小得不到父母的疼爱,又被继母虐待,他自己三次婚姻生活都以失败告终,失去了对孩子的抚养权,这些人生的痛苦,让斯特林堡长期处于精神的危机中。他笔下的人物也大都和他一样,处于深深的不幸、艰难的挣扎中。《鬼魂鸣奏曲》中的大学生阿肯霍兹面对谎言、罪孽,十分恐惧,产生了深深的失望与迷茫。《红房间》中的阿尔维德·法尔克命运不济,处境艰难。《半张纸》中的男主人公更是遭遇妻死子亡的沉重打击。联结阅读介绍斯特林堡生平的作品,我们读出《半张纸》隐藏着作者痛苦的人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斯特林堡悲观主义的思想。

(二)联结欣赏者:《半张纸》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

斯特林堡不仅是个悲观主义者,还是个理想主义者。《〈外国小说欣赏〉教师教学用书》解释说:“他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悲观经常在他身上发生冲突,他和他笔下的许多人物一样,有着执着的理想,真挚而热烈的情感。”[4]104斯特林堡的伟大和魅力就在这里,徐震曾说:“斯特林堡的作品中,尽管人们的命运是悲惨的,但我们仍能感受到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一种寻求生活的真正价值的努力,虽然这种努力往往以失败告终,但这种追求本身,就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壮和崇高。”[7]小说《半张纸》中的主人公特别动人之处就在于小说的结尾,主人公虽深受巨创,内心极其痛苦,但他没有沉溺悲痛、执着过去,而是怀抱着痛苦,选择勇敢地生活。王尔德说过,即使是生活在阴沟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所以说,小说《半张纸》闪耀着作家的理想主义的光辉,给人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三)联结作品:《半张纸》承载深刻的内涵

小说《半张纸》用半张破旧的便条纸,一连串看似零散、不相关的电话号码,串联起主人公的一段生活。文字虽少,信息却异常丰富,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艺术空白,这和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比较两者,我们就会发现两文的不同。《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讲述了丈夫的出轨事件,丈夫花钱买浪漫出轨,用钱平息出轨风波。马克·吐温讽刺的不仅仅是丈夫的不忠,还有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不良社会风气。但是《半张纸》则完全不同,它解答了人生的一大难题——遭遇不幸和痛苦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过去,如何选择未来。作者通过《半张纸》想要告诉我们:人生即便卑微、残缺,渺小如半张纸,但依旧可以真实、丰富,我们应该拥抱过去;生命中那些苦痛、折磨,可能只是“半张纸”,是人生中很微小的存在,所以即使经历过苦痛,也要勇敢面对未来。由此可见,半张纸不仅是个“容器”,彰显了小说的结构艺术,更体现了小说的主旨,具有象征意义。它寄托着一位艺术大师最大善意的规劝和最真挚美好的祝愿,这是斯特林堡有别于其他伟大作家的特质所在。

董毓说:“理解和发展,是批判性阅读的最大目的。”[3]82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半张纸》的过程中,通过质疑文本、洞幽细节、联结阅读,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度和广度,帮助他们完成了对文本的创设性解读。这样,不仅实现了批判性阅读的追求,而且还总结出了开展批判性阅读的方法,这对其他文本批判性阅读的有效开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斯特林批判性细节
詹姆斯·斯特林:粗野派与凝固的音乐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沙漠魅影——SAS与斯特林
斯特林堡与《乘槎笔记》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老板的故事 唐纳德·斯特林 吝啬鬼侧写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